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住!別插手!2:整理好身邊的物品》

冷靜地做出分析、耐心地觀察,等著他冷靜地做出分析、耐心地觀察,等著他自己去做,等待他逐漸成長。在孩子不採取行動時,去鼓勵他、督促他,讓他去整理。父母要切記,你出自好心的幫忙,未必會帶來好結果。------《忍住!別插手!2:整理好身邊的物品》


《忍住!別插手!2:整理好身邊的物品》|父母不可忽略的小事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玩具是孩子每天的陪伴品,身邊圍繞著花花綠綠的各種玩具物件,許多的家長只要孩子高興,會任有孩子只玩不收拾的行為。

家長認為孩子太小,能懂得什麼,不要要求太多,長大自然就會了。

等到上學期間,尤其是中學後,被放任的孩子很少會主動整理自己的物品,屋子裡亂哄哄,工作了一天的家長,回到家後身心疲憊,見此情況就會和孩子大吼:“你都這麼大了,還不懂收拾,看看你的房間什麼樣子?看看你的書桌,能學習得好嗎?”

從人物、對話聯想到的是家長對孩子的從小教育問題,從整個場景看到是一個成年人的童年,孩子便是家長童年的縮影。兩者相輔相成,都存在著不同的問題。

這其實是兩種狀態,一種是家長看到孩子的狀態,一種是家長自身在很小的時候也沒有養成整理好身邊的物品的習慣,而導致成現在的狀態。而這些狀態都缺乏的是一種有序的狀態。

人生是一個有序的狀態,我們生存的這個地球上,不管是原子、量子都是一種有序的狀態。

在有序的狀態下你才能在更好的狀態下去發現美好,創造美好,迎接美好。那麼,我們如何做起呢?

在《忍住!別插手!2:整理好身邊的物品》這本書裡,作者將告訴家長和孩子如何從整理身邊事物做起。

這是一本讓孩子三歲開始就學習獨立的自我管理課,由家長示範給孩子,教會孩子怎麼做,而不是讓家長把一切都安排好,反而剝奪了孩子的成長機會。作者是日本的高取志津香,日本NPO法人JAM網。

JAM是Japanese & American Mothers的首字母的縮寫,是日本、美國兩地父母、孩子和教師互相交流的平臺。2002年,JAM依託美國的取材,根據日本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溝通技巧和訓練方法,社會各界引起很大反響。2003年10月,JAM轉變為培養孩子和父母、老師溝通技巧的非營利機構。以父母、子女和教育者為對象,在日本各地舉辦了多場講座和研討會。2018年出版以來,在豆瓣評分8.0。

家給人的感覺是舒服,溫馨的,下班後最嚮往的地方,而當你打開門的那一刻,滿屋好像沒有可以下腳的地方,即使躺著看著屋裡到處是一片凌亂,只能更讓你心煩意亂,因為這一切都是無序的。

所以,家長和孩子都要先學會一件事,從整理好身邊的物品開始,讓一切變得有序起來。

《忍住!別插手!2:整理好身邊的物品》|父母不可忽略的小事

《忍住!別插手!2:整理好身邊的物品》

一、請家長先放手,給孩子一個自主成長的機會

讓孩子幫忙洗衣服,可能會把衣服弄得亂七八糟;幫忙洗個碗可能會把碗給摔了;讓孩子去收拾房間,可能一邊收拾一邊玩耍,如此一來,很多的父母就會忍不住說:“行了,行了,你去看電視吧,我來幹。”

有時孩子出於好奇心主動跟在父母后面做家務,被家長認為搗亂,不讓孩子插手。這些其實對於孩子來說造成了不好的影響,父母反而幫了倒忙。

在孩子3歲開始就可以教授孩子一些簡單的整理,例如:睡覺前把脫下的衣服,疊好放好,早晨起來,洗漱完畢,把洗漱用具不僅要放回到原來的地方,同時還有把用具擺放整齊。

在大一點可以幫忙掃地,擦桌子,其實看似些簡單的事物,同樣需要腦力來幫忙,每天都掃地,如何把地掃的乾淨又快捷,哪裡很容易出現垃圾或者灰塵等等,這些都是養成習慣後,潛移默化地形成在自己的腦子,慢慢地變成了一種經驗一種積累。

很多家長會為孩子找藉口,尤其是已經上學的孩子,家長會說:“學校裡的課業太多等等。希望孩子在完成作業後,儘可能多些時間休息。”於是,很多的孩子被養成了學習成績很好,智商和情商並非很好的人。

當有一天孩子長大了,你讓孩子去收拾,並沒達到收拾的效果,很多家長用一種冷言冷語的態度說:“你都這麼大了,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對於家長和孩子這句話其實都是內傷,家長感受到是教育的失敗,孩子感受到的是氣急敗壞。

孩子從小被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長大後會經常出現和家長說話不耐煩、脾氣暴躁、自以為是的壞毛病。這些都是缺少觀察、缺少動手能力、缺少遇事時思考和溝通的能力。

所以,家長要耐心去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養成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給孩子一個成長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去收拾。

《忍住!別插手!2:整理好身邊的物品》|父母不可忽略的小事

《忍住!別插手!2:整理好身邊的物品》

二、請家長儘量別插手,給孩子一個學習的機會

家長幫孩子做好每一件事,看似節省了孩子的很多時間,反而剝奪了孩子鍛鍊大腦的機會。

知道,為什麼飲料瓶都是圓形的,而牛奶盒都是方形的嗎?

因為牛奶需要冷藏保存,方形比圓形更節省空間。

這只是其中一點,但這一點也說明了很多家居物品為什麼是方形的原因。

這些往往都是通過長期的整理,不斷地觀察,思考後發現的事情。

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可以教孩子先整理收納自己的玩具,學會在不玩的時候,把玩具放到指定的收納盒裡,當學會收納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將這些玩具進行如何分類,如何整理自己的書架,收拾自己的書桌等等。

家長千萬不要著急,期盼著自己只教孩子一遍,以後孩子就自學成才了,很多時候,家長可能要教好幾遍,每次都會又新的問題出現。

例如:孩子第一次只是按照家長的方式去做,也許第二次,孩子會問為什麼他的整理箱是方的?家長要耐心地解釋,最好的互動是不要馬上告訴孩子,而是反問孩子,你覺得為什麼會是方的?讓孩子先思考下,同時,增加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性。

最糟糕的情況是,很多家長回家後身心疲憊,問孩子為什麼不把玩具收好,孩子說:“我想先問您一個問題,我的整理箱為什麼是方的?”

而家長這時怒氣沖天,帶著憤怒的情緒回答:“問那麼多幹嘛?讓你收拾你就收拾,方的圓的和你有什麼關係,給你哪個你就用哪個?趕緊收拾。”

當孩子找不到收拾與整理的樂趣和意義的時候,反而讓孩子做起事來隨隨便便,漫不經心。也不能進行良性的自主學習機會。把孩子探索未知的那扇門關閉掉了。

當孩子不願去思考的時候,對於學習也會變成填鴨的方式,老師告訴我的,我記著,老師沒說的,我當然不知道了。缺少了主動思考的能力,拓展思考的能力。

前期家長要配合孩子一起整理,而不是全部包辦,讓孩子看著家長整理,以為就代表是孩子整理的,這種想法是錯的。做這些事情的同時,也是在告訴孩子,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慢慢地獨立完成,不明白的地方,家長會協助一起完成。

《忍住!別插手!2:整理好身邊的物品》|父母不可忽略的小事

《忍住!別插手!2:整理好身邊的物品》

三、讓孩子學會整理,全家人攜手打造更加的舒適環境

讓孩子學會整理,提升孩子的自立能力,同時,更加激發孩子的思考力。

讓孩子學會整理,可以提升孩子的空間感,從平面事物在腦海裡切換成立體空間,給孩子更多的想象和發揮。

讓孩子學會整理,也是學會斷舍離的方式,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需要丟棄的,哪些是可以再利用的。哪些需要丟棄東西可不可以捐獻給一些需要的人的。

讓孩子學會整理,學會的是一種對事物的安排,對事物的設計,對事物看法的一種提升。

讓孩子學會整理,學會的是一個有序的人生、善於思考的人生、看問題可以跳脫出平面的人生。

讓孩子學會整理,學會的是一種感同身受,家長每天工作很累,回家一樣要做家務,一家人應該一起打造一個美好的環境,溫馨舒適的家。

讓孩子學會整理,打造的不只是舒適的生活空間,還有可以與自己對話的心靈空間

最終孩子學會整理是人生的一種成長,成長裡不僅擁有知識,更多的是去擁有生活中的智慧。

《忍住!別插手!2:整理好身邊的物品》|父母不可忽略的小事

《忍住!別插手!2:整理好身邊的物品》

《忍住!別插手!2:整理好身邊的物品》這本書是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書,家長通過閱讀這本書看看原來的自己,看看現在的孩子,如何取長補短,如何創造更加美好的環境,不只是家庭環境還有每個人的心裡環境。

學會整理,養成的整理的好習慣,這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過程,堅持下來看似很簡單,卻也是很費力的事情,只要養成孩子的整理習慣,你會發現整理給孩子帶來的潛移默化的改變,改變的不只是孩子,還有家長,還有整個家庭。

整理好自己的物品,讓家居變得乾淨、整潔、有秩序。在每個午後,躺在沙發上,享受著陽光的溫暖,聞著健康的陽光的味道,整個房間像一束安靜百合花,接下來的美好便與你環環相扣

人生需要一個安靜的空間.......

人生需要一個有序的空間.......

人生需要一個向陽的空間......

人生需要整理出和自己可以對話的心靈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