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戰神韓信自立,會出現項羽、劉邦、韓信三足鼎立的情況嗎?

LiNanWang


劉邦一統天下是時間早晚問題,韓信統兵打仗絕頂天才,但想要自立為王,難度很大。

先說韓信,一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讓劉邦形式大好,項羽徹底失去爭奪天下的能力。但他這麼做,前提是劉邦給了他足夠大的利益,封王封地,由此可見韓信的情商有待商榷,眼光過於短視,最終也死的很慘。

再說劉邦,其手下人才雲集,漢初三傑的蕭何、張良,一個計謀天下無雙,一個治國理政奇才。曹參、彭越也都是身經百戰之輩。劉邦的馭人之術有目共睹,這等豪華陣容,取得天下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項羽就更不用說了,打仗天下無敵,但為人過於自傲,除了自己,看不起任何人,最後只能烏江自刎,不是一個適合當皇帝的人。

所以說,漢朝的建立是沒有疑問的,只是花費的時間長短而已,韓信和項羽都不是治國之才。


史知今


如果韓信自立,不僅僅會出現項羽、劉邦、韓信三強鼎立,而且還會出現彭越、英布、藏荼、韓王信等多弱並存,類似於戰國後期的七雄並立局面。

有人說韓信政治能力差,輕易就被劉邦略施小計奪去兵權,並且韓信軍中多是劉邦親信,包括張耳、曹參、灌嬰等,但你發現沒有?這全是在韓信沒有任何意圖反叛劉邦的情況下,才會如此,如果韓信真要反叛劉邦,早做防備,劉邦能輕易得手嗎?



有人說韓信軍的補給是蕭何提供的。但這個時候的韓信己擁有齊國之地,完全可以自已解決後勤問題,只要韓信早做準備反叛劉邦,這些都能解決。

我從來都不覺得韓信政治能力差。韓信不僅打仗厲害,治軍練兵也是一流水平,韓信打仗都是靠自已練出來的新兵,練新兵不僅需要軍事能力,還需要政治能力,包括新兵的思想教育、將官提拔、效忠對象,只要韓信有意要反叛劉邦,在練兵中培養自己的勢力,並非不可。參考袁世凱小站練兵,拿著清政府的軍費為自己練私兵,這支軍隊成為袁世凱的私兵及北洋軍的前身。



韓信當時已封齊王,已是獨立的諸侯王,有封地,有軍隊。如果有心反叛劉邦,先培養一批效忠自己的私人武裝,將劉邦的親信一網打盡,再大力扶持自己的武裝,提拔親信,安撫齊地百姓,建立穩定根據地,成為獨立的一國,劉邦能拿韓信怎麼辦?

當時的劉邦還和項羽在滎陽對峙,英布剛剛被劉邦使者策反,韓信這個時侯反劉邦,劉邦一點辦法也沒有,其它諸侯見韓信反叛劉邦,以他們牆頭草的風格,肯定是紛紛保持中立,坐山觀虎鬥,如彭越、英布、藏荼、韓王信等諸侯。

這個時侯的天下局勢就變成戰國七雄:劉邦(漢)、項羽(楚)、韓信(齊)、彭越(魏)、英布(淮南)、藏茶(燕)。



劉邦實力最強,擁有巴、蜀、漢中、關中及洛陽等地,很像戰國後期的秦國。但又有不同,除非劉邦能消滅韓信或項羽兩方勢力的任何一方,才能打破僵局,否則如戰國七雄一樣,要維持數十年。

劉邦最大的問題是年紀。這個時侯的劉邦已經60歲,沒有幾年活頭了,而韓信和項羽都是30歲出頭,只要韓信和項羽維持現狀耗劉邦,劉邦肯定是第一個死去,到時候劉邦所建立的漢,可能進一步消亡。

只要韓信有意反叛劉邦,那麼天下局勢必會完全不同,只可惜韓信仍有戰國遺風,他所做的一切只想裂土封侯,並不想爭霸天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1.


不存在的,韓信雖然會打仗,但他不懂人心險惡,帝王之術,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所有的事情發生都不是平常不變的,是因為主人翁的一些行為與準則和思維所決定的,韓信只能帶兵打仗,也只會帶兵打仗。

2.


韓信打齊國的意義非常重要,他使項羽徹底陷入了孤立無援,疲於奔命的困境,最後也是用聲東擊西的方法擊敗一代霸王項羽,劉邦集團實際上已經具備了一統天下的雛形。楚漢戰爭中,韓信在連續拿下魏國、趙國、代國、燕國之後,收到了劉邦的命令,漢軍要對齊國動手了。

3.


於是,韓信引兵東進伐齊,行軍未至平原渡口,他聽說劉邦派酈食其充當說客招降齊國,既然意欲兵不血刃的招降齊國。韓信大為不解,不知劉邦的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此時韓信舉棋不定,思前想後打算撤軍,好在蒯通看出了他的心思,說了一番話,堅定了韓信攻齊的決心。

4.


你們知道韓信打齊國用了多少兵嗎?按照劇中的劇情是:劉邦收回兵印後,留給韓信2000兵,並且命令韓信不日要攻打齊國. 韓信便放2000兵士歸家,回營時如果一個兵帶回十個新兵,那麼這個兵就可以當什長,帶回百人,便可封為百夫長……老兵在這種獎賞制度下當然很積極,自然就帶回來很多兵了


5 . 韓信古代韓信帶多少; 韓信點兵的成語來源淮安民間傳說:劉 邦曾經問他:“你覺得我可以帶兵多少?”韓信:“最多十萬。”劉邦不解的問:“那你呢?”韓信自豪地說:“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劉邦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那我不是打不過你?”韓信說:“不,主公是駕馭將軍的人才,不是駕馭士兵的,而將士們是專門訓練士兵的。” 言外之意 就是 劉邦會用將但不善於帶兵


puwenqiang


首先,歷史就是歷史,不能假設,題主所問的情況不可能也不會發生。

縱使時光倒流,韓信也不會自立為王,更不用說劉韓項三分天下了。

《史記》中寫到: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經商)(《史記·淮陰侯列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也正因如此,韓信自小就自信心顯得不足,在朋友家蹭過飯,受過小流氓的侮辱,但是,並不意味著韓信沒有底線。

天下大亂時,韓信先是在項羽手下當差,職位不高,但韓信不在乎。韓信三番兩次向項羽諫言,卻得不到項羽的認可,項羽固執己見,從未採納過韓信的建議。得不到認同的韓信,跳槽到劉邦帳下,換了主子。這就是韓信的底線:要得到認可。

韓信跟隨了劉邦以後,劉邦也並未重視韓信,隨便給了一個官職,就把韓信打發了。韓信當時是十分失落的。好在蕭何在劉邦面前說話還有些份量,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才重用韓信。從一個無人賞識的小卒,一躍而成為漢軍的最高指揮官,全軍皆驚。但是,韓信用自己的實力告訴所有人:我韓信,就是軍事天才!

劉邦之所以能打敗項羽奪得天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麾下人才濟濟,在行政、參謀、外交、軍事各個崗位都有頂尖人才。

雖然韓信是個軍事天才,但奪天下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是靠一個團體的力量。韓信如果自立為王,身邊也要有一幫行政、參謀、外交、軍事人才,這實際也是不可能辦到的。

漢王四年,韓信征服了齊國,這時,韓信給劉邦寫了一封信:“漢王,我覺得齊國人非常狡猾,從未真心歸順漢王,而齊國的南方正是楚國,齊人與楚人來往密切,倘若我們不封一個假齊王來治理齊地,恐怕齊國人民會臨陣投敵,我願意做那個假齊王,以後仍聽從漢王調遣。”

他認為,自己的功勞足以享受列土封疆。

由此可見韓信的政治目光是短淺的,劉邦既然要成就霸業,就是為了建立集權統治,倘若分封諸侯,豈不是讓天下重新回到群雄割據的局面嗎?

韓信的一生非常複雜,後世史學家對他的評價也褒貶不一。

從軍事才能來看,韓信擁有舉世無雙的作戰能力,沒有韓信就沒有劉邦的基業。漢朝能建國,韓信是居功至偉的,將韓信定為“漢初三傑”是比較中肯的考量。但是,從政治天賦來看,韓信就是一個傻瓜。

他不但政治水平低下,目光還非常短淺,思想素質更跟不上潮流,不能做到當機立斷,對任何事物都抱有僥倖心理。以韓信的政治頭腦,早晚會死在政治場上,這一點也是毋庸置疑的。


笑話精選


如果戰神韓信自立為王,仍然改變不了劉備最後勝利的歷史,只會延緩稱帝的進程,不會長時間出現項羽、劉邦、韓信三足鼎立的情形。

一、為什麼韓信不能贏得天下?

軍事才能無與倫比,但缺乏政治統帥力。韓信缺乏成為君王的政治謀略,一是缺乏政治決斷力。當時謀士勸說其"三分天下",瞻前顧後,最終錯失良機,這種歷史時機實乃不易出現,這說明韓信尚未準備好稱霸天下的謀略,只有野心,缺乏雄心。

還有一例更能說明韓信在政治上的短視,當初在霸王和劉邦爭霸的緊要時刻,韓信竟然按兵不動,嚇得劉邦集團異常景緊張,最後他竟然只是為了逼迫劉邦為他封王,這種與上級的相處之道,最終的下場可想而知。

二、劉邦是個優秀的帝王人選。

知人善用是劉邦成為王者的首要因素。張良,蕭何等人才濟濟,收服降將無數,就連韓信也是在走投無路的時候,被劉邦破格提拔,這在當時是無法想象的,因為韓信當時並沒有任何顯著的戰功,這就是劉邦的用人之道,就這一點,試問項羽、韓信孰能相比?

總而言之,天下最終是屬於劉邦的,即便韓信後來不甘心的錯失良機,再次稱王也難逃瞬間滅亡。


駙馬君


韓信沒投靠劉邦時,劉邦被項羽打得到處躲,有次劉邦聯合幾十萬烏合眾,被項羽兩萬多精兵擊敗。劉就算能力打敗項羽和韓信,恐怕他的壽命也沒那麼長,劉邦活60歲多一點就死了,僅用六年多就打下天下,多半是韓信的功勞,如果韓信自立為王,就成三分天下局勢,

但是韓信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一場戰役的成功與失敗,不只是一個領導戰役的將軍而是很多因素,包括後勤是否跟上士兵的訓練程度和軍師的好壞?韓信最初貧困交加,在家鄉備受欺侮,甚至遭受屠夫的胯下之辱。韓信沒能通過家族和鄉鄰發展自己的力量,導致自己只能依賴他人的賞識建功立業。

項梁起兵後,韓信先後跟隨項梁和項羽,都是默默無名,如果不是碰上劉邦,怕是一生難有成就,真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信最終獲得了劉邦的賞識,在漢軍如魚得水,打著漢軍旗號征伐天下,才成就了兵仙的威名。

歸根結底,韓信是依附漢軍才獲得成功,就像狗身上的跳蚤,離開了狗多半隻能等死。比如,太平天國時,翼王石達開戰功赫赫,但脫離本部不久便身首異處。


痞老闆說電影


韓信不可能成功。別說他,就算張良,蕭何這樣的千古奇才也不可能成功。因為,這是一類人,就是志向的原因,決定了他們的格局。

劉備起兵前在幹什麼?賣草蓆養生活。玄徳公的才能要想過得好一點,簡直就是易如反掌。他為什麼沒?因為他是真老大,這就是格局。

韓信雖然是軍事奇才,但心胸不夠寬大,又缺乏政治才謀,不足以君臨天下。

舉兩個例子。1:韓信不懂得謙虛,投高祖後屢立戰功,但此人太過高調。根本不知道與別人處好關係,常常以行動表示自己了不起。功勞大的人越要謙虛,否則將是眾失之的。他就是這樣,甚至連劉邦都不放眼裡,這種頭腦的人連諸侯都不配當。2:高祖六十萬聯軍被項王大敗後,派蕭何來請韓信救援。韓信按兵不動,高祖知道他是想表示他的存在感,要和高祖講條件。高祖不愧是開國皇帝,不但不生氣,還立即封他為齊王。這種胸懷不是哪個皇帝都有的,情緒在高祖身上根本沒有。封齊王的韓信雖然救了高祖,但已註定他死路一條。韓信只能當有用才用的將軍,連市長這一級他都沒資格。

改天換日的人,一定是坐在後方指揮全局。上戰場的君主幾乎都是事件的過客。因為這類人天生就認為自己無人能敵,能力越大,越看不起對手。項王就是個例子。政治家永遠比軍事家高一層。

劉邦快40歲才起兵,一個混吃混喝的老男人,能讓項王稱兄道弟,這已證明誰厲害。六國王族都以他為盟主討伐項王,以註定漢朝的開啟。


頭號男子漢


雖然,濰水之戰之後,韓信有自立為王三分天下的機會,但是他並沒有與項羽劉邦爭霸的能力。因為韓信沒有自己的根據地,也不象象嶼有儲君,劉邦有樊噲等自己嫡系部隊,韓信雖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但是,他的政治能力不足。

就算韓信自立為王了,那麼他也不會是項羽和劉邦的對手。還不如在劉邦手下建功立業,封侯拜相。


用戶liuchangwen


應該不會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即使出現也是短暫的,最後的勝利者應該還是劉邦。

劉邦志向遠大(成為秦始皇那樣的人),能團結人,且知人善任,這是他能打敗項羽的主要原因。

韓信與項羽一樣,都是軍事才能突出,但政治才能很低的人,也不是劉邦的對手。

所以,韓信如果自立,頂多會延緩劉邦統一天下的時間,但很難改變劉邦最終勝利的結果。


三味小書屋


你好,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1.如果韓信自立為王,三分天下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為三方的實力是區別不大,都是有勇有謀的,但假設終歸是假設,歷史不容假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