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朝之漢文帝劉恆的霸陵

漢王朝之漢文帝劉恆的霸陵

白鹿原的東北角有一處凸出的山林,當地人稱之為鳳凰,這不僅僅是一座山。據考證鳳凰嘴就是漢文帝劉恆的陵寢,劉恆的一生充滿傳奇,一連串的偶然與必然便成就了他輝煌的事業,開創了中國古代屈指可數的盛世華章。然而,成就斐然的劉恆,卻將自己的帝陵隱藏在了重重迷霧之中。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早已劃定了位於咸陽原的皇家墓葬區。漢文帝為何要違背祖制把自己的帝陵修建在遠離咸陽原的白鹿原上。特立獨行的霸凌與西漢帝國的整體佈局到底有著怎樣的矛盾。他摒棄人工封土建陵的傳統墓葬形式,將自己的陵墓深藏大山之中,又是出於怎樣的考慮。要想揭開謎底,我們必須從一場驚心動魄的宮廷政變中尋找線索。

漢王朝之漢文帝劉恆的霸陵

公元前一百八十年,六十二歲的呂后即將走完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這個引起了千古爭議的不凡女性,在一系列政治鬥爭中翻雲覆雨,成為劉邦死後漢朝實際上的統治者。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呂后病重任命侄子趙王呂祿為上將軍,統領漢軍的北軍;呂王呂產統領南軍,並告誡說高祖規定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逐之。現在呂氏稱王,劉氏宗親與漢廷大臣憤憤不平。你們要牢牢掌握軍隊,不要因離開皇宮為我送葬而為人所制。不久呂后薨,安葬於長陵。呂后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十六年,為國家進一步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呂后誅殺大臣與皇子違背劉邦非劉不王的規定,大封諸呂開漢代外戚專權的不良風氣也是歷史事實。

漢王朝之漢文帝劉恆的霸陵

現在呂后離世,諸呂蠢蠢欲動,圖謀漢家天下。齊王劉襄調集軍隊進逼長安,諸呂恐懼令大將軍灌嬰率軍迎擊,灌嬰本是開國元勳,對劉姓宗室忠心耿耿,他按兵不動,與齊王密約消滅諸呂,與此同時,同為開國老臣的太尉周勃和右丞相陳平等人設計,剝奪了呂祿的兵權,進而誅殺呂產,掌控了南北兩軍。最終囂張一時的呂氏一族全部伏誅,大漢政權重回劉氏手中。此時一個棘手的難題擺在了平亂功臣面前,皇位該由誰來繼承呢。呂后所立的前少帝劉恭和後少帝劉弘都不是漢惠帝劉盈的親生兒子。如今諸呂被剪除,後少帝劉弘的皇帝位也被立即廢黜,經過商議眾臣一致認為,在劉邦遺留的子嗣中,代王劉恆寬厚仁慈是繼承地位的最佳人選。這個命運多舛的王子,迎來了人生的重大轉折。公元前一百八十年漢王朝劉恆登基為帝。

漢王朝之漢文帝劉恆的霸陵

漢文帝劉恆在歷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除了推行輕徭薄賦的執政理念,開創了輝煌的文景之治以外,史書中關於他的記載並不多,這似乎與他的陵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呼應。霸陵出人意料的選擇了長安城以東的白鹿原,似乎折射出劉恆不為人知的一種心態,好像要刻意的遠離自己的父皇與劉姓總是保持距離。劉恆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從不惹是生非,給大臣們留下了溫柔敦厚的印象,他的封地遠離政治鬥爭的中心,因而幸運的躲過了呂后的迫害。他選擇遠離咸陽原帝陵帶,重新規劃一處屬於自己的帝陵。一個王朝的歷代君主在宗廟中必須嚴格排位,始祖居中其下依次排列,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高祖劉邦的長陵當然佔據祖位,漢惠帝劉盈的安嶺位於長嶺之右也符合父左子右的昭穆制度。但劉恆與劉盈同為劉邦之子,劉盈的安陵佔據了穆位,劉恆的地點該如何安排看來只有另外開闢一塊陵區這樣的理由,朝臣也不會有太大的異議。對於劉恆來說,是否進入劉邦劃定的皇家墓葬區並不重要。況且另闢陵區,有利於自己的母親。劉恆母子二人就能在幽冥世界中相依相伴。對於從小就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劉恆來說,這不啻為莫大的幸福。

漢王朝之漢文帝劉恆的霸陵

薄太后陵位於鳳凰嘴西南方向被稱作南陵,其封土形似覆鬥,底邊長一百七十三米,寬一百四十米,頂邊長五十五米,寬四十米,高約二十四米,四周有夯土鑄成的陵園垣牆,正中建有門闕,陵園西北有從葬坑數十座,出土了很多陶俑陶罐,劉衡與薄太后母子情深,薄太后臥病三年,劉恆每日上朝回來都要侍奉老母,親嘗每一碗湯藥。這個故事被寫進《二十四孝》,成為中國孝文化的典範。劉恆不僅以極孝聞名,當以重視民本而為史學家稱頌。劉恆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將土地稅削減為三十分之一,算賦也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減至每人每年四十錢。同時劉恆還絕無僅有的將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一次。在他的統治之下出現了治世。

漢王朝之漢文帝劉恆的霸陵

劉恆的皇帝生涯,無疑是空前成功的,他對母親的孝心也令人動容。這位經歷過人生離合的大漢天子從遙遠的代地走來,在歷史的舞臺上,書寫了輝煌耀目的篇章。他獨特的人生經歷,使他明白了人生的無常與悲歡,這令他的心靈幾乎無限貼近他的萬千子民,和他所熱愛的大漢江山。兩千年來漢文帝劉恆悄無聲息的躺在白鹿原的某個地方,默默守望著他的子民,一日一年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