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战神韩信自立,会出现项羽、刘邦、韩信三足鼎立的情况吗?

LiNanWang


刘邦一统天下是时间早晚问题,韩信统兵打仗绝顶天才,但想要自立为王,难度很大。

先说韩信,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刘邦形式大好,项羽彻底失去争夺天下的能力。但他这么做,前提是刘邦给了他足够大的利益,封王封地,由此可见韩信的情商有待商榷,眼光过于短视,最终也死的很惨。

再说刘邦,其手下人才云集,汉初三杰的萧何、张良,一个计谋天下无双,一个治国理政奇才。曹参、彭越也都是身经百战之辈。刘邦的驭人之术有目共睹,这等豪华阵容,取得天下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项羽就更不用说了,打仗天下无敌,但为人过于自傲,除了自己,看不起任何人,最后只能乌江自刎,不是一个适合当皇帝的人。

所以说,汉朝的建立是没有疑问的,只是花费的时间长短而已,韩信和项羽都不是治国之才。


史知今


如果韩信自立,不仅仅会出现项羽、刘邦、韩信三强鼎立,而且还会出现彭越、英布、藏荼、韩王信等多弱并存,类似于战国后期的七雄并立局面。

有人说韩信政治能力差,轻易就被刘邦略施小计夺去兵权,并且韩信军中多是刘邦亲信,包括张耳、曹参、灌婴等,但你发现没有?这全是在韩信没有任何意图反叛刘邦的情况下,才会如此,如果韩信真要反叛刘邦,早做防备,刘邦能轻易得手吗?



有人说韩信军的补给是萧何提供的。但这个时候的韩信己拥有齐国之地,完全可以自已解决后勤问题,只要韩信早做准备反叛刘邦,这些都能解决。

我从来都不觉得韩信政治能力差。韩信不仅打仗厉害,治军练兵也是一流水平,韩信打仗都是靠自已练出来的新兵,练新兵不仅需要军事能力,还需要政治能力,包括新兵的思想教育、将官提拔、效忠对象,只要韩信有意要反叛刘邦,在练兵中培养自己的势力,并非不可。参考袁世凯小站练兵,拿着清政府的军费为自己练私兵,这支军队成为袁世凯的私兵及北洋军的前身。



韩信当时已封齐王,已是独立的诸侯王,有封地,有军队。如果有心反叛刘邦,先培养一批效忠自己的私人武装,将刘邦的亲信一网打尽,再大力扶持自己的武装,提拔亲信,安抚齐地百姓,建立稳定根据地,成为独立的一国,刘邦能拿韩信怎么办?

当时的刘邦还和项羽在荥阳对峙,英布刚刚被刘邦使者策反,韩信这个时侯反刘邦,刘邦一点办法也没有,其它诸侯见韩信反叛刘邦,以他们墙头草的风格,肯定是纷纷保持中立,坐山观虎斗,如彭越、英布、藏荼、韩王信等诸侯。

这个时侯的天下局势就变成战国七雄:刘邦(汉)、项羽(楚)、韩信(齐)、彭越(魏)、英布(淮南)、藏茶(燕)。



刘邦实力最强,拥有巴、蜀、汉中、关中及洛阳等地,很像战国后期的秦国。但又有不同,除非刘邦能消灭韩信或项羽两方势力的任何一方,才能打破僵局,否则如战国七雄一样,要维持数十年。

刘邦最大的问题是年纪。这个时侯的刘邦已经60岁,没有几年活头了,而韩信和项羽都是30岁出头,只要韩信和项羽维持现状耗刘邦,刘邦肯定是第一个死去,到时候刘邦所建立的汉,可能进一步消亡。

只要韩信有意反叛刘邦,那么天下局势必会完全不同,只可惜韩信仍有战国遗风,他所做的一切只想裂土封侯,并不想争霸天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1.


不存在的,韩信虽然会打仗,但他不懂人心险恶,帝王之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所有的事情发生都不是平常不变的,是因为主人翁的一些行为与准则和思维所决定的,韩信只能带兵打仗,也只会带兵打仗。

2.


韩信打齐国的意义非常重要,他使项羽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疲于奔命的困境,最后也是用声东击西的方法击败一代霸王项羽,刘邦集团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一统天下的雏形。楚汉战争中,韩信在连续拿下魏国、赵国、代国、燕国之后,收到了刘邦的命令,汉军要对齐国动手了。

3.


于是,韩信引兵东进伐齐,行军未至平原渡口,他听说刘邦派郦食其充当说客招降齐国,既然意欲兵不血刃的招降齐国。韩信大为不解,不知刘邦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此时韩信举棋不定,思前想后打算撤军,好在蒯通看出了他的心思,说了一番话,坚定了韩信攻齐的决心。

4.


你们知道韩信打齐国用了多少兵吗?按照剧中的剧情是:刘邦收回兵印后,留给韩信2000兵,并且命令韩信不日要攻打齐国. 韩信便放2000兵士归家,回营时如果一个兵带回十个新兵,那么这个兵就可以当什长,带回百人,便可封为百夫长……老兵在这种奖赏制度下当然很积极,自然就带回来很多兵了


5 . 韩信古代韩信带多少; 韩信点兵的成语来源淮安民间传说:刘 邦曾经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韩信:“最多十万。”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 言外之意 就是 刘邦会用将但不善于带兵


puwenqiang


首先,历史就是历史,不能假设,题主所问的情况不可能也不会发生。

纵使时光倒流,韩信也不会自立为王,更不用说刘韩项三分天下了。

《史记》中写到: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也正因如此,韩信自小就自信心显得不足,在朋友家蹭过饭,受过小流氓的侮辱,但是,并不意味着韩信没有底线。

天下大乱时,韩信先是在项羽手下当差,职位不高,但韩信不在乎。韩信三番两次向项羽谏言,却得不到项羽的认可,项羽固执己见,从未采纳过韩信的建议。得不到认同的韩信,跳槽到刘邦帐下,换了主子。这就是韩信的底线:要得到认可。

韩信跟随了刘邦以后,刘邦也并未重视韩信,随便给了一个官职,就把韩信打发了。韩信当时是十分失落的。好在萧何在刘邦面前说话还有些份量,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才重用韩信。从一个无人赏识的小卒,一跃而成为汉军的最高指挥官,全军皆惊。但是,韩信用自己的实力告诉所有人:我韩信,就是军事天才!

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夺得天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麾下人才济济,在行政、参谋、外交、军事各个岗位都有顶尖人才。

虽然韩信是个军事天才,但夺天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靠一个团体的力量。韩信如果自立为王,身边也要有一帮行政、参谋、外交、军事人才,这实际也是不可能办到的。

汉王四年,韩信征服了齐国,这时,韩信给刘邦写了一封信:“汉王,我觉得齐国人非常狡猾,从未真心归顺汉王,而齐国的南方正是楚国,齐人与楚人来往密切,倘若我们不封一个假齐王来治理齐地,恐怕齐国人民会临阵投敌,我愿意做那个假齐王,以后仍听从汉王调遣。”

他认为,自己的功劳足以享受列土封疆。

由此可见韩信的政治目光是短浅的,刘邦既然要成就霸业,就是为了建立集权统治,倘若分封诸侯,岂不是让天下重新回到群雄割据的局面吗?

韩信的一生非常复杂,后世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从军事才能来看,韩信拥有举世无双的作战能力,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基业。汉朝能建国,韩信是居功至伟的,将韩信定为“汉初三杰”是比较中肯的考量。但是,从政治天赋来看,韩信就是一个傻瓜。

他不但政治水平低下,目光还非常短浅,思想素质更跟不上潮流,不能做到当机立断,对任何事物都抱有侥幸心理。以韩信的政治头脑,早晚会死在政治场上,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


笑话精选


如果战神韩信自立为王,仍然改变不了刘备最后胜利的历史,只会延缓称帝的进程,不会长时间出现项羽、刘邦、韩信三足鼎立的情形。

一、为什么韩信不能赢得天下?

军事才能无与伦比,但缺乏政治统帅力。韩信缺乏成为君王的政治谋略,一是缺乏政治决断力。当时谋士劝说其"三分天下",瞻前顾后,最终错失良机,这种历史时机实乃不易出现,这说明韩信尚未准备好称霸天下的谋略,只有野心,缺乏雄心。

还有一例更能说明韩信在政治上的短视,当初在霸王和刘邦争霸的紧要时刻,韩信竟然按兵不动,吓得刘邦集团异常景紧张,最后他竟然只是为了逼迫刘邦为他封王,这种与上级的相处之道,最终的下场可想而知。

二、刘邦是个优秀的帝王人选。

知人善用是刘邦成为王者的首要因素。张良,萧何等人才济济,收服降将无数,就连韩信也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被刘邦破格提拔,这在当时是无法想象的,因为韩信当时并没有任何显著的战功,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就这一点,试问项羽、韩信孰能相比?

总而言之,天下最终是属于刘邦的,即便韩信后来不甘心的错失良机,再次称王也难逃瞬间灭亡。


驸马君


韩信没投靠刘邦时,刘邦被项羽打得到处躲,有次刘邦联合几十万乌合众,被项羽两万多精兵击败。刘就算能力打败项羽和韩信,恐怕他的寿命也没那么长,刘邦活60岁多一点就死了,仅用六年多就打下天下,多半是韩信的功劳,如果韩信自立为王,就成三分天下局势,

但是韩信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一场战役的成功与失败,不只是一个领导战役的将军而是很多因素,包括后勤是否跟上士兵的训练程度和军师的好坏?韩信最初贫困交加,在家乡备受欺侮,甚至遭受屠夫的胯下之辱。韩信没能通过家族和乡邻发展自己的力量,导致自己只能依赖他人的赏识建功立业。

项梁起兵后,韩信先后跟随项梁和项羽,都是默默无名,如果不是碰上刘邦,怕是一生难有成就,真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信最终获得了刘邦的赏识,在汉军如鱼得水,打着汉军旗号征伐天下,才成就了兵仙的威名。

归根结底,韩信是依附汉军才获得成功,就像狗身上的跳蚤,离开了狗多半只能等死。比如,太平天国时,翼王石达开战功赫赫,但脱离本部不久便身首异处。


痞老板说电影


韩信不可能成功。别说他,就算张良,萧何这样的千古奇才也不可能成功。因为,这是一类人,就是志向的原因,决定了他们的格局。

刘备起兵前在干什么?卖草席养生活。玄徳公的才能要想过得好一点,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他为什么没?因为他是真老大,这就是格局。

韩信虽然是军事奇才,但心胸不够宽大,又缺乏政治才谋,不足以君临天下。

举两个例子。1:韩信不懂得谦虚,投高祖后屡立战功,但此人太过高调。根本不知道与别人处好关系,常常以行动表示自己了不起。功劳大的人越要谦虚,否则将是众失之的。他就是这样,甚至连刘邦都不放眼里,这种头脑的人连诸侯都不配当。2:高祖六十万联军被项王大败后,派萧何来请韩信救援。韩信按兵不动,高祖知道他是想表示他的存在感,要和高祖讲条件。高祖不愧是开国皇帝,不但不生气,还立即封他为齐王。这种胸怀不是哪个皇帝都有的,情绪在高祖身上根本没有。封齐王的韩信虽然救了高祖,但已注定他死路一条。韩信只能当有用才用的将军,连市长这一级他都没资格。

改天换日的人,一定是坐在后方指挥全局。上战场的君主几乎都是事件的过客。因为这类人天生就认为自己无人能敌,能力越大,越看不起对手。项王就是个例子。政治家永远比军事家高一层。

刘邦快40岁才起兵,一个混吃混喝的老男人,能让项王称兄道弟,这已证明谁厉害。六国王族都以他为盟主讨伐项王,以注定汉朝的开启。


头号男子汉


虽然,潍水之战之后,韩信有自立为王三分天下的机会,但是他并没有与项羽刘邦争霸的能力。因为韩信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也不象象屿有储君,刘邦有樊哙等自己嫡系部队,韩信虽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但是,他的政治能力不足。

就算韩信自立为王了,那么他也不会是项羽和刘邦的对手。还不如在刘邦手下建功立业,封侯拜相。


用户liuchangwen


应该不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即使出现也是短暂的,最后的胜利者应该还是刘邦。

刘邦志向远大(成为秦始皇那样的人),能团结人,且知人善任,这是他能打败项羽的主要原因。

韩信与项羽一样,都是军事才能突出,但政治才能很低的人,也不是刘邦的对手。

所以,韩信如果自立,顶多会延缓刘邦统一天下的时间,但很难改变刘邦最终胜利的结果。


三味小书屋


你好,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1.如果韩信自立为王,三分天下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为三方的实力是区别不大,都是有勇有谋的,但假设终归是假设,历史不容假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