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減免百億,商戶仍在遊行,免租究竟是法理還是人情?

近日,各地紛紛發消費券刺激消費,南京發3億,寧波發1億,小巴想問問大家:疫情結束後,你打算報復性消費嗎?

疫情期間所有人被“禁足”,除了生活必需品,消費慾望被一壓再壓,餐飲、KTV、電影院、線下培訓、零售店等服務業受到巨大打擊,也就是說,購物中心裡的業態都涼了。

➤ 首先是商業地產的甲方——購物中心,張燈結綵迎春節,卻迎來當頭一棒。

3月4日,匯納科技發佈的《匯客雲中國實體商業客流桔皮書》預測,疫情預計將造成全國購物中心客流量銳減33億人次。

商场减免百亿,商户仍在游行,免租究竟是法理还是人情?

購物中心只有保安戴著口罩在巡視

以運營著80多家購物中心的印力集團為例,總裁丁力業告訴小巴:疫情期間印力集團旗下商場客流跟往常相比,少了70—80%,剩下的20—30%主要去商場內的超市、藥店購買一些生活必需品。

除了武漢、西安等地,政府要求關閉商場,其他地區的商場基本正常營業,但商場中商戶的開店率並不高,比如疫情危險期,一線城市的關店率達到50—60%,二線城市達到60—70%,三線城市高達70—80%。

以杭州西溪印象城為例,面積共25萬平米,其中,山姆會員商店約2萬平米,藥店總共不超過500平米,再加上部分民生必需品店面,算起來整個商場的開店率不超過20%,但購物中心的運營成本照舊,停車場全部開放,人員都必須配備。

➤ 再來說說商業地產的乙方——商戶,辛苦備戰卻一場空。

以杭州餐飲集團“外婆家”為例,疫情期間暫時關閉了全國60多個城市的200多家門店,8000多名員工無事可幹,但工資得照發。

面對突如其來的“黑天鵝”,商業地產也在積極自救,許多商戶轉戰線上“賣貨”。不少購物中心為商戶減免了部分租金,共渡難關。

全聯房地產商會商業地產工作委員會王永平會長告訴小巴,全國商場為租戶減租粗略估計至少在一兩百個億左右,僅萬達一家就免了三四十億。

但實際上,免租事件背後也有一地雞毛。比如,最近看到網上流傳出一些圖片和視頻,不少地方的購物中心上演了一次小遊行,商戶手舉寫著“2月免租、3月免租、4月減租”等字樣的白紙,拉橫幅、喊口號要求免租。

商场减免百亿,商户仍在游行,免租究竟是法理还是人情?

廣西貴港商戶加入爭取免租的抗爭大潮

那麼,疫情下甲方給乙方免租是一種道義還是法律責任?疫情下商業地產的真實現狀如何,給行業帶來哪些啟發?

疫情尚未過去,有些甲乙方的矛盾又起。那麼,開發商給商戶免租,究竟是道義還是法律責任?

一些商戶將疫情認定為“不可抗力”,而且把“不可抗力”理解為不用交租。某知名餐飲企業老闆就曾公開說開發商免租是“忽悠”,認為本來就不該交,何來免租一說。

雖然並沒有開發商公開出來叫板,但私底下一些開發商都表示不認同,甚至覺得有些寒心。

一些法律界人士也出來對相關法律作解讀,主流認為如果政府或業主下令要求商戶停業,應屬於“不可抗力”,商場免租屬於必須。但如果購物中心依然營業,即使人流稀少,生意慘淡,最多隻能算作法律上的“情勢變更”,雙方可以重新商量權利義務,但並不代表可以直接違約不交租。

免租究竟是法律責任還是義舉這個問題,我認為法院應該出面儘快釐清。如果免租不是法律義務,僅是道義,則商戶對於減免的購物中心應該予以褒揚。與此同時,如果購物中心少減租甚至不減,也不能變成一種道德綁架。

租金是商場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事實上,當前許多購物中心都處於培育期,從單一項目收益率來看通常都覆蓋不了銀行利息,免掉房租可謂雪上加霜。而且,商業地產商因其房地產背景屬性,人力成本、稅務成本、信貸成本都居高不下。

當然租戶的困難也是有目共睹。萬達高管告訴我,他們的合作商戶裡中小企業佔了七八成,抗風險能力不強。縱然業主免了租金,商戶還有各種損失。租金僅為其經營成本的一部分,還不是最多的部分。比如餐飲業的租金水平基本上只佔總成本的12%—15%。

這次疫情中,一些大型連鎖購物中心基本上都減租了,有減十天半月的,講究的也有減1—2個月的。這些企業這麼做既有出於擔當與道義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維持與商戶的良好合作關係,若商戶倒閉或撤場,直接累及商場經營。

也有一些中小型規模商業地產商只是允許商戶緩交或堅持不減租。他們的理由是全部指望都在這裡,甚至還等著這點租金去支付銀行利息。

商场减免百亿,商户仍在游行,免租究竟是法理还是人情?

在大災難中,讓同樣受害的一方去救助另一方,恐怕不可持續。我們在行業調研中一些企業認為應該由政府出面,聯合多方建立起風險共擔機制,分散風險,分解責任。

第一,政府除了社保的減免外,重點應該在稅費方面作出減免或返還.

第二,銀行必須參與進來。特殊時期,銀行除了不抽貸、不斷貸、不壓貸之外,還應該為企業適當減免利息。

第三,應該鼓勵保險介入重大救災。雖然有一些業主投保了現有的財產附屬險、營業中斷險,但據瞭解大部分保險公司認為,這種情況下的停業不符合合同條款約定,商場索賠有難點。政府應該支持出臺新的險種。

第四,員工也應參與分擔企業困難。減薪、裁員是正當應對方式之一,但在疫情的風口浪尖,一些企業主私下雖然有減薪、裁員念頭,但是擔心被媒體和輿論聚焦放大,變成不良導向而有所顧慮。

第五,商戶也應以適當方式與業主構建起命運共同體,以租金置換公司股份或開放業主投資等。

過去這些年,我們經歷了大洪災、SARS、汶川地震等災難,都對企業經營造成重創,建立企業應急風險共擔機制不僅很有必要,而且應該由不確定性的政策變成確定性的法律。這樣以後發生類似事件時,企業就事先心中有數。

疫情期間,我們協會同一些會員企業召開電話會議,有一個廣泛共識——希望將商業地產從房地產中剝離出去。因為房地產屬性,資金流入房地產被嚴控,導致商業地產在許多扶持政策中處境尷尬。

實際上商業地產的核心是運營,與住宅地產有很大不同,若今後商業地產能從房地產剝離出來,也有利於商業地產的長遠發展。

疫情下,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為商戶做點事情,確保他們生存下去,除了給予租金的減免,還從各個方面儘可能地提供服務。

最基本的就是提供一個安全的購物環境,除了清潔、消毒等,還專門備了一批口罩供有需要的消費者使用。

商场减免百亿,商户仍在游行,免租究竟是法理还是人情?

當然,疫情下大家都不再出門,商戶們感到很著急,起初我們建立了微信購物群,後來演變成線上的“溫暖商店”,將集團旗下商場700萬會員和眾多商戶聚集到一起,甚至商場的總經理還做直播帶貨,這讓消費者感覺很溫馨,商戶達成銷售也很開心。

我們還建立了一個盟友圈,牽頭做了一次員工共享,將各個商戶閒置的工作人員,調配到最忙碌的沃爾瑪、山姆會員商店、盒馬鮮生等超市做臨時工,共享員工達500多人,過程很順利。

對於急缺資金的商戶,我們專門對接了金融機構,商戶可以申請應急貸款扛過危險期,還可以申請經營性貸款,確保接下來半年或一年的現金流運轉。

經歷了這次疫情,更讓我體會到購物中心的服務屬性很強,絕非收租這麼簡單。而做好服務需要很強的專業能力,建立起包括購物中心、商戶、消費者、金融機構等在內的生態圈,以及運用好數字化技術。

隨著逐步復工,目前商場的客流量有所增長,相比疫情最低谷時增長了1.5—2倍左右。

國家方面也在出臺政策,比如前幾天,23個部門聯合發文促消費,南京和寧波都已經發了消費券,對我們都是利好。

希望疫情能早日結束,儘管造成的損失已無法彌補,但未來一定會好,往前走就好。

目前,購物中心的復工陷入相對尷尬的境地:政府對他們有復工要求,但實際情況是,如果商戶開店率低,購物中心就會面臨更大的成本和壓力。

在過去三五年,購物中心的餐飲業態比重上升,部分達到50%甚至以上。但餐飲店經營的是飲食,複雜得多,所以堂食的復工率還比較低。而餐飲不復工,客流量少,其他店鋪也很難開起來。

所以,當下人們的消費慾望還沒有被激發出來,即使購物也大多買一些生活必需品。再說這個時間去逛街的體驗也很糟糕,進一家店就要量體溫,看綠碼。這時候,購物中心就要做好虧損的準備,起碼需要1—2個月才能恢復正常。

疫情下,大家會看到,很多品牌商將線上作為救命稻草,做電商,開直播,或許有的品牌做得還不錯,但我認為這更多的是一種試探,只是一時的。

商场减免百亿,商户仍在游行,免租究竟是法理还是人情?

比如服裝店,疫情導致冬季貨品積壓,春季貨品無處銷售,緊急通過電商和直播賣一批,作為減少庫存、回收現金流的應急可以,但這就代表要轉型線上了嗎?線上運營也有虧損的可能,得考慮全面。

零售講究的是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匆匆忙忙轉型不是我們零售該有的態度。

說句悲觀的話,災難不會一去不回頭,這次疫情即將結束,未來呢?但凡一家企業要做得長久,就一定會遇到災難,平時的發展和擴張都不是大問題,扛過災難才是關鍵。

這次疫情這麼多企業扛不住,最大的問題出在現金流不夠。我的建議是,眼光放遠一些,擴張慢一些,槓桿低一些,員工少一些,人均薪水高一些,備足6個月的現金流,增加抗風險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