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危行業中的高危科室,介入醫生該如何保護自己?

​2019年底的醫療圈並不平靜,除了民航總醫院殺醫案引起大眾關注外,有別於某演員猝死後的轟轟烈烈,多個年輕醫生猝死並沒有在大眾主流媒體掀起一絲波瀾:12月12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外科主任醫師陳培,疑因“暴發性心肌炎”醫治無效去世,終年49歲。12月16日,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療科醫師楊立峰醫生突發疾病,搶救無效離世,年僅39歲。12月20日,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人民醫院腫瘤科副主任石君醫生突發昏迷後死亡,年僅39歲。

據有關媒體報道,青年醫生的猝死率正在逐年上升。從2008年時的1人,到 2012年和2013年的3人,再到2014年的15人,而在過去這幾年,每年醫生猝死案例都不低於20人。頻繁加班、長期熬夜,外加巨大壓力成為誘發猝死的主要原因,因此,高危人群主要是外科和麻醉科醫生,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另外一個科室,也逐漸成為了高危科室,那就是從事介入治療的相關科室。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介入醫學在醫院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量危急重症都與介入醫學相關,介入醫生經常能夠把病人從鬼門關中搶救回來。這樣的結果導致,介入醫生頻頻出現在醫院的搶救一線,加班熬夜通宵達旦是家常便飯,當然,如果單純是這一點並不能說明什麼,畢竟大部分外科醫生都是這麼幹的,更關鍵的是在於,除了辛苦勞累外,介入醫生還要面臨著獨特的傷害:射線。

很多情況下,介入醫生需要暴露在射線下完成手術,而射線,則會對人體帶來各種傷害:脫髮、乏力、食慾減退、白內障、造血功能障礙、免疫力下降、甚至誘發腫瘤等等。在頂著巨大壓力辛苦勞累的同時,介入醫生還要受到射線的傷害,勞累+壓力+射線,使介入科室真正成為高危行業的高危科室。

在高危行業中的高危科室,介入醫生該如何保護自己?

那介入醫生該如何保護自己呢?就像很多醫生在朋友圈所說到的,雖然明知道這樣很辛苦,但是,醫生並沒有選擇的權力,該加班還是得加班,該熬夜還是得熬夜,人在江湖,身不由已。談不上多偉大,但是在關鍵的時候,治病救人就是介入醫生的天職,明知道自己會受到傷害,也得硬著頭皮往前衝,沒有選擇。

所以,既然辛苦和壓力不能夠隨介入醫生的意志而轉移,那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防護,讓自己儘量更少受到射線的傷害。然而現實情況是,各類教材書籍中關於射線防護的內容相當貧乏,針對介入醫生射線防護的內容更是少見。

而現在可以說是介入醫學發展最好的時代,從北上廣大都市到各地縣城,介入醫學都開展得如火如荼,除了介入科和心內科外,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血管外科、腫瘤科、肝膽科、消化科、疼痛科等臨床科室醫生紛紛加入介入醫生行業。

影像或介入專業畢業的醫生,經過系統的學習,對射線防護比較熟悉,而大部分臨床科室從事介入治療的醫生,防護知識完全取決於上級醫生或學習時帶教老師防護知識,放射防護意識普遍比較薄弱...

那要怎麼做呢?筆者結合自己10多年的工作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心得,當然,並不是說我就做得非常好,而是拋磚引玉,希望大家能夠補充完善,一起把防護做得更好。

我們知道,射線輻射防護講究三個原則:屏蔽防護、時間防護、距離防護,結合介入手術的獨特性,我覺得還可以再加上一條:DSA防護。

一DSA防護1:關光圈

射線的輸出量隨著照射野面積的增大而增大,適當地縮小光圈,可以有效地減少射線量。有文獻研究表明,光圈縮小50%後的X線減少量約為32%!下圖是一個面積對比:

在高危行業中的高危科室,介入醫生該如何保護自己?

我們可以看到,左邊的圖是不關光圈的,右邊的圖是縮小光圈的,這是比較常見的一個場景:TACE。右邊的圖是注射碘油的,關光圈後實際受照面積,還不到原來的20%!!那射線量可以少多少!一次兩次不算什麼,但是一個月、一年、十年、幾十年呢?

一、DSA防護2:機器防護

在高危行業中的高危科室,介入醫生該如何保護自己?

見過上圖嗎?這是GE DSA工作站的操作界面,現在很多新安裝的DSA,一般都有低劑量和正常劑量模式,就視覺效果而言,幾乎沒有差別,但是射線量是有區別的,如果沒有見過這個,得好好跟技師聊聊...

二屏蔽防護

在高危行業中的高危科室,介入醫生該如何保護自己?

防護服、防護帽、防護眼鏡,這些大家都比較熟悉,相信每個從事介入治療的醫生都會用到,但是光這些就夠嗎?有文獻研究表明,鉛防護服的防護效率為88.4%,而在加用鉛玻璃防護屏後,防護效率為98.9%。所以,記得要使用鉛玻璃防護屏哦!

在高危行業中的高危科室,介入醫生該如何保護自己?

特別提醒:眼睛,心靈的窗戶,別忘了防護!絕大多數醫院沒有給醫生配備鉛眼鏡,但是,自己無論如何也要配一幅鉛眼鏡,哪怕最便宜的都行,當量0.5!

《中國醫學物理學雜誌2015年3月第32卷第2期介入放射學工作人員眼晶體的劑量測量評估及其防護》寫到:“眼晶體屬於眼球的屈光系統,它是一個圓盤狀的雙凸面的彈性透明體,被一層薄的透明囊膜包裹,中央為晶狀體核,核與囊膜之間為晶狀體皮質,屬於對放射性高敏感的組織之一,過量照射容易引發眼晶體的放射性損傷,如眼晶體渾濁甚至白內障。”如果不想年紀輕輕就白內障,還是花點錢保護下...

知道這些就夠了嗎?其實還不夠,因為,很多人並不瞭解鉛衣,經常傷害這陪伴自己的忠實戰友,是的,如果不注意,鉛衣也會受到傷害,而鉛衣損害的結果...

首先,我們來看看,鉛衣是怎麼製作的。我們知道,使用鉛來屏蔽射線,是因為鉛的密度非常大,射線難以穿透,更關鍵的是,鉛比較便宜,經濟實用,但是鉛很重很硬,我們不可能直接披著鉛塊,為了讓鉛能夠均勻地保護我們,人們發明了一種方法,用橡膠和鉛結合在一起,既能夠實現鉛塊的屏蔽射線特性,又能夠展現橡膠的柔軟,覆蓋重要器官。是的,鉛衣並不是全是鉛塊,而是由橡膠和鉛粉一起融合在一起製作的。

在高危行業中的高危科室,介入醫生該如何保護自己?

所以,這裡涉及到一個鉛衣的質量問題:越重的鉛衣越好嗎?當然不是,同樣當量的情況下,越輕的才是越好,越重說明工藝越差。從軟硬程度上也可以看出來,越柔軟的鉛衣質量會越好,硬邦邦的鉛衣,說明在處理橡膠和鉛粉的技術上有所欠缺。

鉛是很穩定的,但是橡膠是會老化的,老化後鉛粉就會遊離出來,從而導致阻擋射線的能力下降,所以,國家規定一套鉛衣使用壽命一般在5年左右。不要以為是廠家為了出售產品,故意設置的,而是國家為了保護醫生,如果你還在使用七八年的鉛衣,那隻能說明醫院並不在乎你,或是你並不在乎自己...

而且,這還是在正常使用情況下的壽命,如果使用不規範,比如亂扔亂放,用強氧化劑或是高溫消毒,加快橡膠老化,都會導致鉛衣實際使用壽命大大降低,所以,我們應該知道一些鉛衣使用的基本規矩。

1、不要坐鉛衣!不要坐鉛衣!不要坐鉛衣!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你可能並不是有意去損壞鉛衣,只是做完手術後比較疲憊,但下一臺還有手術,不想掛起鉛衣,就把鉛衣扔在椅子上,然後一屁股坐在鉛衣上,你知道嗎?這是對鉛衣非常大的傷害!雖然橡膠雖然有彈性,但是畢竟還有有一定硬度,經過長時間的摺疊後再加壓,橡膠很可能斷裂導致鉛衣出現摺痕甚至斷裂!但是因為有布料包裹在鉛外面,所以不檢測的話,你都不知道,還以為鉛衣能夠保護你,其實它已經會漏射線了…

2、鉛衣最怕的是什麼?其實應該說橡膠最擔心的什麼,那就是強氧化劑,如果接觸到強氧化劑,橡膠更容易老化,所以強酸強鹼、臭氧都不能用來消毒鉛衣!紫外線會使空氣的氧氣轉化成臭氧,

所以紫外線也不能用來消毒鉛衣!

3、鉛衣怎麼洗?其實這是很多人想問的問題,的確,如果說介入室最髒的地方,那毫無疑問就是鉛衣,如果院感來檢查,他注意到鉛衣的話,那絕對是不合格的….

在鉛衣使用過程中,汙染的主要來源分為,外部:1、患者血液噴濺,2、術中液體噴濺;內部:1、術者的汗漬,2、公共鉛衣的多使用者的交叉體液汙染。尤其是共用鉛服以及醫生的鉛圍脖,一套鉛衣,不同的醫生穿著上臺,留下不同的汗漬,不同的體味,多年如一日,從來沒有清洗過,至於有多髒,還是不去想的好…

當然,有多髒還是圖片形象一點,下圖是國內首家專業的鉛衣消毒清洗公司--新藍怡安清洗鉛圍脖後的圖片,右邊的圖是清洗出來的髒水:

在高危行業中的高危科室,介入醫生該如何保護自己?

那怎麼洗呢?首先要明確,只能使用中性洗滌劑,不得使用強酸強鹼,不能幹洗不能機洗,不能高溫高壓烘乾...

挺麻煩的,所以,介紹一下專業鉛衣消毒清洗公司--新藍怡安的流程:首先負責清洗的維護師會對每件鉛衣進行整體評估,UV光檢測,去除隱藏斑點和表面汙漬。

在高危行業中的高危科室,介入醫生該如何保護自己?

然後選取重點部位做ATP檢測,記錄結果,目的是為了對比清洗後殺菌效果。

在高危行業中的高危科室,介入醫生該如何保護自己?

清洗劑則採用進口食品級的專用消毒清洗劑(中性,不傷鉛衣)深層除菌清洗,清洗和消毒同時進行,除菌只需30-60秒即可,最大程度保護鉛衣。經試驗檢測可有效殺滅細菌(包括沙門氏菌和李斯特菌),真菌(包括酵母菌和黴菌)和結核菌,還能殺滅包括乙肝,丙型肝炎病毒,牛痘病毒,HIV病毒。

在高危行業中的高危科室,介入醫生該如何保護自己?

最後,為避免陽光直射,清洗消毒後對鉛衣進行恆溫抽溼乾燥,並重新ATP菌群檢測,可以達到醫院感染控制的標準。

三距離防護

輻射量是隨距離的增加而迅速衰減。當然,術者很難在這方面做到減少射線,但是,如果是助手,不要沒事就跑到術者前方去做一些無意義的事情....

由於平板探測器會根據接收到的射線強弱自動調整球管的X射線強弱,所以平板探測器應儘量貼近病人,球管儘量遠離病人,如下圖所示,儘量抬高床面,平板貼近病人。

在高危行業中的高危科室,介入醫生該如何保護自己?

四 時間防護

術中減少透視時間可顯著降低介入操作人員的輻射劑量,手術

水平提高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在初級階段,更要注意養成習慣,儘量減少持續踩射線的時間!最最簡單的辦法:目光離開屏幕後就可以松腳閘!這個要求對剛學習介入的醫生尤其重要,筆者帶過不少新手,他們統一的最大的特點是:在踩下腳閘後,就不會鬆開,一直持續曝光,即使不看屏幕也不會松腳...這樣其實白捱了很多沒有必要的射線。

當然,並不是說每臺手術都要做到這些,比如緊急情況下,爭分奪秒搶救患者,可能就沒有時間來做一些防護操作了,但是,至少要知道如何做才是合理的!如果情況允許,請多花一點精力來保護自己吧,畢竟身體是自己的,減少射線量保護好自己才是對醫院、對患者、對家庭最好的選擇。

朋友圈常說的一句話,在單位你是草,在家裡你是樹,失去你,單位一樣運轉,而家裡,則會陷入絕境關愛自己,也是關愛患者,自己健康,才能更好地為更多患者服務,生活不易,生命只有一次,且行且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