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讀城-廣州站」-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

本文根據【讀書與讀城 - 廣州站】的現場發言整理。

讀書是我從小培養的一種生活方式,《論語》陪著我長大。人對於生活在其中的東西,內心就會認同,我希望將自己從小受益的東西想要分享給大家。舉個例子,如果有朋友來到廣州拜訪,大家或許願意帶朋友去吃早茶,推薦早茶一盅兩件、嘗一嘗所有可口的小點心。因為你覺得這是這個地方的好東西,人遇著好東西是要跟好朋友分享的。我沒有強大的推介能力,但是我可以講講心得。我的心有所得、心有所感,從我父親教授給我的,到祖宗傳下來的好東西,都想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讀書與讀城-廣州站」-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

2006年,我開始在中央電視臺講述《論語》,想來已經有十餘年了。十年之於中國,足以天翻地覆、滄海桑田。當我們轉身回望歷史,正是要用心來觸摸更遙遠的經典。面對中國傳統智慧,個人如海中一粟,似乎已經變得微不足道,因此我更希望陪著大家一起去解讀這些經典,解讀它們在現代和未來的意義,特別是對每個人的意義。

我的分享,並非是因為我講的東西有多麼重要、多麼正確,而是千心萬心皆有所得的結果。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心去際遇經典,遇到它對我們的提攜和成全。 人到了不同的年齡段,對於你自以為熟悉的東西就會突然出現一種陌生的審視,或者是多了一種新的反思。小時候我在大人的引導下接觸《論語》,上大學如願讀了中文系,隨後又讀了古典文學的碩士,對《論語》的認識愈發深入。我一直以為從小到大我都很熟悉古典文學,但後來發現人只有在不同的年齡段才會熟悉一些你過去忽略的東西。

「讀書與讀城-廣州站」-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

二十多歲的時候,我喜歡的全是《論語》中一些擲地有聲的警句,比如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喜歡“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那時候少年意氣,需要蓬勃遠行。到三十多歲,人開始要安頓和內省的時候,就會把儒家和道家作為參照,喜歡《論語》中說君子有三達德,所謂“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真正憂傷的時候想想自己是不是還不夠仁愛,有困惑的時候想想是不是因為自己的智慧還尚不足以分辨,感到怯懦的時候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心不夠勇敢,所有這些道理都是三十多歲開始用心思考領悟的。

當到了四十多歲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就開始喜歡《論語》中一些樸素的句子。比如子路、顏回跟老師坐在一起聊個人志向的時候,問孔子有什麼樣的理想,孔子說了非常平淡的三句話,他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因為我的存在,讓長輩們都得以安頓,讓朋友們有個託付可以信任,讓學生晚輩們還有一個溫暖的懷念,如此而已。

「讀書與讀城-廣州站」-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

想一想這樣的話,在我二十多歲看到的時候感到很不屑一顧,認為這麼尋常平淡的話也是一個聖賢的理想嗎?但是今天想一想,人最難的事就是解決“燈下黑”的問題。我們不缺乏宏圖大志,但是眼下該怎麼做好,怎麼才能對得起老的、小的和朋友?這一定是中年人才會有的體會。

在我父親去世很多年以後,我才逐漸明白了他當年教我的一些東西的深意,慢慢明白在今天信息過剩的時代裡,人不是困擾於信息不足,而是困擾於被偽命題綁架,天天會看到各種碎片式的信息,有些是關於食品安全的,有些是關於新政策出臺的,有些是評點各種明星和公眾人物的。何謂真何謂假,我們莫衷一是。

「讀書與讀城-廣州站」-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

經過這麼多年,很多事情都讓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正在一點一點地跟中國人結緣。《心得》剛出版的時候中國傳統文化遠遠沒有現在這麼熱,我猶記得一位老人和一個孩子跟我講的話。一位八十幾歲白髮蒼蒼的老大爺認真地跟我說:“於老師謝謝你,把孔子給我們請回來了。”而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姑娘跟我說:“阿姨是你的書才讓我知道,原來孔子說的不是廢話呀。”這一老一小的話讓我覺得一心所得,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會知道。中國曾經經過一個世紀的顛覆,批林批孔過、破四舊,也曾經砸爛過孔家店,經過所有的一切之後仍然知道孔夫子說的不是廢話,他在當時和我們今天做的抉擇、去往的地方是有關係的,我想這就夠了。

我之所以在新版《心得》中加上了一個長長的序言,講述了我跟父親之間所有關於論語的往事,這就是為了對自己成長過程的一個反省,也是為了給更多朋友一個啟發。真正好的學問就是反映百姓日常之用,是在生活小事裡隨時隨地可以觸及、可以感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