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身旁的一群“狐朋狗友”,是如何个个都变成“济世之才”的?

说到汉高祖刘邦,很多人对他很不屑,认为此人得天下有很大运气的成分。同样,对跟随刘邦从沛县起兵的一众狐朋狗友嗤之以鼻,认为这些人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不过是运气使然,依附于刘邦的缘故,一个一个“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罢了,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让我们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入手,通过萧何、曹参、周勃这三个人,来详细分析以下,刘邦的这群狐朋狗友究竟是如何成为济世之才的。

萧何成为相国的三个原因:丰沛头领、专业突出、伯乐慧眼。

首先来看萧何。作为功臣之首的萧丞相,韩信的伯乐,自污保身的高明人,最初不过是一名沛县小吏。让我们一起回到萧何的起点,看看他究竟是怎么走上丞相之位,成为那个引起刘邦猜忌的人的。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史记·萧丞相世家》

刘邦身旁的一群“狐朋狗友”,是如何个个都变成“济世之才”的?

从出身上来看,萧何并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但萧何是有专业才能的人,他精通律法,在整个沛县中没有人比他更精通,因为这个缘故,他才做了沛县的主吏掾。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史记·萧丞相世家》

萧何除了非常强的专业技能之外,另外一个系一个技能就是慧眼识人。有人说他是韩信的伯乐,而实际上,他的伯乐才能在早期就已经体现,因为他发现了身边那个最有潜质的人刘邦,并且进行了最早的风险投资,多次以自己的身份来保护刘邦,我们不得不佩服萧何的伯乐慧眼。

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徵何,何固请,得毋行。——《史记·萧丞相世家》

刘邦身旁的一群“狐朋狗友”,是如何个个都变成“济世之才”的?

我们作为社会人,都难摆脱利益的诱惑,也就是逐利。但萧何却有违常理,在面对晋升机会的时候,他选择推辞并不接受。因为他知道以自己的才能升迁之后,能力并不能得到凸显,而在沛县自己却可以如鱼得水,并且在刘邦左右,自己会有更好的机会。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史记·萧丞相世家》

攻破咸阳以后,当刘邦身旁的人都被眼前的利益,如金银财宝等迷惑的时候,萧何却没有那么做,萧何知道什么最有价值,他把治天下所必须的资料收集起来,这就叫做眼光和见识。

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史记·萧丞相世家》

刘邦身旁的一群“狐朋狗友”,是如何个个都变成“济世之才”的?

韩信的伯乐是萧何,如果没有萧何,就没有韩信进身之位,萧何是韩信最信任的人,同样韩信也是萧何手里的一枚重要棋子,沛县的一群人里有将帅之才的人一个都没有,靠他们无法稳固自己的地位。而通过笼络韩信,让萧何的地位进一步稳固了,刘邦在考虑到萧何的时候,也不得不有所顾忌。

“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史记·萧丞相世家》

刘邦身旁的一群“狐朋狗友”,是如何个个都变成“济世之才”的?

萧何的功劳,可以用上面的话来概述,严格来讲他和刘邦是合作关系,他代表了整个丰沛功臣集团的利益。综合来看,萧何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有三个原因:第一个他是丰沛功臣的头领,可以和刘邦分庭抗礼的力量;第二萧何的专业对口,除了他之外刘邦身边不是好勇斗狠的匹夫就是置身事外的谋臣;第三对于刘邦的支持,在刘邦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能成为刘邦助力,不管是泗水亭长、沛公、汉王还是汉高祖。

曹参的萧规曹随:突出的战功和丰沛功臣集团的二号人物。

第二个是曹参。他是萧何的副手,丰沛功臣集团的二号人物。和萧何精通律法不同,曹参是狱吏出身,好勇斗狠他最强。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史记·曹相国世家》

刘邦身旁的一群“狐朋狗友”,是如何个个都变成“济世之才”的?

曹参是刘邦身边立下战功最多的人,这点没有什么疑问,以至于分封功臣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曹参应该排在第一位。曹参也确实冲锋在前,起到了很好的尖兵作用。

击李由军,破之,杀李由,虏秦侯一人。——《史记·曹相国世家》

李斯的儿子李由就死在了曹参的手里,可以说曹参是刘邦早期的重要将领,从下面的总结可以看出,曹参的地位,完全是靠他的战功获得的。

参功: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史记·曹相国世家》

曹参这位武将出身的人,后来能够成为丞相,是因为有萧何的推荐,而萧何推荐曹参只有一个原因,只有曹参才能接替自己,成为丰沛功臣集团的新当家人。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史记·曹相国世家》

刘邦身旁的一群“狐朋狗友”,是如何个个都变成“济世之才”的?

有人说他和萧何的关系不好,但在我看来那不过是一种假象,目的无非是为了逃避刘邦的耳目,能够做到自保而已。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史记·曹相国世家》

曹参成为国相后,一切都按照萧何的老办法来办,除了留下了“萧规曹随”的典故,另外一层原因就是继续维护丰沛功臣集团的利益,以前安排的人不动,也不会动,高高在上的天子,掌握大权的相国,我们都相安无事而天下太平。

绛侯周勃:继萧何、曹参之后,丰沛功臣集团的最后疯狂。

最后说说周勃。周勃出身寒微,属于市井之人,靠编蚕箔维持生活,还常在人家办丧时事吹箫奏挽歌。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材官引强。——《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周勃发迹的道路,和曹参很相似,都是靠敢打敢拼、冲锋在前,累积军功才获得了进身之位的。请注意下面这段话:

下下邑,先登。赐爵五大夫。——《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我们再来看看曹参的事迹。

攻爰戚及亢父,先登。迁为五大夫。——《史记·曹相国世家》

刘邦身旁的一群“狐朋狗友”,是如何个个都变成“济世之才”的?

基本上是一个写作模板,都是最先攻上城头的人,你回过头来再看看韩信,韩大将军什么时候抢先上过城头,好像一次都没有。韩信是帅才不是匹夫,好勇斗狠的事情不需要他去做,他玩的是军事战略。

赐爵列侯,剖符世世勿绝。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靠着自己不怕死敢拼命,周勃也被刘邦封为列侯,这类型的人,刘邦身边并不少,刘邦起兵后最缺的是将帅之才,这也是韩信能够被拜将的原因。

刘邦身旁的一群“狐朋狗友”,是如何个个都变成“济世之才”的?

有人说为什么最开始夏侯婴和萧何推荐韩信的时候刘邦会无动于衷,在我看来,刘邦只是保持了应有的谨慎,他第一不知道韩信是否有真才实学,需要对他进行考量;第二是他不知道韩信究竟是丰沛功臣集团一党,还是吕氏一党(从夏侯婴和吕氏的关系来看,夏侯婴最开始应该算是吕氏的死党,不过在诸吕之乱时,他选择了背叛吕氏,倒向丰沛功臣集团。),因此刘邦还心存顾忌罢了。

刘邦身旁的一群“狐朋狗友”,是如何个个都变成“济世之才”的?

周勃属于萧何、曹参之后,丰沛功臣集团的第三代继任者,他继任时,相权已经被严重削弱了,王陵、周勃、陈平代表了三方不同的势力群体,总体上来看,丰沛功臣集团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

刘邦身旁的一群“狐朋狗友”,是如何个个都变成“济世之才”的?

萧何、曹参、周勃都是丰沛功臣集团的一员,这其中真正能够称之为“济世之才”的恐怕只有萧何。他是那个代表利益集团,和刘邦争取利益的人,至于曹参、周勃之流,不过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罢了。不过这个得道之人不是萧何,而是刘邦。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