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張旭(675年~約750年),字伯高,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後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並稱“顛張醉素”。性好酒,據《舊唐書》的記載,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時稱張顛。實也說明他對藝術愛好熱狂度,被後世尊稱為“草聖”。

張旭草書看起來很顛狂,但章法卻是很規範的,他是在張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礎上升華的一種狂草,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其狀驚世駭俗。張旭的字如飛瀑奔瀉,時而濃墨粗筆,沉穩遒邁,時而細筆如絲,連綿直下,氣勢連貫,渾若天成。在粗與細、輕與重、虛與實、斷與連、疏與密、開與合、狂與正之間循環往復,將諸多矛盾不可思議地合而為一,表現出如此的和諧一致,展現出一幅氣韻生動、生機勃勃、波瀾壯闊的藝術畫卷,天馬行空的胸襟與氣質,無處不體現作者創作時的藝術衝動和無拘無束。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說:“張旭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極重要的人物。他創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現方向發展的一個極限,若更自由,文字將不可辨讀,書法也就成了抽象點潑的繪畫了。”

張旭死後,大家都很懷念他。如杜甫入蜀後,見張旭的遺墨,萬分傷感,寫了一首《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中曰:斯人已雲亡,草聖秘難得。及茲煩見示,滿目一悽惻。李頎在《贈張旭》一詩中說:露頂據胡床,長叫三五聲。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可見大家對張旭的敬愛之深。常熟人民為了紀念張旭,直到今天,城內東門方塔附近還保留著一條“醉尉街”。舊時,城內還曾建有“草聖祠”,祠內的一副楹聯:“書道入神明,落紙雲煙,今古競傳八法;酒狂稱草聖,滿堂風雨,歲時宜奠三杯”,表達了邑人對這位草書之聖的深深崇敬。張旭洗筆硯的池塘也曾長期保留,稱為“洗硯池”。蘇州將興建唐代張旭草聖祠。位於唐寅墓西側,全部採用古建築材料興建,將草聖祠建成類似浙江紹興蘭亭的建築,陳列展示張旭書法藝術成就,併成為國內外文人雅士筆會場所。蘇州百姓以書法家張旭引為自豪。草聖張旭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光榮。

全卷欣賞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局部研習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古帖 - 張旭《李清蓮序》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狂草臨本,帶走不謝


釋文

李太白冬夜於隋州紫陽先生飡霞樓上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吾與霞子元丹,】煙子元演,氣激道合,結神不可奪歷考天下,周求名交,殊身同心,旋老雲海(原文:結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雲海,不可奪也。歷行天下,周求名山,)入神農之故鄉,訪(得)胡公之精術。

胡公身揭日月,心飛蓬萊。起冶霞之孤樓,煉吸景之精氣。延我數子,高淡混元。金書玉訣,盡在此矣。

白乃語及形勝,紫陽乃(因)大誇{其}仙城。元侯聞之,乘興將往。別酒寒酌,醉青田而少留;夢魂曉飛,度綠(淥)水以先去。

吾不凝滯於物,與時推移。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朱紱狎我,綠蘿未歸。恨不得同棲煙林,對坐松月。有所感(款)然,銘契潭石。乘春當來,且抱琴臥花,高枕相待。詩以寵別,賦而贈之。

又悲清秋賦曰:

登九疑兮望清川,見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歸海,雲橫秋而蔽天。餘以鳥道計於故鄉兮,不知去荊、吳之幾千。於時西陽半規,映島欲沒。澄湖練明,遙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蕩,渺懷燕而望越。荷花落兮江色秋,風嫋嫋(嫋嫋)兮夜悠悠。 臨窮溟以有羨,思釣鰲於滄洲。無修竿以一舉,撫洪波而增憂。歸去來兮,人間不可以託些,吾將採藥於蓬丘。

餘喜二詩之清豔,秋夜對酒錄之。

吳郡張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