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大放異彩的國學大師于丹,後被萬人唾棄,究竟是什麼原因?

曾大放異彩的國學大師于丹,後被萬人唾棄,究竟是什麼原因?

于丹,1965年北京生人,其作為著名國學講師,曾經帶著眾多頭銜,“國學大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她多次以獨立、自主的正面女性形象在《百家講壇》舞臺上傳播女性的真善美,從而被觀眾所熟知。

當文化浪潮襲來

于丹曾經被人稱作“文化聖母”,在《百家講壇》上她侃侃而談、博古論今,面對一個國學問題,于丹似乎總能在舞臺中央大放異彩,無論她的下面坐著的是專家還是普通大眾,都會對其臨場反應能力、國學底蘊讚歎不已,不可否認的是,于丹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上,做了一定的貢獻

曾大放異彩的國學大師于丹,後被萬人唾棄,究竟是什麼原因?

但是當我們細細品味從2006年“于丹文化浪潮”爆發到2012年幾乎銷聲匿跡的她來說,這短短几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使于丹從一個網絡紅人、國學名家,淪為現在的地位呢?

空洞乏味,毫無價值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于丹在《百家講壇》等眾多國學欄目中經過燈光、音效、現場氛圍的渲染,她一遍一遍的給臺下觀眾的雞湯盛滿,將現場氣氛點燃,把她許多現代化的觀點隨心所欲的加入到嚴肅的國學中,而且於丹的聽眾也大多是一些未涉世事的學生們,很容易的就被代入到于丹自己的節奏裡,即使聽眾是所謂的國學專家,在臺下那麼一會兒的功夫裡也很難從於丹的雞湯文章中分辨一二。

但是,當聽完于丹的講演之後,觀眾們回到家裡對當場記憶細細品味時才發現,于丹的演講、思想大都是一些令人興奮的東西,或許能讓人心潮澎湃,但其實根本沒有實質性的價值,事後才發現于丹的心靈雞湯往往空洞、乏味,毫無價值可言。

借他人作品揮灑

于丹大多時候是靠著評論別人的作品揮灑她的才華,于丹在大學的研究方向是現代傳媒,偏偏要在央視節目上大言不慚講解國學,以《論語》去解釋《中庸》,用《中庸》去解釋《大學》,再用《大學》闡述《論語》,而在當時許多一流的學者寫的東西專業性很強,大都晦澀難懂,很難走進尋常百姓家

曾大放異彩的國學大師于丹,後被萬人唾棄,究竟是什麼原因?

所以在那個時候多有二三流學者貪圖利益也是急功近利去參加一些節目想要從中獲取利益、獲得個人財富,在

這個國學淘金浪潮之下,給了于丹許多機會。

于丹曾登上神壇

于丹在《百家講壇》中藉著一股國學風迅速登上無數學子們心中的神壇,但是,不是國學領域的人言之鑿鑿的在無論是權威性、專業性都很強的學術界裡講解國學,她必然是要添油加醋,加入許多她的雞湯故事等等,所以國學一流專家們對於丹也是強烈譴責、抨擊,這在當時就造成了媒體所謂的一種“爭論性傳播”,使于丹越走路越寬、越來越火,藉此登上神壇。

據說于丹一年的版權費就有1400餘萬元,真是讓人瞠目結舌,于丹的所作所為,讓原本神聖的國學學界披上了一層商業色彩。這是個開放自由的現代社會,一些文化學者願意用通俗易懂的言語啟蒙普通民眾這是很好的一件事,但是對於我們國家古代的經典國學來說,毫無節制的從中撈取利益,實在令人髮指。

被北大學子趕下臺

當於丹在各種國學節目中出名後,她曾經在北京大學同眾多一線名流大家給北大學子們講演崑曲,但卻發生了不可思議的

讓于丹再度陷入輿論漩渦的事,據說在北大講演崑曲能讓中國大學的眼光都匯聚於此,這使許多崑曲名家極為重視此次講演,他們身穿大褂、手拿搖扇,備好了仔細研究過的稿子、曲子,大有古代名流之勢。

曾大放異彩的國學大師于丹,後被萬人唾棄,究竟是什麼原因?

可就唯獨于丹女士披上現代西裝,蹬上黑絲襪,腳踩高跟鞋,與當天崑曲講壇濃厚的學術氛圍格格不入,而每當有崑曲名家發表高論時,根本對崑曲不瞭解的于丹卻總在旁邊插話,搭的茬、插的話也是驢唇不對馬嘴,讓人大跌眼鏡、瞠目結舌,這種種行徑也是引起了眾多北大學子的不滿,更有著北大學子大罵于丹:“于丹,下去吧!”之類的話,趕她下臺,此事一出 讓風頭正勁的于丹摔了一跤,從此于丹在學者界愈發的難過,開始逐漸的走了下坡路。

耍大牌,講排場

于丹在人氣節節上升,大撈財富的時候,她開始耍大牌、講排場。在她在出差時,經常要求主辦方必須給她安排五星級酒店,各種服務必須到位,所有活動安排必須經過她的同意、符合她的心意。在平時出現的節目中,于丹在臺上侃侃而談,揮灑才華,充分展現了當代女性的真善美,她的優雅優美、國學底蘊深深地印在眾人腦海中,她本人也受著眾人的追捧。

但當時頻繁爆出的于丹耍大牌事件卻是與眾人心中印象相左,令人大跌眼鏡,據說于丹有一次出席一個活動,主辦方給她安排的酒店,不滿足於丹的要求,主辦方連著被要求更換了三次住所都沒能滿足於丹,最後還因為活動安排被于丹破口大罵。

賣弄文學

于丹對文學總有一種不尊重的態度在裡面,這或許與她的專業是現代傳媒有關,于丹在國學節目中解讀國學,加入了許多不現實、雞湯文的觀點,許多“心靈雞湯”式的言論。

曾大放異彩的國學大師于丹,後被萬人唾棄,究竟是什麼原因?

正所謂內行看門道,但要知道于丹在節目中的這種華而不實,最開始卻受眾人熱捧。我認為解讀中國經典文學,應懷敬畏之心,不能班門弄斧,于丹的才華遠遠不足以其撐起解讀《論語》等眾多經典國學,如果總是將一些故事生搬硬套在她的話裡,將國學經典《論語》等短短濃縮的3、4字加上自己虛無縹緲的想法添油加醋到幾百字,隨心所欲的賣弄文學,引導一些不懂文學的普通大眾。

雖然會讓大家在乍一看的時候感覺渾身充滿了力量,但是細細品味卻發現世俗老套,疲憊的讀完後愈發感覺茫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