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為什麼吳國君主可以稱王不稱公?真相令人感動

對於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我國可考據追溯的歷史,最早實際上是在先秦的商周時期,再往前的夏朝則至今未找到能證明其存在的文物依據,現存的歷史不過是後人口口相傳再集合編撰而來。

相比於商朝,周朝的歷史則更為詳實,尤其是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因其波詭雲譎、峰迴路轉的社會變革,一直為世人所津津樂道。

春秋戰國時,為什麼吳國君主可以稱王不稱公?真相令人感動


在春秋戰國,除了身居都城的周天子可以稱王之外,其餘諸侯國的君主,只能以“公”自稱,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諸侯國說白了都是周王朝的附屬,需要奉周國為主的,諸侯國君的身份也需要受到周天子的冊封,才具有法理依據,所以自然不可能與周天子比肩稱“王”,這在邏輯上顯然也是矛盾的。

但是在我們熟悉的“臥薪嚐膽”故事中,越王勾踐忍辱負重最終擊敗吳王夫差,他倆的頭銜並不是“公”而是“王”,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除了吳國、越國,楚國國君也是“王”的身份,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但本文僅就吳王頭銜進行探討,越國、楚國先不討論。

春秋戰國時,為什麼吳國君主可以稱王不稱公?真相令人感動


說到吳國,我們首先得搞清楚它在周王朝版圖中的位置。周朝建立後,將天下土地分封於各個功臣、上古名人之後,說是一個個諸侯國,實際上也就跟今天城市差不多大小,各個國家層層疊疊拱衛在周王朝都城周圍。從西周到東周,都城經歷過幾次遷移,主要變化是由鎬京(今陝西西安)到了洛邑(今河南洛陽)。

上古時期,交通不便,信息傳播也因之受阻,所以離都城越近的地方,所受到的控制力也就越強,西周、東周的影響範圍主要還是侷限在中原附近。而吳國轄地主要在今天蘇南、浙北地區,可謂“天高皇帝遠”了。需要額外指出的是,中國文明的起源集中在黃河流域,以中原地區為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北方是一直比南方富有文明的。所以周朝時的吳國地區並不被重視,中原視之為化外之地,乃尚未開發的煙瘴野蠻所在。

以上這一點是吳國能稱王的基礎條件,即吳國遠離中樞,不受周天子轄制,遠離政治中心,又不怕被通風報信說成謀反,自然想稱什麼就稱什麼。

再說吳國能稱王的法理依據,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為什麼吳國君主可以稱王不稱公?真相令人感動

周文王


周朝由武王姬發伐紂後建立,姬發之所以能夠一舉攻滅商紂,卻並非是一蹴而就的,它來自於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原來,在姬發之前,姬發的父親姬昌、祖父季歷和太祖公亶父就已在岐原(今陝西岐山)發展。

季曆本是公亶父的三子,依照禮法是無法繼承爵位的。但公亶父很喜歡季歷之子姬昌,想要先傳位季歷,再傳給姬昌,可這樣又於理不合,他為此而悶悶不樂。公亶父的長子泰伯看破了父親的心思,就帶著二弟仲雍藉口採藥,去到了江南梅里(今無錫梅村),並在此建立了吳國。

春秋戰國時,為什麼吳國君主可以稱王不稱公?真相令人感動

吳王夫差


泰伯和仲雍的離開,可視為一種妥協,為父子親情而做出的讓步,避免了父親的難堪,從而保全了家庭。他們逃到吳地以後,文身斷髮,同時也為落後的吳地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極大地發展了江南地區,民眾紛紛前來歸附,這對整個中華民族來說都是了不起的貢獻!泰伯死後,仲雍繼位,吳國也逐漸強大了起來,隨後又傳了十幾代就有了我們所瞭解的吳王闔閭、夫差。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吳國跟周王朝原來是系出同源,自季歷起,周王的每一任繼承者等於都是白撿來的王位,對同樣是先祖開創的吳國也不敢過分要求。在《史記》中司馬遷也將吳太伯世家列在世家第一,其地位可見一斑。

以上,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吳國君主可以稱王,而不用稱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