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于丹:這個民族的幸運,就是我們曾經真實擁有李太白

導 語:

從“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從“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還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無論是稚子還是婦孺,似乎每一位中華人心中,都有一首關於李白的詩歌。這位中國詩歌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他代表了唐詩最輝煌的時代。

山川與明月

李白一生喜歡登臨。他的《山中問答》:“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如果有人問他為什麼如此愛山川,他會笑而不答。因為這山中的桃花自在,流水湯湯,沒有自在閒情的人,怎麼會明白得了?

李白遇見山川,是生命裡的一段夙緣。這樣的人,山才真正接納他。他望見的不是人間的規則藩籬,他望見的是生命永恆的超越。

于丹:這個民族的幸運,就是我們曾經真實擁有李太白

開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歲的李白,離開故鄉而踏上遠遊的征途。到725年,二十五歲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這時正是大唐盛世,風華正茂的李白覺得大丈夫當有四方之志,他走出夔門,經過宜昌,自江陵南下,第一次到廬山的時候就寫下了“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的千古名作。

這個人的奇思妙想是怎麼來的呢?李白特別愛廬山,他去了五六趟,當他六十歲的時候再看廬山,山還是那座山,人已經不是那個人,他已經不是以一顆少年的心。他會說,“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聲,白波九道流雪山。”(《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那是何等的豪邁氣概!

于丹:這個民族的幸運,就是我們曾經真實擁有李太白

縱觀天地講李白,我更願意講李白的山川與河流,李白看過什麼山,做過什麼夢,李白的山川都活在他的生命裡。晚晴的林則徐說,一個人的情懷是靠山水養大的。李白的山水跟了他一生,李白的信仰一直都在自然之中。

豪放飛揚的李白,不是沒有他自己的憂思和孤單,他也有過“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月下獨酌》)的時候。但是他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在孤獨的那一瞬,他可以天真地舉杯,嚮明月發出邀約。一個人一壺酒,對花對月,一片爛漫新鮮,他能夠把寂寞攪動得如此活色生香,那一瞬間多麼生動啊!因為他相信,他和明月有朝一日“相期邈雲漢”。

于丹:這個民族的幸運,就是我們曾經真實擁有李太白

周圍很多人說2018年過得不是太痛快,都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短歌行》)但我們在今天缺少的不是酒,而是邀月的心,我們還能“舉杯邀明月”嗎?還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嗎?你和世界還能“永結無情遊”嗎?很多人學不了李白,如果李白能夠燃起你的熱情,你也就真的懂他了。

詩酒與劍虹

文人經常說“詩酒風流”,在李白這裡,“劍酒風流”也許更恰當。在他的生命中,劍和酒是很重要的兩種東西。如果我給李白畫像,那會是“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贈崔侍郎》)。李白提劍的時候比提書的時候還要多。都說書劍飄零,琴心劍膽,李白是一個真正的俠客,他是真正有劍氣的。

臺灣的大詩人余光中評價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秀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尋李白》)這個半個盛唐輝煌的氣象是李太白的酒、李太白的明月、李太白的夢釀成的,所以中國人在他的身上學到一種態度,他的這種精神和態度不僅僅有忠君愛國,同時也有一種超邁灑脫。

于丹:這個民族的幸運,就是我們曾經真實擁有李太白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眼下沒有路怕什麼,只要人在,路是人走出來的。我們今天種種失望乃至絕望,最根本的不是對世道,而是對自己,當一個人對自己還有期許的時候,你就一定有未來。不管李白遇過什麼樣的滄桑,或者遭遇安史之亂,他從來沒有放下過對自我的期許。

他有過“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其二》)的苦悶。但轉瞬,他又內心曠達,“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行路難三首》)生時有一杯酒就應盡情歡樂,何須在意身後千年的虛名?人這輩子能喝的酒是有限的,與其想無窮事,不如把當下這杯酒喝明白了。

有一種思維方式,叫李太白

今天我們讀大唐李白,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發呢?李白是一個落在人間的神仙,他的一生都充滿了矛盾與糾結。在詩歌裡,他完成了最終的超越,他今天留給我們最好的東西,是他超越的那條路。

他的一生,從社會視角來看,都在出仕與入仕之間,他不願意被世界綁架,也不願意遺世獨立,他既要保持人格的清雅自由,又要保持濟世的使命。所以這樣的一個人,這一輩子才在出入之間一直做選擇。我們現在也有很多人,之所以矛盾困頓,是因為我們只有社會這一個座標,我們只有當下。而李白,他還有第二個座標,就是歷史座標,是人生的一個瞬間和永恆的關係。

于丹:這個民族的幸運,就是我們曾經真實擁有李太白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照過多少滄海桑田,我們能跟萬古所結的緣分,就是“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他歡喜的時候,“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他憂傷的時候,“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將進酒》)李白歡喜也是萬古,悲傷也是萬古,這樣的人生值了。

人永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如果把人生比作水流,是活成小溪,還是活成大江大河呢?看見了李白,便知道了人生的寬度在哪裡。關於李太白,這是一個永遠言說不盡的話題,李白是誰呢?他不僅僅是一卷詩、一首歌,有一種思維方式,叫做李太白。這種思維方式與我們所有人結緣的時候,李太白才真正成為永恆。

于丹:這個民族的幸運,就是我們曾經真實擁有李太白

明月是李白詩歌中令人難忘的經典意象。無論是膾炙人口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還是哲思飛揚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一輪明月真切地印在人心,折射出東方美學的灼灼光華。中國詩歌之美離不開意象,中國人的意境離不開詩歌意象。什麼是意象?意象美在何處?詩歌意象如何影響現代人?

我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開設了一門課程——《意在象中——中國古典詩詞鑑賞》,甄選“春”“秋”“明月”“斜陽”“田園”“酒”六個經典中國詩詞意象,帶領大家更加細緻地認識詩歌與意象。

這堂課是面向社會的免費課程,歡迎大家訂閱。點擊【瞭解更多】即可開始上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