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封地有巴蜀和漢中,為何都城選漢中而非成都?

獨行客地圖帝


有這麼一個問題:作為漢朝開創者的漢高帝劉邦是楚人,為何國號卻是“漢”呢?秦末大亂,諸侯起兵反抗暴秦。楚懷王熊心與諸侯約定,誰先入關中滅掉秦朝,誰就為關中之主,“先入關中者王之。”項羽實力最強,但他沒想到之前不怎麼起眼的沛公劉邦居然搶先一步入關中滅秦。

按理說,劉邦當為關中王,但項羽在鉅鹿之戰中封神,諸侯皆服之,他不再承認這份約定。項羽拉著諸侯殺到關中,分封十八路諸侯王。對於項羽最忌憚的對手劉邦,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統治巴蜀,同時封秦降將章邯等三人統治關中,企圖封死劉邦的北歸之路。當時的巴蜀地勢險要,交通不便,是人皆畏之的“險遠之地”。劉邦本人聽說自己封到巴蜀,大怒,要與項羽決戰,幸好被蕭何等人勸住。

劉邦承認現實之後,又託張良贈項伯一大筆金銀財寶,最終勸項羽把漢中郡也封給自己。劉邦擁有巴、蜀、漢之地,實力並不弱,只不過秦嶺險惡,看上去北歸不易而已。讓人奇怪的是,四川盆地物阜民豐,成都平原是重要的糧食基地,劉邦卻沒有把國都放在成都,而是放在北方的漢中,時稱南鄭。

漢中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與關中平原之間相隔秦嶺,南與四川盆地之間隔米倉山,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水橫穿漢中東下。從哪個方面看,漢中似乎都不是國都的合適選擇。實際上呢,在秦朝末年,四川盆地的開發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快速。比如一提天府之國都知道是指四川盆地,但那是在東漢末年。在秦朝末年,天府之國指的是關中平原。經過兩漢四百多年的發展,到了諸葛亮在茅廬中給劉備規劃時,四川盆地才成為天府之國。根據《後漢書》的記載,益州(四川)人口鼎盛時約有六百多萬,這是一個非常讓人震驚的數字。人口如此眾多,說明四川盆地開發的比較成熟了。

蜀漢立國於益州,而且也志在滅魏統一,但丟掉荊州後,蜀漢只能出漢中北伐。漢中的地勢非常不利於後勤運輸,這導致蜀漢為北伐消耗了大量的資源。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雖然失敗,但曹操把漢中百姓全部遷走,劉備只得到空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劉備定都於漢中,他連最基本的糧食供應都無法保障。所以,劉備和劉邦雖然都統治巴蜀和漢中,但他們所處的歷史條件是不一樣的,這導致劉備只能定都於物產豐富的四川盆地,而不是兩山夾一水的漢中。

秦朝末年的漢中也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偏僻“不毛”,那時的漢中並沒有受到中原戰火的涉及,糧食生產條件並不遜於四川盆地。還有一點,項羽所封的三位秦王章邯、董翳、司馬欣都各懷鬼胎,這反而降低了對劉邦的威脅程度。劉備面對的則是統一中原的曹魏,具有相當強的執行力,所以說如果劉備定都漢中,將面臨巨大的軍事風險。

劉邦志在天下,而要與項羽爭天下,他必須從漢中北上進攻關中,然後兵進中原。這就意味著漢中將成為劉邦統一天下的前哨基地,如果把國都放在成都,糧食和物資運輸就是一個巨大的難題。而且劉邦的手下多是中原人,他們也不願意老死在漢中巴蜀,渴望殺回東方。如果劉邦定都於成都,就等於放棄了東進計劃,他手下的文武大員和士兵就會生怨,進而人心解體。到那時,別說統一天下了,劉邦連巴蜀可能都控制不住了。劉邦定都於漢中,退可守住巴蜀作為後勤基地,進可取關中以成統一之階。

劉邦當年入關中滅秦時曾與父老約法三章,深得秦人擁戴,擁有深厚的民意基礎。只要劉邦戰略得當,三位秦王都不會是他的對手,後來劉邦拜韓信為將,也證明了這一點。劉邦拿下關中後,從經濟角度看多了肥沃的糧倉,從軍事角度看又為漢中多了一道大門。

如上所述,劉邦統治巴蜀漢中卻定都於北邊的漢中,是有深刻歷史和現實原因的。


地圖帝


劉邦被封漢王,與漢中有很大的關係,其實漢中郡還是劉邦走後門,行賄而來。漢中對劉邦集團相當的重要,這也是為什麼他要千方百計的向項羽討要漢中,也是他後來定都漢中的重要原因。

秦末時期,天下大亂,四方諸侯紛紛倒秦,最重要的兩股力量就是項羽和劉邦,兩人分兵共擊大秦,劉邦繞過秦朝主力,率軍直逼函谷關,最先攻下了秦國都城咸陽,按照當時項羽、劉邦與楚懷王的約定,誰先入關中者,誰就是關中之主,可稱王。

不要以為劉備最先入關中,打下了咸陽,推翻了秦朝,他就可以當王,在那個時代一切靠實力說了算。當時實力最強的不是劉邦,而是項羽,項羽在鉅鹿一戰,剿滅了秦軍精銳章邯、王離二十萬大軍,徹底的打垮了秦軍抵抗的意志,項羽的威望和實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天下所有諸侯莫不臣服。

劉邦不敢擅自在關中稱王,雖然心裡及其渴望,無奈實力擺在那裡,只能認慫,要不在鴻門宴上,項羽就要了他的腦袋。

劉邦把咸陽和關中都原封不動的留給了項羽,項羽入主咸陽,開始封賞天下諸侯,項羽雖然在政治上是個弱智,但是誰心裡有什麼小九九,他還是清楚的,劉邦是除他之外最有實力的諸侯,絕對不能留他在中原地區,那就去窮山惡水的巴蜀之地吧。

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在巴蜀,也就是今天的天府之國四川,現在是四川是天府之國,在那個年代也是!經過秦國百年的經營,巴蜀之地非常的富庶,人口眾多,戰國時期各國打得昏天黑地,四川絲毫不受任何影響,一門心思搞發展,加上秦國治理巴蜀有方,那裡成為了秦國最為重要的糧食、物質、兵源基地。

把巴蜀封給劉邦,他應該睡著了都會笑醒,千恩萬謝才對,可是劉邦非常的生氣,要和項羽拼命,還是蕭何攔下了他,究其原因是巴蜀之地雖然好,但是交通不方便,而且是極度不方便。

這就要劉邦老命了,他不是想偏安一隅當個諸侯王,劉邦志在天下,項羽擺明了就是把他封到巴蜀去養老等死,項羽的用心很歹毒,劉邦的計謀更老道,他想到了一個辦法。

既然把巴蜀封給漢王劉邦,那麼就順帶把南鄭(就是漢中)也封給我吧,反正那個地方也不大,關鍵是有條河叫漢水,也符合自己漢王的稱號。這的要求不能明給項羽說,劉邦的謀士張良通過行賄巨金給項羽的叔叔項伯,由項伯出面向項羽來請求,項羽就答應了,把漢中就給了劉邦。

劉邦樂滋滋的帶領大軍去南鄭了,走的時候順道把棧道還燒了,擺明給項羽看,老子不回來了,你好好的做你的西楚霸王吧。

劉邦既然是王了,又有了封地,那就必須有都城,定都這個事兒很重要,他與眾臣商議,最終在大臣劉敬和張良的建議下定都漢中。

劉敬說高帝曰:“都關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雒陽:“洛陽東有成皋,西有殽黽,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留侯曰:“洛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史記 留候世家》

張良是老狐狸,非常清楚漢中的戰略地位,可進可退,背後依靠四川盆地千里沃野和豐富物產,進可以隨時覬覦關中,一旦決定出兵關中與項羽爭奪天下,可以大大節省時間,能夠快速的出兵。

重要的是漢中地區同樣也是產糧大區,糧草有保障,利於劉邦大軍東出關中,同時漢中離關中很近,給跟隨劉邦的中原臣子們莫大的期望——打回去。

綜上來看,劉邦選擇漢中作為都城有著極強的戰略目的,從一開始就表現了他要東出爭奪天下的決心和願望,只是一介武夫項羽對此毫無察覺。


沉墨I方之城


簡單來說,因為劉邦是漢王。

按照最初的約定,劉邦的封地應該在關中。

《史記·高祖本紀》載:(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這裡的關中,很明顯指的是以咸陽為中心的秦國核心地帶,也就是說,最先攻佔咸陽者,就在咸陽當王。然而,關中指的又不止這一帶,漢中也可被納入廣泛的關中範疇,於是就被人拿來做了文字遊戲。

這個人自然是項羽,他才是抗秦的主力,要不是他拖住消滅了秦軍主力,劉邦哪裡來的機會先入咸陽?所以項羽不想按照約定將咸陽封給劉邦。

這種不想在項羽接受章邯投降時就顯現了,他以楚將身份封章邯為雍王,要知道關中可完全包涵在古雍州之中!

率軍入關中後,項羽跟劉邦來了手鴻門宴,雖然沒殺了劉邦,但劉邦也別想王關中!

項羽先派人去“請示”名義上的最高領導楚懷王,想讓楚懷王推翻約定,但只得到兩個字——如約。可項羽不想如約,乾脆撇開楚懷王,自己來分封。

項羽先尊楚懷王為義帝,自封西楚霸王,隨後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劉邦就是其中一路。

《史記·留侯世家》載: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王賜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

按照此處記載,項羽本來只想把劉邦封到巴蜀,是劉邦用了金銀開道,才為自己爭取到了漢中,就結果而言,劉邦大體是滿意的。

不過按照項羽分封的規矩,封號沿襲故有國名或地名,如果劉邦一開始只封有巴蜀,那應該是叫巴王或者蜀王,怎麼會叫漢王呢?

《漢書》的記載則有不同。

《漢書·蕭何曹參傳》載:羽遂屠燒咸陽,與范增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民皆居蜀。”乃曰:“蜀漢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而三分關中地,王秦降將以距漢王。漢王怒,欲謀攻項羽。

按照此處記載,項羽一開始給劉邦準備的就是漢中巴蜀,還找了個“蜀漢亦關中地也”的蹩腳理由,這裡主要強調漢中,所以劉邦的都城是南鄭,封號是漢王。而劉邦對這個結果是非常不滿的,一度想帶著人馬跟項羽幹一架,被蕭何等人攔下來才作罷。

蕭何的勸說很簡單——“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漢中條件再怎麼惡劣,不比死了更強?)畢竟以當時劉邦的實力,硬剛項羽只有死路一條。

當時漢中巴蜀是比較落後的,所謂巴蜀糧倉是後來的事,天府之國在當時指的也不是巴蜀,而是關中。換個角度,如果巴蜀真的很是富庶,項羽是絕不會把劉邦放到那裡去的,他看中的就是巴蜀漢中落後且封閉。

項羽設想的是,以蜀地之難,劉邦一進去就出不來,他再在關中放三個王(雍王、塞王、翟王)壓著,保證劉邦永無出頭之日。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過幾個月劉邦就出來了,迅速掃平三秦,還東進佔了楚都彭城。


平沙趣說歷史


可以查《史記 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

劉敬說高帝曰:“都關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雒陽:“洛陽東有成皋,西有殽黽,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留侯曰:“洛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

翻譯一下,見《二十四史全譯》

劉敬勸導高帝說:“在關中建都。”皇上很疑慮。左右大臣都是山東人,大多數都勸皇上建都洛陽,他們說:“洛陽東邊有成皋,西邊有郩黽,背靠著黃河,面向伊洛,地勢的堅固也足夠依恃的了。”留侯說:“洛陽雖然有此堅固,但它的中間地方小,不過數百里,田地瘠薄,四面受敵,這裡不是用武之國的所在地。關中左邊有郩山、函谷關,右邊有隴山、蜀山,肥沃田野千里,南面有巴、蜀的豐富資源,北邊有胡苑的牧馬的草原,依靠三面險阻的地形防守,而獨以一面向東控制諸侯。假如諸侯安定,由黃河、渭河水上運輸天下的糧草貨物,往西供給京師;假如諸侯發生變故,則順流而下,足以轉運軍需物資。這就是所說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劉敬說的是對的。”於是高帝當天起駕,西去定都於關中。


葉不榮


我認為主要是漢中靠近秦朝國都咸陽,巴蜀雖然易守難攻但是遠離政治中心,對於劉邦來說,他想要的是天下,而非巴蜀的彈丸之地。


靜下心的浮躁


劉邦定都漢中,是要爭奪天下,如果定都成都,那肯定是要割據一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