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的《酒》牽絲連線,是受李白詩的影響?又或裴旻的劍影?

家有好酒,香飄三界。有時會想,饞酒的會不會尋著酒香來,便每每敬天、敬地。

張旭的《酒》牽絲連線,是受李白詩的影響?又或裴旻的劍影?

這是張旭《李青蓮序》中“餘喜二詩之清豔秋夜,對酒錄之”之中“對酒”草書二字。

張旭說他喜歡李白的這兩首詩,喝著小酒美酒幻境相融的用毛筆把他抄錄出來。

說是抄錄,張旭抄的只是李白詩的內容,書法部分是他自己酒中詩意推墨進,深深淺淺,跌跌蕩蕩而來。

中國書畫的發展終是藉助了“文人墨客”詩的韻味力量,使詩、書、畫聯手鼎力,用書、畫為表象,以詩為內質的民族藝術千年矗立。

推理:唐朝酒仙張旭常邀好友李白書詩酒樂,是將書之外的感覺表現為清晰有力的線條變化融入書卷,從而創作出《李青蓮序》這樣既代表草書道行,又擁有書外詩之意境的傳世佳作問世。

張旭相傳685———759,李白701———762,裴旻只說是唐代開元時期的武將,擅長用劍,有唐朝數位皇上的賞識,估計是“一劍鎮守,萬夫莫開”的英勇吧。開元就不得不提李世民,李世民598———649。

推理:張旭和李白沒有見過裴旻。

那麼,張旭作品中的“劍影”何來,估計是他喜觀舞劍,常常聽到裴旻舞劍的故事。或當時裴旻的故事盛行,就跟現在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的《西遊記》一樣。

張旭的《酒》牽絲連線,是受李白詩的影響?又或裴旻的劍影?

上圖為唐朝張旭《李青蓮序》中“別酒寒酌醉”中“別酒寒”三個字。

“唐朝三絕”相傳為唐文宗所賜,唐文宗是唐代第十五任皇帝。這裡的“三絕”指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和裴旻舞劍。

不管張旭是否見過裴旻舞劍,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喜歡觀看舞劍,無論當時的劍舞多麼勁爽,依照古人謙虛的品格,也會說一句“比起祖師裴旻相差甚遠”。所以,張旭腦海中定是住著一位劍神“裴旻”。在他飲酒揮毫時,微醺的幻境中常常出現裴旻是一定會有的,與此同時,他手中的筆也不再是筆,而是一把鋒利的劍,可英勇殺敵無數亦可在鐵骨男兒的柔情中舞動觀賞。

因為“別酒寒”三字“筆斷意連”,有明顯的“劈劍”、“撩劍”、“雲劍”等動作的痕跡。且隨著詩意內容揮灑流露出內心情緒的起伏跌宕。

張旭的《酒》牽絲連線,是受李白詩的影響?又或裴旻的劍影?

上圖是張旭《李青蓮序》中“則以平交王…”之“交”字。勢強於勇,劍影纏身,可攻可守的戰鬥感極強。

張旭的《酒》牽絲連線,是受李白詩的影響?又或裴旻的劍影?

上圖是張旭《李青蓮序》中“恨不得同棲煙林對坐松月,有所感嘆”中的“感”。

此時之感的思緒萬千,飄渺不定,卻又揮之不去,似雲裡霧裡詩中。

楊麗萍《春之祭》在上海首演時,激動前往觀之,極為震撼的肢體表達深深的觸動了我的神經,歸而揮,“逆流而上的筆意勢不可擋”,便是觀後感的輸出。可想,觀舞劍的觸動亦是如此。

在此感謝楊麗萍老師舞蹈團對我書法創作的幫助。

此文靈感來自於書法大學本科教材《書法美學通論》中“觀念先行”的美學傳統。第189頁“用書、畫為表象,以詩為內質的民族堤壩的矗然而起。”。

建議書法愛好者有空讀讀課本,之於書法進步“有百利而無一害”。

我是雨青,雨後山青,閱卷有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