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灭亡

昨天的图文聊了南渡三案之大悲案,今天接着聊太子案和童妃案。和大悲案比较起来,这两案无疑更为离奇搞笑,简直让人觉得荒唐。为何这么说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灭亡

电视剧中的皇太子朱慈烺

【太子案】

1644年十二月,明安宗朱由崧继皇帝位没多久,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奴仆穆虎从北方去南京,途中遇到一个少年,相谈甚欢,便结伴而行。晚上就寝时,穆虎偶然发现少年的内衣上织有龙纹,不由大惊,忙问少年的身份。

少年支支吾吾一阵,说自己是皇太子朱慈烺。

这里解释一下,朱慈烺是崇祯皇帝的长子,崇祯自缢前一夜将他安排出宫,之后被李自成俘虏,据说他长相极其出色,如同神仙在世,痛恨皇室的李自成竟然为其仪容风采所慑,依他所言礼葬崇祯帝和周皇后,并善待朱慈烺。

后来有人看到朱慈烺随李自成去山海关,李自成兵败后,朱慈烺就失去了下落。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灭亡

电视剧中的李自成

说这么多只想表明一个意思,如果朱慈烺出现,那就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继承人,朱由崧得靠边站。

穆虎不敢怠慢,忙将此事报告给主人高梦箕,按理说高梦箕应该是见过太子的,然而史料上的记载是他一时难辨真假,便把这少年送往苏州、杭州一带隐藏。

但少年行事高调,外出时经常显露出不同一般的言谈举止,很快引起了别人的注意,他也不避讳,直言自己是朱慈烺,引得人们议论纷纷。

无奈之下,高梦箕将此事奏报朱由崧,朱由崧也很重视,特意派遣亲信太监持御札宣召少年。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灭亡

明朝锦衣卫

1645三月初一,高梦箕将少年从浙江金华送到南京,由锦衣卫都督冯可宗看管。第二天,大学士王铎、大臣刘正宗及李景廉、原东宫旧侍丘执中、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等人辨认出这是个假的。

为啥这么肯定?因为他们都认识朱慈烺。尤其刘正宗和李景廉,乃是东宫的讲官,相当于太子的老师,和太子相处的时间很长。不可能不知道朱慈烺长什么样。

经过一番拷问,少年招认自己名叫王之明,高阳人,是已故驸马都尉王昺的侄孙,避难南方,被小人引诱,才谎称自己是皇太子。

这起案件可以说非常简单,因为朱慈烺出生于1629年,国破时已经十六岁了,不是养在深宫中不见外人的小皇子,几年前崇祯皇帝就常将他带在身边见大臣,许多人都见过他,只要少年一站出来,是真是假一看便知。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灭亡

但这也是此案最诡异的地方,引诱王之明假冒太子的人难道不知道其中道理吗?既然根本冒充不了,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

意义大了去了,因为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古代可没有微博微信,官方信息传递得很慢,更无法直接贴出朱慈烺和王之明的照片让民众进行比较。大家只知道,太子来到南京了,而弘光朝廷说太子是假的。

于是以讹传讹,一传十、十传百,此事很快传遍整个南京城。不明真假的老百姓为太子抱屈,史料上的记载是“南京士民皆哗然不平”,无论弘光政权怎样辩解,人们只认准一件事儿:为了保住帝位,朱由崧和支持他的大臣要杀皇太子朱慈烺。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灭亡

为什么大家都不信官府的话?因为经过很多事情之后,明朝官府的信用早已破产了。官府说是好的,百姓必定认为是坏的;官府说是真的,百姓必定认为是假的;官府越说少年是假货,百姓就越发认为他是真太子。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弘光朝其实已经控制不了南京城,否则没人敢公然议论。但朱由崧最大的危机还不是普通民众的非议,而是手握重兵的江防督抚袁继咸、宁南伯左良玉等大臣也上疏抗争,要求朝廷给出合理的解释。

还能怎么解释?假的就是假的呀!但左良玉不信,觉得是奸臣蒙蔽了皇帝的眼睛,亲自带兵东下,想要清君侧。要不是途中病逝,朱由崧说不定得退位让贤。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灭亡

左良玉画像

也就是说,一个没什么城府的少年,空口白牙说自己是皇太子,虽然很快就被识破了,却依然险些颠覆了弘光政权。这种荒唐的事情,大概也只有在即将亡国时才会发生吧。

那么指使王之明的是什么人呢?从大局来看,似乎应该是满清或李自成,因为他们是明朝的敌人,不愿意明朝有延续下去的机会。

但实际上又不可能,满清在北方起家,当时还无法插手南方事务,而李自成已败于吴三桂和满清联军之下,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再来祸害弘光政权。

所以,此事不能看大局,只能从小处着眼。除了外敌,还有谁不想让朱由崧当皇帝?答案很明显,自诩清流的东林党人。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灭亡

【童妃案】

一个假太子没能扳倒朱由崧,很快又出了个假皇妃。

1945年的某天,一位姓童的妇人面见河南巡抚越其杰,自称是朱由崧当德昌王时的继妃,越其杰忙将此事告知广昌伯刘良佐,不知为啥,两人深信不疑,很快派人将童氏送到南京。

朱由崧头都大了,立即否认,拒绝见童氏,并命太子案中出过力的锦衣卫都督冯可宗审理此案,务必要弄明白是谁派她来的。

童氏自述:“年三十六岁。十七岁入宫,册封为曹内监。时有东宫黄氏,西宫李氏。李生子玉哥,寇乱不知所在。黄氏于崇祯十四年生一子,曰金哥,啮臂为记,今在宁家庄。”

可她说的这些,全都不符合大明礼制和实际情况。因为亲王、郡王只会有一个正妃,哪来的东宫西宫?而且朱由崧的第一个妻子黄氏早已去世,继妃李氏在李自成攻克洛阳时自缢。这些都是有记录的,和她说的完全不同。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灭亡

电视剧中的大明皇妃

更重要的是,一个丈夫,怎么可能认不出自己的妻子?哪怕朱由崧已经不想要她了,也大可先收进宫中,再慢慢收拾,让人无声无息丧命的办法多得是,怎么会把家丑传扬得天下皆知?

朱由崧如此坚决的否认,只能说明她是膺品。

一个不怎么聪明的古代妇人,哪来的勇气冒充现任皇帝的老婆?只要双方一见面,骗局马上就会被戳破。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朱由崧南下逃难途中曾与童氏同行,两人有过一段露水姻缘,童氏想当皇后,因而冒充是他继妃。

可这完全说不通,童氏难道不怕弄巧成拙,反而惹得朱由崧大怒吗?她这么自信?要知道这可是皇家,不是乡下的小门小户,无法凭借舆论的力量压着他认下自己。

但不管朱由崧和童氏认不认识,她都不可能是朱由崧的继妃。假冒皇亲是死罪,没多久童氏死于狱中。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灭亡

然后,“太子案”时的情形又出现了,民间哗然,官府说什么大家就不信什么,官府说童氏是假的,大家就认为她肯定是真的,暗骂朱由崧薄情寡义。

那么“童妃案”只是为了毁坏朱由崧的名声吗?显然不是,他从来就没有什么好名声,也不在乎。此案的险恶之处,在于如果童氏是真的,那认不出她的朱由崧自然是假的。

换言之,用童氏的身份反证朱由崧身份有问题,从根子上否认他继位的合法性。

谁在背后操纵一切?当然还是东林党。在他们的有意引导下,这种言论的确出现了,很多人怀疑宫中那个朱由崧是假的。倘若清军南下得晚一点,还真有可能把朱由崧拉下龙椅。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灭亡

电视剧中的明朝后妃

这里特意说明一下,最初接触童氏的越其杰和刘良佐并不是东林党人,而是投机政客。朱由崧能登基,有他们一份力量。这次估计是想再做一笔投资,结果中了东林党人的计。

其实童妃案和太子案一样,非常的拙劣。不讲究什么细节,漏洞百出,很容易被揭穿。但要是因此而小看设计者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此计根本不需要有多严密,也不需要太子和童妃有多会演,相反,这两人必须露馅。

只有他们露馅了,才会被宣布为冒充者,然后处于死刑。而老百姓早已不信任官府,对于被官府迫害的人有着天然的同情,东林党人就可利用民心,达成自己的目的。

然而他们只看到自己眼前三分地,不管不顾的斗个不休,却没看到锦绣河山即将易主。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灭亡

【结语】

总之,南渡三案中的“大悲案”,有可能是大悲和尚的个人行为。但太子案和童妃案太有针对性了,绝不是偶然。

通过对这两起案件的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在背后掀风作浪的就是东林党,其原因是不满福藩出身的朱由崧继承大统,想换个更能代表东林党利益的皇帝上位。

其实朱由崧也不是什么有为之君,东林党如果能快速换掉他,倒也是件好事。

可是东林党人明明有政权、有兵权,却没有更有效的手段,只能用些上不了台面的阴谋诡计,弄得君与臣之间、臣与臣之间貌合神离,严重削弱了弘光政权的凝聚力,加快其灭亡速度,最终大家一起玩完。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灭亡

清军攻陷南京

难怪心怀明朝的清朝学者戴名世这么评论东林党:“呜呼,南渡立国一年,仅终党祸之局。东林、复社多以风节自持,然议论高而事功疏,好名沽直,激成大祸,卒致宗社沦覆,中原瓦解。”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