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肚痛貼》帶給大家的學書啟示

文|夏紹毅

導言:張旭是唐代傑出的草書大家,因其勤奮好學,秉性狂放,嗜愛喝酒, 與李白、賀知章等八位好友同時入選唐代“飲中八仙”,其中李白排第六,而張旭排在了第七。並由此形成了狂放大膽,縱橫豪放的書風,與同樣是以草書名聞天下的懷素,合稱為“顛張醉素”。本文試從

張旭《肚痛貼》用筆出發,詳細分析張旭草書創作帶給後世的學書啟示。

關鍵詞:張旭;草書;肚痛貼;書法;筆法;學書啟示;



張旭《肚痛貼》帶給大家的學書啟示

張旭畫像

一、張旭非同尋常的書學淵源考究。

現存關於張旭史料非常少,不管是五代的《唐書》還是北宋時期後來又編寫的《新唐書》,都對張旭的生平經歷記載、考證較少。僅記載他喝醉酒後,創作狂草書法以及傳授筆法這兩件事情,且隻言片語,一帶而過。


張旭《肚痛貼》帶給大家的學書啟示

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人在《舊唐書》中記載張旭是這樣的:“時有吳郡張旭,亦與知章相善。旭善草書,而好酒,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時人號為張顛。”後來北宋歐陽修等人編撰《新唐書》時,將張旭的情況交代的稍微詳細了一些:“文宗時,詔以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旭,蘇州吳人。嗜酒,每大醉……旭自言,始見公主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意,觀倡公孫舞劍器,得其神。後人論書,歐、虞、褚、陸,皆有異論,至旭,無非短者。傳其法,惟崔邈、顏真卿雲。”基本上交代了張旭的筆法來源是他從“擔夫爭道”、“公孫大娘舞劍”才得到的,這實際上有一定的傳奇性質,並不足以相信。


張旭《肚痛貼》帶給大家的學書啟示

新唐書

將《新唐書》和《舊唐書》聯繫起來,考察在張旭生平活動期間的交往,就會很清楚的發現。張旭的書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魏晉時期的書法家,比如張芝。在《晉書王羲之傳》中,王羲之說他的書法和張芝相比不相上下,可見張芝書法的成就之高,而且張旭母親的身世也很值得推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而陸、虞二人皆是王羲之書法的門徒。尤其是虞世南,他的老師,叫做智永。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後代。智永得到了二王書法的真傳,那一點都不為過。

所以,真實的情況可能是這樣的,智永和尚自然是王氏家族的筆法傳承者。他已經出家做了和尚,所以筆法外傳於虞世南,虞世南和他的外甥陸柬之又因為張旭母親的原因,很有可能將筆法傳給了張旭,況且張旭不可能在這樣的書香門第裡面,放過這樣一個學習書法的好機會。另外,張旭對張芝的書法研究也將促進他更為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到魏晉筆法的神韻。

二、張旭《肚痛貼》淺析。


張旭《肚痛貼》帶給大家的學書啟示

張旭《肚痛貼》碑文

張旭《肚痛帖》,全帖六行共30字,高34釐米,寬41釐米,北宋嘉祐三年摹刻,明代重刻,如今在西安碑林。釋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冷哉?”


張旭《肚痛貼》帶給大家的學書啟示

張旭《肚痛帖》高清

此貼雖然只有30字,但整幅作品給人一種洋洋灑灑一氣貫之的感覺,非常精彩。此貼說的是他忽然肚痛難忍,想服藥的事情,屬於常用的便籤信札一類。從帖中可以看出,寫此幅字時他蘸飽一次,寫數字至墨竭乾枯為止,再蘸一筆,接著寫。這樣做可以保持字與字之間的氣貫,還可以出現筆墨的粗細輕重、濃淡枯溼的變化,使整幅作品神采盎然、氣韻生動,產生“神虯出霄漢,夏雲出嵩華”的氣勢。明王世貞跋雲:“張長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數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測。”


張旭《肚痛貼》帶給大家的學書啟示

張旭《肚痛帖》高清局部01

作品開頭的“忽肚痛”三個字,寫得比較規整,重筆濃墨,厚實飽滿,字與字之間是斷開的,顯得凝重但不呆板,可以看出他寫這三個字時,其心態是平和的、從容不迫的。但從第四個字開始,由於筆頭水分在前面三個厚重的字時耗去一大半,水分少了。於是筆畫由粗壯厚實的筆道立馬提筆轉為勁健的細筆,開始出現迴環連帶,一筆書寫多個字,如涓涓細流,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後面越寫越快,越寫越狂,特別是最後的三個字“非冷哉”(有人譯為非臨床),字形超過了前面五行中的任何一個字,剛健雄強,粗壯潑辣,並出現了飛白。可見當時用筆是多麼的疾速和粗野,其用筆與當時的肚痛情景合二為一,心手相忘,這是用筆的極高境界。充分表現出當時肚痛難忍時內心的諸多無奈,最後果斷服用了“大黃湯”。


張旭《肚痛貼》帶給大家的學書啟示

張旭《肚痛帖》高清局部02

仔細批讀此貼,可以讓人感到這樣的氣息:通篇千轉百回,一氣呵成,神采飛揚,波瀾壯闊,將草書的情境表現發揮到了極致。開頭三個字和最後三個字雖然同樣具有濃墨重筆筆效果,但是心情卻不一樣,開頭時平和從容的,而後面是急迫難耐的,於是筆下的線條質感給人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從整幅作品來看,張旭的線條質量非常過硬,圓潤厚實,力透紙背,節奏感非常強,變化極其豐富,渾然天成。其流暢的線條,蒼潤的筆墨,嫻熟的草法,精準的用筆,緣於他長期的勤學苦練,已經達到心手合一的自由境界。


張旭《肚痛貼》帶給大家的學書啟示

張旭《肚痛帖》高清局部03

三、張旭《肚痛貼》帶給後學哪些學書啟示?

《肚痛帖》線條的質感和用筆方法表現出極強的骨力,如“折釵股”、“屋漏痕”、“錐畫沙”,方圓兼備,迴環流轉,氣勢雄強,書寫節奏非常明快,如同在美妙的音樂伴奏下翩翩起舞一般,讓人看得如醉如痴。雖然只有短短6行30字,但對於學習草書來說,從它的用筆、結字、章法佈局等方面給了大家很多的啟示,對於學習和研究草書都是很好的借鑑。

1、對書法的學習,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師承,這往往被人忽視。有的人學書法,今天練習這家,明天臨習另外一家,到最後什麼也沒有得到。正確的做法是,選取歷代最優秀的書法大家作為臨習對象,反反覆覆的探究。特別是魏晉筆法,值得一輩子研究,米芾曾說“書不入晉終是野”。因為魏晉書法是平和典雅的,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之道,所以,要想在書法上取得一定的成就,那必須就得從魏晉下苦功夫。

2、與同行互相切磋交流也必不可少。

當然和近現代同行互相切磋交流也必不可少。

3、加強自身文化修養也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唐代張旭的書法之路即是如此,值得大家好好學習。張旭詩文造詣非常高,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山中留客》就是張旭詩詞:“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4、張旭雖為草書大家,但他的其他書體,如楷書功底也不低。可見對於真正的書法愛好者來說,加強其他書體楷書的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

5、善於從身邊事物上找到學書靈感。

張旭觀“孤蓬自振、驚沙坐飛”而悟筆法,從“擔夫爭道”、“公孫大娘舞劍”身上得到學書啟示。顏真卿觀“屋漏痕”,懷素觀“夏雲多奇峰”、“飛鳥入林、驚蛇出草”而悟筆法等等,都是一樣的思考方式。這些都給後世學書這極大的啟示作用,那就是平時的長時間苦苦專研,突然遇到一些事情,往往會豁然開朗,長期未琢磨明白的東西一下子就開悟了。如果沒有長時間的臨池訓練和思索,那麼在美妙的事情也不會引起心中的聯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