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说说那些与名人有关的考试作弊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又到了集中打假的时间。教育领域的打假,集中在打击考试作弊上,今天就谈谈那些与名人有关的作弊轶事。

古代考试,有一种作弊手段是请托,就是利用高官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为自己谋取利益。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位举子叫孔英,因为自身行为不端,很多人对他不满,连当朝宰相也时有耳闻。恰逢他来考试,宰相对一旁的人讽刺了一句“孔英来矣!”。谁料这人误会了宰相的意思,以为宰相暗示看好此人,直接将孔英定为状元。尽管是个误会,但也可见宰相的一句话,完全可以定夺别人的前程。《儒林外史》中,主考官学道周进因为和范进经历相似,本来觉得范进文章写得很垃圾,但可怜范进,就把文章看了三遍,终于觉得十分精妙,于是录取了范进,并将他列为第一名,这才有了后面范进中举的故事。

还有的作弊手段是贿赂。一是贿赂主考官。鲁迅的爸爸周伯宜是个好吃懒做的纨绔子弟,爷爷周介孚就想走点门路,正好主考官殷如璋是同一年的进士,非常熟悉,周介孚就拿出了一万两白银,打算贿赂殷如璋。周介孚派家仆陶阿顺到殷的官船上送钱,当时因还有副主考在场,殷如璋收了银票后没多说啥就让陶阿顺回去。这个陶阿顺是个愣头青,以为殷收钱不办事,就说“你收了我家老爷的钱,好歹给我一个收条,我好回去交差。”这一下把殷弄得下不来台,就把陶阿顺赶出官船。结果陶又在岸上大喊大叫,一下子把事闹大了。殷如璋看这事也盖不住了,就把陶阿顺扣下来,连同收的银子和介绍信送到苏州知府那,说周介孚贿赂自己,自己并不知情。后面的故事大家就清楚了,本来还有百草园三味书屋的鲁迅家道中落,日子开始艰难起来。二是贿赂主考家人。清朝科考大案俞鸿图案,就是主考官俞鸿图的小妾和仆人瞒着他收贿,结果事发后俞也被斩首,据说在刑场上被砍一刀后没有马上死,而是用手蘸着鲜血写了一个“惨”字。三是贿赂差役。县官不如现管,有时贿赂具体操作人员也很有用。清朝合州有一牛人,典型学渣一枚,但买通差役,第一次找人替考考了第一名,别人不服,又由县令考一次,又疏通关系把题透出来,依然名列前茅。县令听别人建议,把他关进一间密室考试,县令亲自发题,也没用其他工作人员,密室还上了锁。一段时间后,县令去看,这家伙还一字没㝍,县令出来他还有礼貌地送到密室门口。等县令再回来,卷子已经答好,确是锦绣文章。在没有现代化通讯工具作弊的时代,这让人十分难解。后来过了几年才传出风声,原来是有人把写好的答卷粘在县令后背上,这家伙趁送县令的时机,从后背揭下来。这种神操作,真是超乎想象。

当然,贿赂考官也有冤案,就是别人都认定你贿赂,形成了社会舆论,你就麻烦了。唐伯虎当年才华横溢,还没考就到处说自己是状元,结果还就真中了状元。于是大家不干了,就觉得这里有猫腻了,就举报唐伯虎贿赂考官,于是唐伯虎就被关进了监狱。连累着另一个人也进去了,因为当时最难的一道题,只有唐伯虎和他两个人做出来了,这么巧合自然难逃嫌疑。后来唐伯虎成了落魄文人,那人则不许后人读四书五经参加科考,那人就是徐霞客的爷爷徐进。要没这一出,徐霞客也是要考试的,估计就没有后来这伟大的徐霞客了,所以说造化弄人,很多事情是说不清的。

作弊嘛,当然少不了传答案这种事啦。这里面也有晕蛋,比如鼎鼎大名的苏轼同志,他当主考,就趁考生入场寻找座位的机会,派人把一个装着试题和答案的小竹筒送到好友李方叔的座位上。偏偏李方叔闹肚子上厕所了,小竹筒被挨着李方叔的宰相章惇的两个儿子章持、章援捡到了,结果就是李方叔落榜了。

还有人找枪手替考,古代没照相技术,这招倒也有点用处。大诗人温庭筠就是著名枪手,替八个人考中,自己却多次落榜,被人讥为“温八叉”。民国牛人胡汉民,留学日本没经费,就当枪手赚了6000白银,好在胡不像温那么悲催,他帮别人考上了,自己也考上了。

为了防止作弊,前人发明了誊录的方法,找人用朱笔统一抄一遍,字体一模一样,防止因字迹而作弊。于是有人就用约定的词来作弊。北宋真宗时翰林杨亿主持省试,有人来请求“考前辅导”,杨亿气得骂了一句“丕休哉”(尚书中骂人的话),结果没想到,文章中写有这句骂人的话的,竟然全被录了。光绪的老师翁同龢欣赏张謇,在张和老乡刘可毅拜访他时,反复说“今日时势,宜统筹全局。”正直的张謇以为翁是在议论时局,没想到这是一种暗示,而旁边的刘可毅却默记在心。第一场考试,刘可毅就将“统筹全局”四字嵌入八股文稿的破题之中,翁看到这份卷子以为必是张謇的,定为这场的第一名,等到拆封才发现该卷是刘可毅的。

考试就有地区差异,有的地方名额多,就有高考移民,古人称为冒籍。冒籍有个问题不好解决,那时没有什么普通话推广机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口音,这很容易暴露身份。清代诗人赵翼是常州府人,却在北方考试,靠的就是苦练儿化音,“唇舌换如儿学语,姓名变岂客逃生。”结果很幸运地考中探花。

有考试就有作弊,就需要监考。监考老师各种各样,但最高能到什么级别呢?想不到吧,是天下第一人。清朝乾隆年间顺天乡试,乾隆皇帝一时兴起,咱也当一回监考员吧,结果这一监考,头场就一下子揪出二十一个人夹带作弊,气得老大是七窍流血。

考试作弊手段五花八门,反作弊手段也是花式翻新,两者相爱相杀,但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公平公正。在3.15谈这个话题,就是希望我们能打击教育造假,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给世人以信心,给未来以希望。

3.15:说说那些与名人有关的考试作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