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略(一)——从大明到南明(1):弘光即位

从本章开始,小周读史开始了一个新的单元,从各个方面阐释南明时期的历史境况,研究和探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兴衰历史,若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根据清朝留下的史录可知,明朝是灭于李自成之手。

而宣称“为明朝复仇”的满洲领袖皇太极在1636年就自号为清朝皇帝,宣布明朝灭亡,而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则在1662年才死去,这不禁让人怀疑,明王朝究竟终于何时?本文就是从清朝史录中消失的南明历史出发,对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命运进行梳理。

南明隆武帝颇有贤名,陆军装备有十几种火器,江南作为天下粮赋重地富于江北,史可法、李定国等等能臣名将辈出,“剃发令”一出,天下蜂拥抗清,为何具备了这样的重重优势,南明王朝却十八载而亡最终消失呢?

(一)由大明到南明(1):福王即位

南明史略(一)——从大明到南明(1):弘光即位

弘光帝:朱由崧

1644年4月,李自成在糜烂山西之后侵入京畿,崇祯帝调集了所有能够赶赴勤王的军队赶来北京,并严令山东总兵刘泽清必须前来救援,但刘泽清并没有听从该命令而是率领部队向南开拔,南方诸将及其部队也没有向北救援,他们认为皇帝、太子可能不久就会前来陪都,南京文武齐备,宫宇皆全,是战争时重要的据点,必须就地做好准备以保卫陪都的安全。

4月24日李自成叛军攻进北京,第二天涌入紫禁城,当天崇祯帝在煤山自尽,而南方众将却仍然“闻京城失守,众疑信相半”(《淮城纪事》第三页甲。)到收到确切消息时,以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首的文武百官一面立即会晤,发布檄文集合勤王军队,率众渡过长江,在浦口防区着手布防准备应敌,一面组建新朝廷,试图重振朝纲。文武百官组建新朝廷之初还发誓精诚合作、和衷共济,朝廷一立,由于时局动荡得势的武官们收到了南方士人的反感和排挤,而在北朝受到排挤的宗室藩裔、宦官党人以及受东林、复社挤兑而仕途受挫的士人则与武官结盟,在南明建立之初就埋下了不团结和不和谐的种子。

武人集团结合的产物就是粗鲁的手段和简单直接的做法,在和平年代因为大明祖制是以文御武,文官党人尚且可以利用权力压制和排挤武官,在战火纷飞、烽烟四起的时代,手握兵权的武官与文官的地位却完全反了过来。南明政权的权力斗争中,清流党人逐渐失势,即便是深孚众望的温和派也无法立足。因此,南京朝堂丧失了有远见有眼光的政治家,也没有了民众的支持,处于武人持国的状态,而斗争中获得了“胜利”的这群武人,为了巩固“胜利成果”,采取了粗浅短视的政策,直接造成了难以解决的后果。(在后续文章中会讲到)

在选择新皇帝的过程中,各方争斗就已经开始,最初把持朝政的东林党人由于害怕几十年前拥立万历帝长子为帝而拒绝拥立福王的父亲为帝这件事情被福王翻案,一致拒绝拥立福王为帝,而北直隶诸将则一致拥立福王为帝,众将中以二人为领袖:一是山东总兵刘泽清,一是凤阳总督马士英,而这二人都是带头反对文官集团的“中流砥柱”。

正是在在福王即位的过程中,文官阶层和武官集团爆发了一次次争斗和冲突。

这一年6月3日,福王乘坐大船从江北由武人集团护送南下至南京东北码头,一路舟车劳顿,福王早已是衣冠不整难以为继。第二天南京文武勋贵拜迎福王请即皇帝位,状态不佳的福王自惭形秽,推脱自己饱经困苦,不堪当此大任。(《国榷》第6册)到了6月5日,福王却已在全副皇家仪仗的簇拥下,经高皇帝孝陵进入南京皇宫。福王在其守备衙门的临时住所接受百官第二次朝贺劝进时,灵璧侯汤国祚大声指责户部不发军饷,虽然摄礼部尚书吕大器立即制止,却也打断了整个仪式。而讨论福王是应该直接即登大宝成为皇帝还是在局势明朗之前暂时担任监国时,勋贵们又再次咆哮朝堂,多数文武赞成监国,而刘孔昭等人则要求直接即位,他们一面指责主张暂缓登基的文臣们“原有二心”,一面考虑新朝廷大学士和侍郎等人的人选,作为慑于军阀威势而被文臣破例允许参加巨剑朝廷要职的廷推的勋贵,刘孔昭提名其本人成为大学士,使得诸文武大吃一惊,经过一番商议,最后刘孔昭提名马士英替代其成为大学士。

6月6日,福王即监国位,起初福王声称“只欲避难浙东,无意入居帝位”,但耐不住群臣三次劝进,在仅仅半个月以后就即位皇帝位,年号弘光。这就是南明的第一位皇帝,弘光帝即位的过程。而此时,天下大势未明,距离崇祯帝自尽煤山刚刚过去两个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