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为何不能像东晋南宋一样划江而治?从军事地理角度告诉你原因

南明为何不能像东晋南宋一样划江而治?从军事地理角度告诉你原因

1644年,大明崇祯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风云变幻的一年。从三月十九日到五月初二,短短两个月不到,北京即换了三个主人,分别是明朝崇祯皇帝、闯王李自成和满清皇帝顺治,实在是中国数千年历史里所极其罕见的一幕。

尤其是满清入关,更是影响极其深远的“亡天下”,仅次于1279年南宋亡于崖山所带来的心理冲击。从实力来看,满清八旗总计不超过二十万人口,居然能奇迹般地征服了人口上亿的大明,以至于无数人在回顾那段历史时,不禁感慨“天不佑明”。

崇祯在位十七年,李自成,张献忠四处肆掠,满清多次入寇,京畿及中原、陕西等地区大都惨遭荼毒。但尽管北京失陷,崇祯自缢,淮河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依然处在明政府管辖之下,自元代以来,北方政权就已经极度依赖南方的漕运粮食以及财赋供给。

如满清进入北京后不久,兵部右侍郎金之俊即上书称:“西北粒食全给于东南,自闯乱后,南粟不达京师,以致北地之米价日腾。”

此外,淮河以南是当时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仅仅就兵力对比来看,南明弘光朝廷失败后,根据多铎向清廷的奏报,仅仅江北一地,投降清军的南明总兵多达23人,副将47人,马步兵加起来总数达到23万8千人之多。

如此之多的明军,单就数量而言,已经超过了南下进攻的多铎、阿济格两路清军兵力总和!

可以说,南明弘光朝廷,无论是就人力,还是物力而言,都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那么,为什么南明会失败?

时光回到1644年五月初三,这一天,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五月十五日,朱由崧正式即位为皇帝,并改次年为弘光元年。

弘光政权定都南京的同时,清军和李自成正在陕西一带激烈交战。弘光政权如果处置得当,未尝不可能像历史上的东晋南宋一样,与北方长期划江而治。

从军事地理角度来看,自古以来,建都南方的政权,如果想要对抗北方,主要是依托长江和淮河。这是因为,长江纵贯东西,绵延数千里,上通巴蜀,中经荆襄,东连吴越,上下游之间相互呼应,使得整个南方的形势得以完整。

位于长江以北的淮河更是南方政权的重要防线,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总结道:“守江莫如守淮”,也就是说,单守长江的话,一旦一处被突破,就难以再防守。但是如果守住淮河的话,进可以进取中原,守可以依托淮南广大地区作为纵深。

南明诸位大臣也都能认识到守卫淮河的重要性,如史可法称“从来守江南者必于江北”,应天巡抚左懋第也说,“夫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划江而安。”

当时弘光朝廷的部署是:设立江北四镇防御淮河,高杰驻守泗州管辖徐州等十四个县;刘良佐驻守临淮管辖凤阳等九县;黄得功驻守庐州管辖滁和等十一个县;刘泽清则驻守淮安,管辖淮海等十一个县。史可法则督师扬州居中调遣。同时,命令户部郎中沈廷扬以海舟防江,又命令总兵吴志葵驻守吴淞口。

南明为何不能像东晋南宋一样划江而治?从军事地理角度告诉你原因

此时,在武昌镇守的左良玉,号称有八十万军队,如果上下游能够统筹兼顾,南明未尝不能守住东南半壁江山。

然而,这一切,都因为一件事而彻底改变。

时光再次回到1644年年初,李自成进逼北京之际,崇祯自己打算死守,却没有放手让太子监国南京。有阁臣劝他说,

“太子监军,古来尝有,亦是万世之计。”崇祯反驳说,“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哥儿孩子家,做得甚事?”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李自成的兵锋距离北京越来越近,崇祯却始终拿不定南迁或者太子监军南京的主意。

此时此刻,老天还不想抛弃崇祯,机会的窗口依然打开。三月初一,距离破城只有半个月不到,陈州生员张攀再次向崇祯提议请太子监国南京。结果如出一辙,崇祯毫不留情地批评道,

“朕方责诸臣以大义,而使太子出,是倡逃也,其谓社稷何?”意思就是,我刚刚命令大臣们尽忠尽责,却让太子南迁,这是提倡大家逃命,置社稷于何地?

崇祯没想到的是,他这个轻率且孤注一掷的决定,为后来南明的混乱和短命栽下了无穷无尽的祸根。

1644年冬天,在当时的北京,南京相继出现了“北太子”、“南太子”案。北太子,即真太子朱慈烺,于1645年2月被清廷杀害。

但是关于“南太子”身份的争执,却在弘光朝廷引发了轩然大波。

1644年12月,鸿胪寺少卿高梦箕南下途中结识一个自称为皇太子的少年,并将其交给弘光帝。但是曾任太子东宫老师,大学士王铎并不认识这个所谓的太子,此外,许多曾经在崇祯朝廷上任职的官员,如曾经担任东宫讲官的刘正宗、李景廉看了伪太子之后都不认识。

本来,太子的真伪已经明确。

但是,意想不到的是,坐镇武昌的左良玉却利用这个理由发起了内战。

而这场要命的内战,彻底终结了南明弘光政权~~~

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清军已经南侵的情况下,左良玉假称奉先帝太子密谕,以“清君侧”为名,发兵前往南京讨伐马士英。

一直以来都做着偏安大梦的弘光朝廷,顿时陷入两线作战的要命境地。弘光帝发出了“上游急,则赴上游;敌急,则御敌”的旨意。马士英等人明明知道清兵已经进入江苏北部,却顾头不顾屁股地调江北四镇中的黄得功到安徽太平府、刘良佐则到对岸江北,夹江堵截左良玉。

弘光朝廷不是没有有识之士,刑部侍郎姚思孝等人劝谏道:左良玉稍缓,北尤急,乞无撤江北兵马,固守淮扬,控扼颍、寿。就连弘光皇帝本人也说:刘良佐兵还宜留江北防守。

然而,弘光朝廷的兵部尚书马士英气急败坏地说说出了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一句话,“宁死北,无死逆”,也就是说,他宁可死在满清手中,也不愿死于左良玉之手。

结果,江北防线崩盘,兵力空虚,根本无力阻挡清军南下。四月初五日,多铎率领大军南下,沿途州县望风归降。四月十三日,清军占领淮河据点泗州,守卫泗州的总兵率部南逃。当天晚上,清军渡过淮河。

四月十八日,清军抵达扬州郊外。二十五日,扬州城破,史可法、扬州知府任民育、何刚等壮烈殉国。五月十五日,弘光帝从南京出逃,大事去矣。

南明为何不能像东晋南宋一样划江而治?从军事地理角度告诉你原因

回顾整段历史,满清犹如摧枯拉朽一般击败了看似庞大的弘光政权,历史上往往归咎于政权腐败。

其实不然,左良玉放弃荆襄东下,马士英为了堵截左良玉放弃淮河,南明在地缘防御上已经彻底失败,拿什么去抵抗清军?

所以,当时有人评论说,“明末南都之亡,亡于左良玉内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