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資產”與“重就業”如何平衡?萬達是這麼做的

隨著萬達與融創、富力637.5億世紀大交易的完成,各路解讀也隨之而來。有人說,萬達此舉是受自身高昂債務所迫和應對萬達發展危機,不得已而為之。對於這個"不得已而為之",在我看來,不僅有失偏頗,而且是對萬達此舉的非理性解讀。

“輕資產”與“重就業”如何平衡?萬達是這麼做的

王健林曾在"萬達、融創、富力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發佈會上公佈過一組萬達商業的隱私數據:"完成轉讓後,萬達的商業貸款加債券近

2000億。目前萬達賬面現金1000億(不含13個文旅項目賬面現金300億),加本次轉讓收回現金680億(含回收往來款),現金共計約1700億。另外,萬達商業還有1300億銷售物業存貨,全部賣掉也可以收回幾百億。到年底,萬達商業持有3300萬平方米商業物業,2018年租金將超過330億。今後5年,預計萬達商業租金年均增長20%左右。"

“輕資產”與“重就業”如何平衡?萬達是這麼做的

從這組數據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輕鬆擊垮負債論和危機論:

一、萬達雖然揹負2000億債務,但總資產加起來基本能覆蓋90%的債務,債務危機的言論不攻自破;

二、拋開1000億賬面資金和1300億存貨不談,單以每年330億租金和20%的租金增長率來看,就足以證明萬達商業價值連城,發展危機更是無稽之談。

具體來看,如果2018年租金收益為330億,按每年增長20%,5年後,其年租金保守估計也能達到800億,如果按照上市公司30倍市盈率計算,萬億市值一點也不誇張。因此,萬達既不為債務所迫,也不存在發展危機,反而是前景明朗。

“輕資產”與“重就業”如何平衡?萬達是這麼做的

既然如此,又為何要卸下並未出現虧損的文旅項目和酒店業務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有一點需要明確,萬達此次卸下文旅項目和酒店的重資產,並非暗指萬達要退出文旅和酒店行業,而是意味著萬達商業邏輯發生了改變。或者說這才是王健林最終想要做成的萬達——甩掉重資產包袱,進化成更加國際化的強勢品牌輕資產模式。

在甩掉重資產之前,市場對萬達的認知基本停留在房地產上,這也難怪,萬達以房地產起家,即便近年來頻繁在文化產業露臉,但始終沒能甩開地產商的帽子。一直以來,都是在掙最重的錢,而這次徹底拋掉重資產,表明萬達希望通過新的商業模式,掙更多更值錢的錢。用鳳凰財經的一個觀點來講:一個不再追求總資產值的萬達,將以更高的總市值證明其轉型的價值。

所以,萬達此番快刀斬亂麻般卸下重資產包袱,其主要目的在於打造一個新萬達,為加快轉型升級鋪路。同時,也是順應國家"去槓桿、降負債、轉型輕資產"的主旋律。可以說,萬達此舉不僅符合自身發展戰略,更是一種大勢所趨。

“輕資產”與“重就業”如何平衡?萬達是這麼做的

那麼,萬達為何選擇這個時候給自己 "減肥"呢?

房地產是一個週期性行業,在經歷去年一輪房價瘋漲之後,如今的房價幾乎可以認為處於高位,一二線的樓市泡沫初步顯現,而且開發成本巨大。而且國家對樓市的調控力度之大,使流向樓市的資金不斷減少。這對地產商而言無疑是致命打擊,因為地產商的盈利往往伴隨著高負債,對現金流的渴求度很高。

因此,雖然依託房地產的重資產模式還能發展,但發展空間在逐漸縮小,發展難度不斷加大。選在這個時候退場,既能規避政策層面的風險,又能利用自身品牌、資金優勢,通過轉型升級,擴大輕資產規模,找到新的盈利點。

而且轉型輕資產後的萬達,發展的空間將會更大。跟依靠房價,看銷售利潤盈利的重資產相比,輕資產因為是純投資不銷售,可以脫離房價的束縛,依靠人口經濟實現盈利。也就是說,只要城區人夠多,租金回報比合適就能盈利。

說萬達拋售重資產是為了解決自身債務危機和發展危機,實在有失偏頗,而且並非科學、理性、專業的判斷。簡單分析一下,就不難看出,王健林此舉實則是為了讓萬達加快轉型升級,儘早獲取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因為他押注的壓根就不是重資產,而是中國的消費升級。

房價漲跌並非他關注的重點,他關注的是如何順應時代發展,讓萬達集團作為中國民營企業的代表永遠站在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之上。而品牌化的萬達商業管理,萬達院線、影視和體育等,既在風口之上,也是大勢所趨。

在整個政策環境、金融環境、產業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時候,考驗一個企業的,已經不是如何通過管理創新來提升效率。而是能不能洞察結構性變遷的大趨勢,推動結構變革,並與自身的資源和能力相匹配。

對於萬達此舉所帶來的爭議,有些人沉迷於陰謀論,總覺得民企背後各種內幕,這不僅是一種智力欠缺,更是否認民企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究竟是相信落井下石的陰謀論,還是選擇公正客觀的理性分析,相信大家心裡自有一面明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