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 为何安史之乱却还是打了八年?

静说历史


“安史之乱”顾名思义,就不是安禄山一个人领导叛军。“安史之乱”自755年12月16日至762年2月17日,历时7年2个月1天。之所以大这麽久,叛军先后出现了四位领导人物,分别是安禄山、安庆绪(安禄山次子)、史思明(安禄山部将)、史朝义,唐王朝内部也是互相掣肘,期间断断续续才打了这麽久。(安禄山剧照)

唐玄宗、杨国忠和安禄山叛乱

安禄山在唐玄宗时期是唐朝东北方向的三个节度使,拥有精兵15万。河北这样一地区由于“五胡乱华”的动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聚集区,民族矛盾比较集中。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假借讨伐杨国忠的名义起兵叛乱,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攻克了洛阳。唐朝名将哥舒翰和安禄山的部队对峙在潼关,哥舒翰坚守待变,叛军也攻克不了潼关,唐玄宗和杨国忠却执意哥舒翰出战,结果导致唐军大败,长安城也没有积极布防,随即丢失了都城长安。

潼关之败,丢失长安非将领不能战,兵不够强,而是唐玄宗、杨国忠的错误指挥造成的

安禄山之死和安庆绪

安禄山在打下长安后,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据史料记载,安禄山特别的肥胖,有眼睛疾病,脚部也有溃疡,性格变得越来越暴躁,对和自己一起领兵儿子安庆绪也不例外,身边的侍卫也饱受其苦。安禄山有一个宠妃段氏,生了一个小儿子安庆恩,特别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安禄山的帝位,安禄山也有意费除掉自己的儿子安庆绪。

安庆绪知道后,担心自己的帝位和性命,于757年正月初五,安庆绪和安禄山的侍卫谋杀了安禄山,安庆绪自己称帝。(郭子仪剧照)

安庆绪没有安禄山的威望,众多的叛军将领们抢夺了大量的财物和美女后无心恋战。这时唐肃宗李亨没打招呼给唐玄宗就自己称帝了,唐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等率领下,纷纷击溃安庆绪的叛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安庆绪的部队溃散,大部依附了史思明,而安庆绪只带了1300人逃到邺城(河北邯郸临潼)。

邺城之战和唐肃宗的策略

757年陕郡之战,唐军大败安庆绪,安庆绪只带领1300人逃到邺城。按道理,应该快速进军消灭安庆绪,可是邺城之战在一年后才开战,这是为什么呐?

这时唐肃宗在迎接太上皇李隆基回归长安,忙着权利分配,如何控制唐玄宗这个爹。控制好了 内部权利。唐肃宗又担心了另一件事情,假如叛军被打败了,打败叛军的将领们要是成为第二个安禄山怎么办?唐肃宗特别宠信了一批宦官,如鱼朝恩、李辅国、程元振等,让太监鱼朝恩监军。(史思明剧照)

安庆绪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收拢溃败的军队,迅速壮大起来。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路人马,围攻邺城,奇葩的是这么多的唐朝军队居然没有统帅,粮食后勤也供应不足。尽管这样,唐军仍然击溃了安庆绪的主力部队,安庆绪龟缩在邺城等待史思明的救援,并许诺让位给史思明。号称60万的唐军与史思明5万精锐部队激战,此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天昏地暗,唐军溃败,九路唐军各自回归各自的驻地,史思明乘势夺去了洛阳。

这次唐军的溃败主要原因是唐肃宗对将领们的不信任,宠信太监造成的。不过这一战后,史思明诱杀了安庆绪和他的主要将领,自己成了老大。

史思明之死和叛军的覆灭

758年史思明为了麻痹唐朝政府,假意归降,暗地里却在收拢溃散的安庆绪部队,积攒力量。唐朝对史思明也是不放心,暗地里也在积极谋划消灭史思明部队。史思明觉察到了唐军的计划后,与安庆绪相互为援,邺城之战后,诱杀安庆绪以及他的主要将领,自己回到范阳,自称“大燕皇帝”。(仆固怀恩)

761年3月,史思明又犯了和安禄山一样的毛病,自己也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干死了,史朝义自己称帝。不过史朝义的威望也不如史思明,军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了。

762年,唐肃宗因为太监李辅国、程元振处理了张皇后,自己也被吓死了。唐代宗即位,启用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统帅,联合回鹘军队,合击叛军于洛阳,打败了史朝义的固有部队和主要援军,史朝义败。史朝义的残部被原来叛军的其他将领所不容,最后自缢在范阳城外的树林中。

这次,唐代宗接受了大臣的建议,大赦投降的叛军,叛军投降的主要将领被封为节度使。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

从此开始了宦官专权和范镇割据的时代,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穿越再现彼岸


确切的说,安史之乱中唐廷和叛军打了七年零两个月。说起来很有意思,安禄山造反一年后就去世了,之后的叛军又接连换了三个领导,而且都是暴力夺权,可以说叛军内部一直处在内乱中,但就是这样看似很容易平定的叛乱却持续了这么长时间,原因是耐人寻味的。

实际上,期间唐廷不是没有机会彻底平定叛乱,但是机会稍纵即逝,大唐的皇帝们并没有抓住,以至于越拖越久,到了最后也只是平息了叛乱,但并没有真正平定叛乱。由此为大唐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也给百姓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劫难。

755年的冬月,安禄山再也不愿意被杨国忠和唐玄宗猜忌,遂起兵反叛,当时安禄山是三镇节度使,统兵近十五万,虽然并不是全部都听从安禄山的,但也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安禄山还招募了一些其他的兵员,安禄山当时对外宣称的是有兵20万,浩浩荡荡南下。而唐玄宗直到一周之后才真正相信那个憨厚滑稽的安禄山反了,于是赶紧调兵遣将,但并不怎么顺利,安禄山很快就攻下了洛阳,并在潼关几乎全歼哥舒翰的20万大军。

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后,唐玄宗并没有积极组织反抗,反而是偷偷摸摸的带着杨贵妃、太子等人在几千名禁卫军的护送下往杨国忠的老家四川逃跑。唐玄宗一跑,长安就也成了叛军的了。之后就发生了马嵬兵变。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兵变,对大唐的未来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兵变之后,太子李亨与唐玄宗背向而行。唐玄宗继续他的逃亡,而李亨北上灵武决定收复失地。七月,李亨在灵武僭越称帝,然后召郭子仪和李光弼来灵武商讨收复失地的计划。

当时的大唐可以说从上到下是背着耻辱在艰难的前行,而且特别的有力量。郭子仪和李光弼被授予宰相之职开始收复失地,尤其是757年正月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给弄死了,确实给唐廷带来了好消息,叛军的凝聚力下降,而且安庆绪也没有什么军事能力。这一年,郭李二人收复了河东、河南、河西的大部分失地,两京也已经收复,安庆绪狼狈的带着千余人逃回了邺城。

这是大唐彻底平定叛乱的第一个机会,而且不久史思明也带着8万人马降唐,如果这个时候大唐继续攻打安庆绪,并且对史思明做合理的安排的话,安史之乱很可能在758年的上半年就能被平定。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平叛却成了次要的,最主要的变成了回到长安,然后接太上皇唐玄宗回京。而且长期征战很可能已经导致粮草无继。

唐军开始了休整,而安庆绪则利用这个时间来重新调兵募兵,史思明也降而复叛。等到758年的八月,唐军才再次开始平叛,这个时候的叛军也早已恢复了元气。

但这个时候的大唐君臣关系却并不融洽,一旦回到京师,唐肃宗的神经不再紧绷,他不再信任武将,而且身边还围绕着权势滔天的宦官。当再次出兵的时候,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领兵20万攻打安庆绪,但却不设元帅,反而让宦官鱼朝恩监军。最初还比较顺利,当围困邺城的时候,安庆绪求助于史思明,史思明领兵救援。

期间鱼朝恩拒绝李光弼的正确建议,放弃了再次攻灭叛军的机会,而且最终唐军败给了史思明。史思明又杀了安庆绪自立。史思明的军事能力甚至强于安禄山,成为大唐的劲敌。而郭子仪被宦官鱼朝恩构陷而失去了兵权,只能待在京城这个皇帝看得见的地方,李光弼接替郭子仪成为副元帅继续平叛,但是君臣相疑、宦官把持朝政已经成为主旋律,这让唐军平叛之路越走越艰难。

761年,史思明被自己的儿子给弄死了,史朝义对于叛军的掌控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与唐军的对战中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这个时候平定叛乱依旧是有可能的,但是李光弼也遭到了构陷。762年,唐肃宗病重,大唐陷入内乱,李辅国收拾了张皇后一党,唐肃宗气绝身亡。唐代宗接过平叛的担子,然后任命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统兵攻打史朝义,并最终逼得史朝义兵败自杀。

叛军大量投降,仆固怀恩上表请求让他们官复原职,唐代宗急于结束战乱,并且想安抚人心,于是同意了仆固怀恩的请求。安史之乱就以这种形式被压了下来。这之后,吐蕃攻进长安、仆固怀恩反叛等等让大唐继续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在更远的未来,河朔三镇成为大唐新的大问题。


萧晓四姑娘


安禄山虽然起兵造反后一年多就死了,但大唐朝廷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彻底歼灭叛军,平定叛乱。安禄山死后先后三个叛军首领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期间,叛军主力尚存,虽然凝聚力越来越差,但一直到安史之乱结束也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安史之乱最终平定也是半拉子工程,是靠认可叛军残余势力实际割据地方结束的。叛军残余势力形成的河北三镇,之后一百多年一直是大唐朝廷最头疼的问题。

天宝十四(755年)年十一月初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起兵造反。跟随安禄山起兵的边军编制兵力有范阳镇(兵力91400人)、平卢镇(兵力37500人)、河东镇大同军(9100人)等部,多达138000人,是全部大唐边军的三分之一左右。安禄山还驱使了同罗、契丹、奚等胡人部族共同叛乱。安禄山叛乱时的实力,在中国历史上的体制内造反中,堪称空前绝后了。

安禄山虽然兼任河东节度使,但大部分河东镇兵力没有跟随安禄山造反。安禄山起兵前派人劫持杀害了在太原的北京副留守杨光翙,让河东镇暂时陷入混乱。安禄山横扫河南河北时,各路边军都没来得及回援,内地没啥有战斗力军队,安禄山很快一路占领洛阳、直逼潼关。边军陆续回援,战线在潼关一带稳定下来。

(安禄山)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以河西军陇右军边军为主力的哥舒翰部20万人出关作战,遭遇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唐军最大的一只重兵集团河西陇右军基本覆灭。

潼关惨败后,叛军进入关中,唐玄宗逃往四川。唐玄宗逃亡途中,发生了马嵬坡之变,杨国忠杨贵妃被杀。马嵬坡之变后,太子李亨前往朔方军大本营灵武,唐玄宗继续前往四川。李亨到达灵武后自行继位,成为皇帝,史称唐肃宗。

安禄山晚年是个大胖子,身体其实很差,应该有严重糖尿病之类症状。安禄山起兵后,很快就病重不能正常理事,喜怒无常,宛如疯子。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禄山儿子安庆绪、谋士严庄等人合谋杀掉了安禄山,安庆绪成为新的首领。安禄山起兵造反开始到被杀,不到13个月,事后看造反对他自己其实毫无意义。

安庆绪没有安禄山的威望,叛军内部开始四分五裂。

至德二年(757)九月和十月,发动反攻的唐军先后收复长安和洛阳,安庆绪逃往邺城。

乾元二年(759)三月,唐军九家节度使在围困邺城的安庆绪数月后久攻不下,原本已经降唐的史思明重新背叛唐朝,起兵从范阳南下救援邺城。唐军与史思明交战中惨败,诸军皆溃,这是哥舒翰惨败后唐军又一次战略决战失败。

史思明进入邺城后杀安庆绪,成为新的叛军首领。叛军再度占领东都洛阳,唐朝形势又重新回到安禄山起兵初期危在旦夕的时代。唐军此时的主要军事将领李光弼(郭子仪邺城惨败后失去兵权在长安为官)还算得力,局面还能维持。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李光弼在洛阳附近的邙山与史思明大战,因为唐军内部李光弼与仆固怀恩等人的矛盾,唐军大败。史思明乘胜直逼潼关,看起来很有机会再次占领关中。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杀史思明成为新的叛军首领,叛军内讧自然不再威胁关中。史朝义的号召力更差,叛军内部实质已经四分五裂。

广德元年(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被唐军斩杀,安史之乱表面上平定。但安史叛军残余势力并没有真正被剿灭,唐军也无力彻底消灭叛军。叛军余部向唐军投降,但实际继续割据一方,形成四个河北藩镇。其中的三个藩镇被称为河北三镇,一直是唐朝后期的心腹大患。


仁勇校尉


“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死后,是谁领导叛军坚持了八年?

战争不是儿戏,不是想要停止,说停就停下来的。

安禄山和史思明可以说是起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也是以他们两个为主,才造成的安史之乱。

安禄山起兵造反的资本,其实都是唐玄宗李隆基封给他的,这也是出于唐玄宗李隆基对安禄山毫无根友的信任,也是毫无防范。

安禄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辜负李隆基的信任,选择了起兵造反。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只当了一年的皇帝,就被自己的儿子杀害了。

自从安禄山起兵造反以后,这个所谓的“大燕皇帝”一直流传,是叛军的领袖。

756年,安禄山僭越称帝,国号大燕;

757年,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

758年,史思明杀安庆绪,称“大燕皇帝”;

761年,史朝义杀父史思明,即位称帝。

这样的一个所谓的“大燕皇帝”,就这样随着阴谋与背叛兜兜转转,最终在史朝义身上,兵败自尽。

安禄山确实是死了,但是由安禄山挑起来的“安史之乱”,却没有结束。天下间数不尽的野心家,也在这一刻,揭竿而起,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野心。

再加上,唐朝内部唐肃宗、唐代宗,都不是特别贤明的皇帝,不能给予将领充分的信任。而朝廷军队内部分裂也比较严重,仅仅只是几个藩镇的军队拼凑起来的,也不是一条心。所以,“安史之乱”绵延日久。

“安史之乱”结束了,但是,带给百姓的是深痛的苦难。而唐朝也由盛转衰,陷入藩镇割据之中,再也不复之前的辉煌。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春秋百晓生


安史之乱从开始到平息,一共经历了七年零两个月,所以后人习惯把这段叛乱称为八年之久。安禄山是在公元757年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史之乱最终是在公元763被彻底剿灭,所以安禄山死后,唐朝与叛军的战争又打了六年。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唐朝前期对叛军形势的认识不足,加上内部矛盾争斗,致使唐朝而元气大伤。二是安禄山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安禄山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儿继续作乱,另一个反叛的大头目史思明同样势力不容小觑。


唐玄宗从来就没有相信安禄山会造反,再上唐朝一百多年和平安逸,所有人都忘记了战争的残酷。所以当安禄山的大军滚滚而来的时候,所有人先是惊愕,后投降或是逃跑。叛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洛阳,兵临潼关,直逼长安。安禄山进入洛阳后,并没有马上出兵,而是坐起了大燕皇帝的春秋大梦,这样就给了唐朝片刻的喘息之功。而昏庸的唐玄宗听信太监边令诚的谗言,斩杀了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大敌当前,唐玄自毁长城。随后,唐朝又派大将哥舒翰驻守潼关,奸相杨国忠怕势力渐大的哥舒翰危胁到自己,极力鼓动唐玄宗要求哥舒翰出战。本来郭子仪和李光弼已经收复了河北大片失地,形势对唐朝非常有利,结果20万大军一出潼关就进入了叛军的圈套,最终全军覆没,唐朝陷入深深的被动局面。


后来,叛军攻下长安,玄宗西逃入蜀。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李光弼、郭子仪合围安庆绪。安庆绪兵败逃往范阳,投奔史思明。史思明以叛逆杀父之名除死安庆绪,并诈降唐朝,其实这只是他的缓兵之计,本意是瞅准备时机再次造反。李光弼视破了他的伎俩,派乌承恩暗中策反史思明的部下,并伺机刺杀史思明。不料乌承恩行事鲁莽,事情败落,儿子及随从200多人被杀,史思明再次反叛。

公元759年,史思明在范阳自封大燕皇帝,并扬言要北归以此诱骗唐军。大太监鱼朝恩立功心切,进言唐肃宗要求李光弼火速出兵,结果唐军中计又遭受惨败。史思明性格暴戾恣睢,后被儿子史朝义联合部下杀死。公元762年,李光弼与郭子仪联合回纥大将仆固怀恩于邙山大败思朝义。此后,叛军节节败退,最终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而亡。

唐朝历经千辛万苦,虽然最终平定叛乱,但是唐朝又陷入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党争不断的混乱局面。从此,大唐王朝,不可挽回地走向衰亡。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在中国从来不缺野心家,只不过是缺少带头人,各个时代末期只要有人带头起兵造反,中华大地都会狼烟遍地!秦末,陈胜起义带动了项羽刘邦,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直接带动了三国乱战,等等!中国曾经的起义都源于土地兼并,贫富差距,官逼民反!人民缺少了安居乐业的本钱,反了也许能飞黄腾达,不反就是等死,这种情况为遍地狼烟提供了大量的生力军!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并不是仅仅杀一个头领能解决问题的,陈胜,安禄山就是例子!他们都是带头人,都是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人物,但是他们都失败了,所处朝代也都成为了他们的陪葬品!


待你游太原


大唐气数已尽,安禄山只是个导火索,


浅浅说史


唐朝平息“安史之乱”用时八年,即使在叛军首领安禄山反叛第二年就去世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快速平息叛乱,抛开叛军本身的实力强不说,来自唐朝内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唐朝从太宗时期“贞观之治”打下基础,加上高宗、武则天经营,玄宗前期勤政治国,唐朝社会稳定,国力空前强盛。然而随着玄宗后期的不作为,致使奸臣当道祸国乱政,民众生活苦不堪言,大唐的内里已经腐朽破败,经“安史之乱”风一吹,立刻大厦将倾,玄宗出逃京城沦陷。

而平叛期间,唐朝用人失当也给当时的局面造成很多不利影响。玄宗、肃宗都曾先后委派不懂军事的宦官担任监军,最后导致高仙芝、封常清等良将白白损失,郭子仪、李光弼战事失利,反而给了叛军更为有利的机会。

反观叛军阵营,虽然首领安禄山被弑杀,但安禄山儿子安庆绪很快稳定局面,即使与史思明不断内讧,对待唐军依然保持一致对外,加上唐朝时不时送上的“助攻”,屡次给唐朝带来极大威胁。


东蒙小兵


安禄山虽死,但是他的儿子和史思明还在,战争没有结束,与此同时这就直接导致了唐朝的军事制度的崩溃,各个节度使拥兵自重直接对抗朝廷,还有吐蕃和回鹘也照样骚扰唐王朝。


为爱135941171


因为安禄山虽死他的军队还在啊。安禄山儿子安庆绪杀父夺位,史诗明再杀安庆绪夺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