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滅亡

昨天的圖文聊了南渡三案之大悲案,今天接著聊太子案和童妃案。和大悲案比較起來,這兩案無疑更為離奇搞笑,簡直讓人覺得荒唐。為何這麼說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滅亡

電視劇中的皇太子朱慈烺

【太子案】

1644年十二月,明安宗朱由崧繼皇帝位沒多久,鴻臚寺少卿高夢箕的奴僕穆虎從北方去南京,途中遇到一個少年,相談甚歡,便結伴而行。晚上就寢時,穆虎偶然發現少年的內衣上織有龍紋,不由大驚,忙問少年的身份。

少年支支吾吾一陣,說自己是皇太子朱慈烺。

這裡解釋一下,朱慈烺是崇禎皇帝的長子,崇禎自縊前一夜將他安排出宮,之後被李自成俘虜,據說他長相極其出色,如同神仙在世,痛恨皇室的李自成竟然為其儀容風采所懾,依他所言禮葬崇禎帝和周皇后,並善待朱慈烺。

後來有人看到朱慈烺隨李自成去山海關,李自成兵敗後,朱慈烺就失去了下落。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滅亡

電視劇中的李自成

說這麼多隻想表明一個意思,如果朱慈烺出現,那就是名正言順的大明繼承人,朱由崧得靠邊站。

穆虎不敢怠慢,忙將此事報告給主人高夢箕,按理說高夢箕應該是見過太子的,然而史料上的記載是他一時難辨真假,便把這少年送往蘇州、杭州一帶隱藏。

但少年行事高調,外出時經常顯露出不同一般的言談舉止,很快引起了別人的注意,他也不避諱,直言自己是朱慈烺,引得人們議論紛紛。

無奈之下,高夢箕將此事奏報朱由崧,朱由崧也很重視,特意派遣親信太監持御札宣召少年。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滅亡

明朝錦衣衛

1645三月初一,高夢箕將少年從浙江金華送到南京,由錦衣衛都督馮可宗看管。第二天,大學士王鐸、大臣劉正宗及李景廉、原東宮舊侍丘執中、原總督京營太監盧九德等人辨認出這是個假的。

為啥這麼肯定?因為他們都認識朱慈烺。尤其劉正宗和李景廉,乃是東宮的講官,相當於太子的老師,和太子相處的時間很長。不可能不知道朱慈烺長什麼樣。

經過一番拷問,少年招認自己名叫王之明,高陽人,是已故駙馬都尉王昺的侄孫,避難南方,被小人引誘,才謊稱自己是皇太子。

這起案件可以說非常簡單,因為朱慈烺出生於1629年,國破時已經十六歲了,不是養在深宮中不見外人的小皇子,幾年前崇禎皇帝就常將他帶在身邊見大臣,許多人都見過他,只要少年一站出來,是真是假一看便知。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滅亡

但這也是此案最詭異的地方,引誘王之明假冒太子的人難道不知道其中道理嗎?既然根本冒充不了,這樣做又有什麼意義?

意義大了去了,因為事情到這裡並沒有結束,而是剛剛開始。

古代可沒有微博微信,官方信息傳遞得很慢,更無法直接貼出朱慈烺和王之明的照片讓民眾進行比較。大家只知道,太子來到南京了,而弘光朝廷說太子是假的。

於是以訛傳訛,一傳十、十傳百,此事很快傳遍整個南京城。不明真假的老百姓為太子抱屈,史料上的記載是“南京士民皆譁然不平”,無論弘光政權怎樣辯解,人們只認準一件事兒:為了保住帝位,朱由崧和支持他的大臣要殺皇太子朱慈烺。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滅亡

為什麼大家都不信官府的話?因為經過很多事情之後,明朝官府的信用早已破產了。官府說是好的,百姓必定認為是壞的;官府說是真的,百姓必定認為是假的;官府越說少年是假貨,百姓就越發認為他是真太子。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弘光朝其實已經控制不了南京城,否則沒人敢公然議論。但朱由崧最大的危機還不是普通民眾的非議,而是手握重兵的江防督撫袁繼鹹、寧南伯左良玉等大臣也上疏抗爭,要求朝廷給出合理的解釋。

還能怎麼解釋?假的就是假的呀!但左良玉不信,覺得是奸臣矇蔽了皇帝的眼睛,親自帶兵東下,想要清君側。要不是途中病逝,朱由崧說不定得退位讓賢。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滅亡

左良玉畫像

也就是說,一個沒什麼城府的少年,空口白牙說自己是皇太子,雖然很快就被識破了,卻依然險些顛覆了弘光政權。這種荒唐的事情,大概也只有在即將亡國時才會發生吧。

那麼指使王之明的是什麼人呢?從大局來看,似乎應該是滿清或李自成,因為他們是明朝的敵人,不願意明朝有延續下去的機會。

但實際上又不可能,滿清在北方起家,當時還無法插手南方事務,而李自成已敗於吳三桂和滿清聯軍之下,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再來禍害弘光政權。

所以,此事不能看大局,只能從小處著眼。除了外敵,還有誰不想讓朱由崧當皇帝?答案很明顯,自詡清流的東林黨人。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滅亡

【童妃案】

一個假太子沒能扳倒朱由崧,很快又出了個假皇妃。

1945年的某天,一位姓童的婦人面見河南巡撫越其傑,自稱是朱由崧當德昌王時的繼妃,越其傑忙將此事告知廣昌伯劉良佐,不知為啥,兩人深信不疑,很快派人將童氏送到南京。

朱由崧頭都大了,立即否認,拒絕見童氏,並命太子案中出過力的錦衣衛都督馮可宗審理此案,務必要弄明白是誰派她來的。

童氏自述:“年三十六歲。十七歲入宮,冊封為曹內監。時有東宮黃氏,西宮李氏。李生子玉哥,寇亂不知所在。黃氏於崇禎十四年生一子,曰金哥,齧臂為記,今在寧家莊。”

可她說的這些,全都不符合大明禮制和實際情況。因為親王、郡王只會有一個正妃,哪來的東宮西宮?而且朱由崧的第一個妻子黃氏早已去世,繼妃李氏在李自成攻克洛陽時自縊。這些都是有記錄的,和她說的完全不同。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滅亡

電視劇中的大明皇妃

更重要的是,一個丈夫,怎麼可能認不出自己的妻子?哪怕朱由崧已經不想要她了,也大可先收進宮中,再慢慢收拾,讓人無聲無息喪命的辦法多得是,怎麼會把家醜傳揚得天下皆知?

朱由崧如此堅決的否認,只能說明她是膺品。

一個不怎麼聰明的古代婦人,哪來的勇氣冒充現任皇帝的老婆?只要雙方一見面,騙局馬上就會被戳破。一種較為流行的說法是,朱由崧南下逃難途中曾與童氏同行,兩人有過一段露水姻緣,童氏想當皇后,因而冒充是他繼妃。

可這完全說不通,童氏難道不怕弄巧成拙,反而惹得朱由崧大怒嗎?她這麼自信?要知道這可是皇家,不是鄉下的小門小戶,無法憑藉輿論的力量壓著他認下自己。

但不管朱由崧和童氏認不認識,她都不可能是朱由崧的繼妃。假冒皇親是死罪,沒多久童氏死於獄中。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滅亡

然後,“太子案”時的情形又出現了,民間譁然,官府說什麼大家就不信什麼,官府說童氏是假的,大家就認為她肯定是真的,暗罵朱由崧薄情寡義。

那麼“童妃案”只是為了毀壞朱由崧的名聲嗎?顯然不是,他從來就沒有什麼好名聲,也不在乎。此案的險惡之處,在於如果童氏是真的,那認不出她的朱由崧自然是假的。

換言之,用童氏的身份反證朱由崧身份有問題,從根子上否認他繼位的合法性。

誰在背後操縱一切?當然還是東林黨。在他們的有意引導下,這種言論的確出現了,很多人懷疑宮中那個朱由崧是假的。倘若清軍南下得晚一點,還真有可能把朱由崧拉下龍椅。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滅亡

電視劇中的明朝後妃

這裡特意說明一下,最初接觸童氏的越其傑和劉良佐並不是東林黨人,而是投機政客。朱由崧能登基,有他們一份力量。這次估計是想再做一筆投資,結果中了東林黨人的計。

其實童妃案和太子案一樣,非常的拙劣。不講究什麼細節,漏洞百出,很容易被揭穿。但要是因此而小看設計者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此計根本不需要有多嚴密,也不需要太子和童妃有多會演,相反,這兩人必須露餡。

只有他們露餡了,才會被宣佈為冒充者,然後處於死刑。而老百姓早已不信任官府,對於被官府迫害的人有著天然的同情,東林黨人就可利用民心,達成自己的目的。

然而他們只看到自己眼前三分地,不管不顧的鬥個不休,卻沒看到錦繡河山即將易主。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滅亡

【結語】

總之,南渡三案中的“大悲案”,有可能是大悲和尚的個人行為。但太子案和童妃案太有針對性了,絕不是偶然。

通過對這兩起案件的分析,我們有理由認為在背後掀風作浪的就是東林黨,其原因是不滿福藩出身的朱由崧繼承大統,想換個更能代表東林黨利益的皇帝上位。

其實朱由崧也不是什麼有為之君,東林黨如果能快速換掉他,倒也是件好事。

可是東林黨人明明有政權、有兵權,卻沒有更有效的手段,只能用些上不了檯面的陰謀詭計,弄得君與臣之間、臣與臣之間貌合神離,嚴重削弱了弘光政權的凝聚力,加快其滅亡速度,最終大家一起玩完。

南渡三案之太子案和童妃案,加快了南明弘光朝的滅亡

清軍攻陷南京

難怪心懷明朝的清朝學者戴名世這麼評論東林黨:“嗚呼,南渡立國一年,僅終黨禍之局。東林、復社多以風節自持,然議論高而事功疏,好名沽直,激成大禍,卒致宗社淪覆,中原瓦解。”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