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杂耍艺人汇聚天津南市,侯宝林在这成名,相声大本营诞生于此

天津杂耍曲艺的发祥地,最早在西城根、侯家后,随着市区南移,清末时期,杂耍艺人纷纷到南市谋生,在空场上露天表演。那个年头,很多人出于消遣解闷、活动身体的目的,都练过抖懵葫芦、踢毽子、盘杠子、扔石锁,到后来有的人没办法了,只能靠这点本事撂地换饭吃,当年王雨田、王葵英父女就仗着抖懵葫芦维持全家生活,后来成了杂技大师。

当初北平有个说评书的叫顺桂全,专说《铁冠图》,讲李自成和崇祯皇帝的故事,他收了个徒弟叫桂殿魁,学说《铁冠图》,但是这书一般,没什么吸引力,师徒二人都不叫座儿。桂殿魁琢磨着去外地试试,就走到天津,竟然在南市三不管立住脚了。

可是他凭的不是说《铁冠图》,而是练杠子。因为他在说评书之前学过这种本事,在三不管打个场子,盘杠子、拿大顶,也能吸引观众,随后“挑罕子”卖药糖,哪天都能挣着钱,吃上饭。那些看热闹的人们,看他练玩艺儿不用花钱,买他的药糖才花几个铜子,何乐而不为呢?桂殿魁在南市呆了好几年。随着南市三不管儿慢慢发达起来,盖起了多少万间民房,把空场子都挤得没地方了,游逛的人们越来越不顺脚,桂殿魁也只得“开了外穴”,到东三省去做生意。

全国杂耍艺人汇聚天津南市,侯宝林在这成名,相声大本营诞生于此

拉洋片

拉洋片

就是在这个时期,曾在侯家后兴起的落子馆,相继转移到南市,比如“中华”“燕乐”“权乐”“丹桂”“华乐”“群英”“庆云”,最初都属于落子馆,是专供青楼女子演唱的场所,后来才改为演什样杂耍的园子。

在这些园子里,最有影响的是“燕乐”。“燕乐”首先改变了落子馆的模式,废除了演员在台上“坐排班”,台下观众“点活”的习俗,变成了正规的舞台表演。当时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八角鼓、时调小曲相继成熟,加上撂地的相声、杂技,都进入了“燕乐”,形成曲艺综合场,促进了曲艺的繁荣,涌现出许多名家。比如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山药蛋、金万昌、花四宝、乔清秀、赵小福、万人迷、张寿臣、小蘑菇、戴少甫,都先后在此登台。

“燕乐”是侯宝林的福地。当时侯宝林在北京是普通相声艺人,1940年应邀到“燕乐”,说“中段”位置,慢慢引起小报记者关注,赞誉他是“文明相声”,一跃成为“倒二”。当时来说,曲艺场都是大鼓“攒底”,最好的相声演员才能排在“倒二”的位置。侯宝林后来常说:“我是在天津红起来的。”

全国杂耍艺人汇聚天津南市,侯宝林在这成名,相声大本营诞生于此

侯宝林

侯宝林

过去的“小开洼”一带,也盖起了许多固定的书馆、相声场、时调馆、坠子馆以及清唱京剧的“清音社”。评书家陈士和、福坪安、周坪镇、金杰丽、陈荣启及说唱长篇西河大鼓的郝英吉、赵玉峰等,都在这儿长期从艺。

在这一批茶社中,值得一提的是连兴茶社,它是天津最早的专门演相声的场子,云集了马德禄、周蛤蟆、李麻子、马桂元、高桂清、马三立、李寿增、尹寿山、郭荣起、刘宝瑞、赵佩茹、李洁尘、阎笑儒等艺人,仍保持了在明地上“零打钱”的收费方式,观众随来随走,谁演不好“疏黏儿”,吸引不住观众,就会影响全体艺人的收入,所以大家都玩命,摽着膀子干。张寿臣、小蘑菇、侯宝林等都常来这里串门,有时帮着演一段,小蘑菇在这里邀走了赵佩茹,郭荣启也是在这里找的朱相臣,所以连兴茶社又称为“天津相声大本营”。南市的变迁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曲艺相声的发展史。

全国杂耍艺人汇聚天津南市,侯宝林在这成名,相声大本营诞生于此

京韵大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