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为什么吴国君主可以称王不称公?真相令人感动

对于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我国可考据追溯的历史,最早实际上是在先秦的商周时期,再往前的夏朝则至今未找到能证明其存在的文物依据,现存的历史不过是后人口口相传再集合编撰而来。

相比于商朝,周朝的历史则更为详实,尤其是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因其波诡云谲、峰回路转的社会变革,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春秋战国时,为什么吴国君主可以称王不称公?真相令人感动


在春秋战国,除了身居都城的周天子可以称王之外,其余诸侯国的君主,只能以“公”自称,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国说白了都是周王朝的附属,需要奉周国为主的,诸侯国君的身份也需要受到周天子的册封,才具有法理依据,所以自然不可能与周天子比肩称“王”,这在逻辑上显然也是矛盾的。

但是在我们熟悉的“卧薪尝胆”故事中,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最终击败吴王夫差,他俩的头衔并不是“公”而是“王”,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除了吴国、越国,楚国国君也是“王”的身份,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但本文仅就吴王头衔进行探讨,越国、楚国先不讨论。

春秋战国时,为什么吴国君主可以称王不称公?真相令人感动


说到吴国,我们首先得搞清楚它在周王朝版图中的位置。周朝建立后,将天下土地分封于各个功臣、上古名人之后,说是一个个诸侯国,实际上也就跟今天城市差不多大小,各个国家层层叠叠拱卫在周王朝都城周围。从西周到东周,都城经历过几次迁移,主要变化是由镐京(今陕西西安)到了洛邑(今河南洛阳)。

上古时期,交通不便,信息传播也因之受阻,所以离都城越近的地方,所受到的控制力也就越强,西周、东周的影响范围主要还是局限在中原附近。而吴国辖地主要在今天苏南、浙北地区,可谓“天高皇帝远”了。需要额外指出的是,中国文明的起源集中在黄河流域,以中原地区为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北方是一直比南方富有文明的。所以周朝时的吴国地区并不被重视,中原视之为化外之地,乃尚未开发的烟瘴野蛮所在。

以上这一点是吴国能称王的基础条件,即吴国远离中枢,不受周天子辖制,远离政治中心,又不怕被通风报信说成谋反,自然想称什么就称什么。

再说吴国能称王的法理依据,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为什么吴国君主可以称王不称公?真相令人感动

周文王


周朝由武王姬发伐纣后建立,姬发之所以能够一举攻灭商纣,却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来自于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原来,在姬发之前,姬发的父亲姬昌、祖父季历和太祖公亶父就已在岐原(今陕西岐山)发展。

季历本是公亶父的三子,依照礼法是无法继承爵位的。但公亶父很喜欢季历之子姬昌,想要先传位季历,再传给姬昌,可这样又于理不合,他为此而闷闷不乐。公亶父的长子泰伯看破了父亲的心思,就带着二弟仲雍借口采药,去到了江南梅里(今无锡梅村),并在此建立了吴国。

春秋战国时,为什么吴国君主可以称王不称公?真相令人感动

吴王夫差


泰伯和仲雍的离开,可视为一种妥协,为父子亲情而做出的让步,避免了父亲的难堪,从而保全了家庭。他们逃到吴地以后,文身断发,同时也为落后的吴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极大地发展了江南地区,民众纷纷前来归附,这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是了不起的贡献!泰伯死后,仲雍继位,吴国也逐渐强大了起来,随后又传了十几代就有了我们所了解的吴王阖闾、夫差。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吴国跟周王朝原来是系出同源,自季历起,周王的每一任继承者等于都是白捡来的王位,对同样是先祖开创的吴国也不敢过分要求。在《史记》中司马迁也将吴太伯世家列在世家第一,其地位可见一斑。

以上,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吴国君主可以称王,而不用称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