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雜耍藝人匯聚天津南市,侯寶林在這成名,相聲大本營誕生於此

天津雜耍曲藝的發祥地,最早在西城根、侯家後,隨著市區南移,清末時期,雜耍藝人紛紛到南市謀生,在空場上露天表演。那個年頭,很多人出於消遣解悶、活動身體的目的,都練過抖懵葫蘆、踢毽子、盤槓子、扔石鎖,到後來有的人沒辦法了,只能靠這點本事撂地換飯吃,當年王雨田、王葵英父女就仗著抖懵葫蘆維持全家生活,後來成了雜技大師。

當初北平有個說評書的叫順桂全,專說《鐵冠圖》,講李自成和崇禎皇帝的故事,他收了個徒弟叫桂殿魁,學說《鐵冠圖》,但是這書一般,沒什麼吸引力,師徒二人都不叫座兒。桂殿魁琢磨著去外地試試,就走到天津,竟然在南市三不管立住腳了。

可是他憑的不是說《鐵冠圖》,而是練槓子。因為他在說評書之前學過這種本事,在三不管打個場子,盤槓子、拿大頂,也能吸引觀眾,隨後“挑罕子”賣藥糖,哪天都能掙著錢,吃上飯。那些看熱鬧的人們,看他練玩藝兒不用花錢,買他的藥糖才花幾個銅子,何樂而不為呢?桂殿魁在南市呆了好幾年。隨著南市三不管兒慢慢發達起來,蓋起了多少萬間民房,把空場子都擠得沒地方了,遊逛的人們越來越不順腳,桂殿魁也只得“開了外穴”,到東三省去做生意。

全國雜耍藝人匯聚天津南市,侯寶林在這成名,相聲大本營誕生於此

拉洋片

拉洋片

就是在這個時期,曾在侯家後興起的落子館,相繼轉移到南市,比如“中華”“燕樂”“權樂”“丹桂”“華樂”“群英”“慶雲”,最初都屬於落子館,是專供青樓女子演唱的場所,後來才改為演什樣雜耍的園子。

在這些園子裡,最有影響的是“燕樂”。“燕樂”首先改變了落子館的模式,廢除了演員在臺上“坐排班”,臺下觀眾“點活”的習俗,變成了正規的舞臺表演。當時京韻大鼓、梅花大鼓、八角鼓、時調小曲相繼成熟,加上撂地的相聲、雜技,都進入了“燕樂”,形成曲藝綜合場,促進了曲藝的繁榮,湧現出許多名家。比如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山藥蛋、金萬昌、花四寶、喬清秀、趙小福、萬人迷、張壽臣、小蘑菇、戴少甫,都先後在此登臺。

“燕樂”是侯寶林的福地。當時侯寶林在北京是普通相聲藝人,1940年應邀到“燕樂”,說“中段”位置,慢慢引起小報記者關注,讚譽他是“文明相聲”,一躍成為“倒二”。當時來說,曲藝場都是大鼓“攢底”,最好的相聲演員才能排在“倒二”的位置。侯寶林後來常說:“我是在天津紅起來的。”

全國雜耍藝人匯聚天津南市,侯寶林在這成名,相聲大本營誕生於此

侯寶林

侯寶林

過去的“小開窪”一帶,也蓋起了許多固定的書館、相聲場、時調館、墜子館以及清唱京劇的“清音社”。評書家陳士和、福坪安、周坪鎮、金傑麗、陳榮啟及說唱長篇西河大鼓的郝英吉、趙玉峰等,都在這兒長期從藝。

在這一批茶社中,值得一提的是連興茶社,它是天津最早的專門演相聲的場子,雲集了馬德祿、周蛤蟆、李麻子、馬桂元、高桂清、馬三立、李壽增、尹壽山、郭榮起、劉寶瑞、趙佩茹、李潔塵、閻笑儒等藝人,仍保持了在明地上“零打錢”的收費方式,觀眾隨來隨走,誰演不好“疏黏兒”,吸引不住觀眾,就會影響全體藝人的收入,所以大家都玩命,摽著膀子幹。張壽臣、小蘑菇、侯寶林等都常來這裡串門,有時幫著演一段,小蘑菇在這裡邀走了趙佩茹,郭榮啟也是在這裡找的朱相臣,所以連興茶社又稱為“天津相聲大本營”。南市的變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曲藝相聲的發展史。

全國雜耍藝人匯聚天津南市,侯寶林在這成名,相聲大本營誕生於此

京韻大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