國學經典《論語》賞析:學而篇(第二講)


焦廣夜聽 | 國學經典《論語》賞析:學而篇(第二講)

主講嘉賓:李樂觀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河南作家協會會員,焦作市詩詞學會秘書長,焦作大學客座教授,組織開展“二十四節氣”的文化研究與推廣。


【原文】1.2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3),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一個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卻喜歡以下犯上,這是很少見的;不好以下犯上,卻喜歡作亂的,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致力於心性根本,根本確立了,修身治國之道也就隨之產生。侍奉父母善待兄弟,這應該是仁道的根本吧!”

【評析】

本章是有子對儒家孝悌思想的論述。

(1)有子:名若,字子有,春秋末年魯國肥城(今山東省肥城市人)人,比夫子小43歲,位列孔門72賢之一。有若是夫子晚年的得意弟子,他的一些思想諸如“推崇禮儀、持守中道”、“藏富於民”以及“禮之用,和為貴”等直到今天仍然散發著巨大的魅力。本章開頭的兩個字不稱有若,而稱“有子”,這裡提供了一個非常鮮明地信息。在《論語》中,除夫子以外,弟子們被稱之為“子”的另有四人。分別是冉有(冉子)、閔子騫(閔子)、曾參(曾子)和有若(有子),其中冉子和閔子在《論語》中各自出現一次,(《雍也·第六》篇裡記述:“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先進·十一》篇裡有“閔子侍側,誾誾如也”。除此之外,冉求和閔子騫再沒有享受“子”的稱謂了,)而曾子和有子卻在很多章節裡反覆出現。並且與其他人相比,這兩位還都是孔門中年齡較小的後進弟子。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在古代,除了等級身份之外,老師也被稱之為“子”。這就表明,既然《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輯整理而成。那麼曾參和有若以及他們的弟子一定在其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或者說他們是最後成書的主要編撰者。而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夫子去世後,曾參和有若繼續從事了授徒講學的教育工作,而他們的弟子稱呼自己的老師就是“曾子”和“有子”。

(2)弟:同“悌”,指遵從兄長,善待兄弟。古人認為: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務本:指致力於根本。


周代以來,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社會政治結構基礎是封建宗法血緣關係,而孝與悌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是構建整個社會和諧安定的重要組成。夫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從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開始,培育仁愛之心,由此推己及人,進而尊君守禮,維護國家的安定,使社會秩序得到有效保障。很顯然,有若在本章的言論,深得夫子思想之精髓。《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夫子去世後,弟子們日夜思慕,希望有人能夠替代他。因有若長像夫子,學問又高,言行也較為相似,就推舉他暫做大家的老師,並像對待夫子一樣,對有若行了師生之禮。而隨後不久,弟子們先後提出的幾個問題,有若均不能回答。一個弟子站起來說:“有先生,這個位子還不是您能坐的呀!”從此有若就從老師的位置上退避下來。後世的孟子也評價說,有若“似聖人”。其實並非指其相貌,而是他在思想上更加接近夫子。並對有若提出的“本立而道生”中的“道”做出瞭解釋,在《孟子·盡心下》中,他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意思是以孝悌為根本的仁就是做人的原則。仁和人合起來就是安身立命、治國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