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律普法丨婚後房產一定是夫妻共同財產?不一定

壹律普法丨婚後房產一定是夫妻共同財產?不一定


對於離婚分房子這件事,很多人會下意識地認為,婚後取得的財產就是夫妻共同財產,婚後取得的房產也應該是夫妻倆人的,離婚時就該平均分割。


但實際上,即便房產是婚後所得,房款何時支付、資金來源何方、取得房產時有沒有其他附加條件等,都會對房產的歸屬產生影響。


婚前買房婚後拿證 仍屬婚前財產


眾所周知,買房子有個過程,從簽訂合同,支付錢款,到交房入住、辦證確權,往往得經歷一段時間。如果這個過程正好與結婚登記重合交叉,房子的歸屬就需要根據購房出資、產權登記、結婚節點等因素來考量,不一定結婚後得到產權的房子就是兩個人的。


小馬和女朋友小陳相戀多年,二人於2010年登記結婚。結婚前一年,小馬用個人積蓄在北京市昌平區全款買下了一套商品房。不過,因為買的是期房,買房後一直沒能入住。直到2012年,開發商才交房併為小馬辦理了產權證。妻子小陳用婚後的積蓄精心裝修,還購置了全套傢俱家電。


幾年後,二人的孩子出生了。小陳和婆婆在照顧孩子方面分歧頻出,最終,日子也過不下去了。小陳向法院起訴離婚,並要求按照夫妻共同財產依法分割住房。


法官介紹說,《婚姻法司法解釋一》中規定,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不因婚姻關係的延續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婚前財產屬於一方個人財產。


最終,法院判決房子還歸小馬所有,由小馬補償小陳裝修和傢俱家電費用中屬於小陳的部分。


婚禮不是結婚登記 結婚時間以登記為準


我國婚姻法中關於夫妻財產歸屬的規定大體是以結婚為節點來區分的,而由於地區風俗的原因,在有些地方,把婚禮儀式視為結婚的開始,容易給當事人造成一些法律理解上的誤區。


王先生和女友趙女士幾年前按照家鄉風俗,舉辦了隆重的婚禮。由於趙女士單位特殊,對配偶身份進行了一定時間的政審,直到婚禮一年後,二人才辦了結婚登記。


小夫妻舉辦婚禮後,王先生的父母拿出積蓄,又賣了一套房,全款給兒子買下了一套北京市西城區的二手學區房,為小兩口解決了後顧之憂。房本在王先生辦理結婚登記後兩個月辦了下來,登記在王先生名下。


婚後,二人因為工作原因聚少離多,感情疏遠。趙女士最終起訴離婚,並認為西城區的這套房子是二人舉辦結婚儀式後,王先生父母贈與兩個人共同生活居住的,應當按照夫妻共同財產予以分割。


《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2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結婚前,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自己子女的個人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雙方的除外。


法官介紹說,趙女士認為辦了婚禮後買的房子就是婚後購置,但法律條文中所指的結婚應當做嚴格解釋,我國法律採取的是登記結婚制,只有辦理具有法律效力的結婚登記後才能認定為雙方具有法定夫妻關係。


此案中,王先生父母全資購房,產權登記在王先生個人名下,又是在結婚登記之前,法院最終認定該房屋屬於王先生的個人財產。


出資時間資金來源 是判定共同房產關鍵


從以上案例中不難看出,在司法實踐中,買房的錢是誰的?什麼時候出資購買的?這是認定夫妻共同房產的兩大核心要素。


西城法院民六庭副庭長張爽告訴記者,夫妻婚後對房產有共同出資行為,房產才有可能被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目前,父母資助購房或一方婚前付了首付,婚後雙方一起還貸等情況十分普遍,雖然增加了判定的複雜性,但仍有原則可循。


在司法實踐中,法院通常會判決房屋產權歸登記方所有。雙方婚後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由獲得房產的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供一般性閱讀參考,不應做為針對特定事務的法律依據;

●如果您需要專業法律指導,我們建議您向有資格的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文中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於互聯網開放平臺,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版權方在兩週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繫,我們將積極配合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