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慢慢來,比較快


牽著蝸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來,比較快

今日讀到臺灣作家張文亮博士寫的一首詩《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牽著蝸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來,比較快

讀完就記起之前的一樁事來。

那天傍晚娃上完舞蹈課,我收拾好東西,看見她正和另一個小姑娘在休息區搭樂高。我催她快點走,她說,媽媽,再給我5分鐘行嗎?馬上就好了。

這5分鐘對我來講,像是一個世紀一樣漫長。終於等到兩個娃興奮地跳著喊著“完成了!完成了!”。

我看看那個七扭八歪,她們所謂的“公主城堡”,心裡非常懷疑搭出來那個東西是否真的那麼有趣。

當時我認為自己已經給了孩子足夠的不焦慮狀態:你要求的,我給你時間做了。但自己的腦子裡,依然無法擺脫自己設定的邏輯鏈條:回家晚了,吃飯就晚,之後作業,洗漱,都會一環套一環被耽誤。導致晚睡,睡眠不足,既傷害身體,還影響第二天的狀態。

但如今想想,她不過多玩了5分鐘,難道我們連5分鐘都“耽誤”不起嗎?


牽著蝸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來,比較快

知乎上曾有個高贊話題:你見過哪些父母“驚豔”到你的教育方式?

其中有一個回答令我印象深刻:

我學習能力差,學什麼都很慢。

然而每次考試回家老媽一次都沒有罵過我。她甚至說,沒事兒,考的不錯,下次不要錯就好。

好幾次,我很難過地問她,我是不是真的很笨。她說,“你知道嘛?鍋越大,開水就越慢。他們的鍋小,所以很快就開了。但是你的鍋大,得慢慢開。你現在可能不如別人,但你以後會比別人做得更好!”


這位媽媽真是太有智慧了。的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就像種樹一樣,從幼苗的成長,會經歷四季的變換,我們需要的是適當的時機去引導,鼓勵,關心,而不是急著看結果。


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慢”的。


牽著蝸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來,比較快

教育是逐漸引導孩子瞭解自己的過程。每位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特殊個體,他們都有不同的生活環境,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智能因素。


豆瓣9.1高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裡芬蘭那一集令人印象深刻。雖然每個國家國情不同,學校教育無法複製,但十分值得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予以借鑑。

其中一個片段令我觸動很深。學校的老師向周軼君導演介紹,大家畫畫不是為了去競爭,而是去表達自我。


牽著蝸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來,比較快

每個人都可以畫,在紙上自由地表達自己。學生們畢業之後很可能不記得學校裡的知識,但是他們會記得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對話,瞭解自己是誰很重要。

這番話讓周導一下子忍不住紅了眼眶,她說自己從小被評價做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但是在這裡,發現學習和愛好,其實是為了生活本身。

有了這個連接世界的通道,你永遠不會孤單,不會絕望。

牽著蝸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來,比較快

我自己小時候學琴,媽媽就告訴我,學琴不是為了比賽,不是為了工作,而是你自己可以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特空間。現在想來,也就是與世界連接的通道。

工作之後,每當心情沮喪的時候,彈彈琴就真的會紓解很多。於是彈琴已經成為生活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並沒有什麼功利的目的,只是一段用來整理自己心情的時光。


而我的孩子,未來仍不免要參加各種考試,去適應外在的標準,唯獨期望她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通道。

那條通道可能是畫畫、可能是閱讀,也可能是彈琴或者別的,用發乎內心的興趣,去跟這個世界連接。在高興的時候可以表達,在別人看不見的情緒幽暗處,更可以藉由這個通道,照進一束光。


牽著蝸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來,比較快

教育是符合規律靜待孩子成長的歷程。生命是成長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有自己的身心發展規律。過度的光照、溫度和營養會造成植物畸形生長一樣,唯有靜心、耐心地等待,適當地關心和關愛,用時間等待孩子成長。


就用最讓父母頭疼的關於“孩子磨蹭”這個話題作為例子。


當我們不斷提醒孩子要“快快快”的時候,其實是在以成年人的節奏要求他們。

孩子是有自己的生理節律的。

大約2歲半,孩子對“時間”“先後”這些詞才有了初步認識;

2歲半到3歲,孩子的時間觀念飛速發展,能分清“過去”“現在”和“未來”;

4歲的孩子,能夠描述出在幼兒園裡幹了些什麼,但還不能具體說出在什麼時間幹了什麼事,這一點孩子要到5歲才能做到;

6歲的孩子,開始喜歡聽過去的故事。但對於類似於半小時、20分鐘之內的時間到底有多長,他們沒什麼感覺;

7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分得清時間了,卻是最磨蹭的時候,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面,還沒有接受在特定時間做特定事情的節奏。

所以,磨蹭其實是孩子的必經階段。只有當他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感受“時間”、感受按時做事情的規律,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牽著蝸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來,比較快

況且,有些別人眼裡看起來的“磨蹭”並不是真的“慢”。

讀書的時候,我有一位同學不管考什麼,總要等到老師過來收捲了才肯交。

但是每次考試,他都在全班前三之列。高考的時候他沒磨蹭,準時交卷,最後去了復旦大學。

這位同學從小做事就很磨蹭:吃飯也慢,起床也慢,做作業也慢。

有次問他考試的秘訣,他是這麼說的:“慢慢想嘛,急著做題沒用的。想想老師為什麼這麼出題,再做同樣的題不就快了嘛。”


還看到過一個小故事:有位爸爸去接兒子放學,在學校門口等了半個小時還沒見人。心裡已經火冒三丈了:“這孩子,怎麼連放個學都這麼磨嘰!”

他圍著校園兜了一圈,終於在學校一個小工地上發現了兒子:

他正在全神貫注觀察工人打樁。

見到爸爸來了,這孩子興奮地說:“爸,我發現了打樁機工作的原理!”


我們經常會催促孩子做事,是因為我們總是認為:孩子拖拖拉拉,學東西慢,怎麼跟別人競爭?

其實我們都錯了。

有時候也許孩子真的做得很慢。但正因為慢慢思考,才能讓他了解得更加深刻一點。

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功,慢,其實才是最快的方法。“磨蹭”其實能夠很有效率。那些會思考的孩子,真的都挺”磨蹭”的。


牽著蝸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來,比較快

教育是父母與孩子共同走過的一段生命旅程。教育是一種價值引導並實現自主建構的過程,是父母共同走過的一段相互尋找、發現、彼此增進理解的生命歷程。


父母與孩子之間並不是支配關係,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也獲得了成長。


還是年前,帶娃去吃飯,看到有好多人排隊要取號,就說算了,要不叫個外賣送到家吧。孩子說,來都來了,不是說20分鐘就有座位嗎?

我一愣,是啊,每天都在趕時間,到底在趕什麼?那真是值得趕的時間嗎?

孩子邊看人家做印度飛餅邊喃喃地說:都好久沒帶我來看了。

然後就這樣,從一坨坨麵糰,到切好的飛餅裝盤,她就目不轉睛地看著,毫不厭倦。

是的,確實好久沒帶她來了,大概是因為等待的這些時間,我能把我孩子打造成天才少女。否則,我怎麼會連這點時間都沒有呢?

而我忽然發現,3歲多還需要我們抱著才能看人做印度飛餅的女兒,如今已經能自己站著看了。


正如《他鄉的童年》日本那集裡秋田院長所說,孩子是父母的大人。

教育不僅是娃的事,它是關於“人”的定義,是生活的一切。最好的教育,是成年人不要停止成長。


牽著蝸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來,比較快

有次,和女兒在陽臺,她指著樓下小區裡那個池子說,媽媽,你看,那裡有一條特別大的紅鯉魚,但它不經常出現,是不是太重了,總是沉在下面?

說罷,我倆一塊站在原地,透過玻璃往下看去。這大約足足耗去了我五分鐘,平靜而又心甘情願地耗去了平時看來不值得,也耗不起的五分鐘。

雖然我依然沒有找到那條很大的紅鯉魚,但我清楚地知道,在過去數不清的陽光明媚的日子裡,當我站在陽臺,洗洗曬曬,忙作一團時,我發現自己居然從未關心那個池子裡有些什麼。


牽著蝸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來,比較快

梁靜茹唱過一首歌《慢慢來,比較快》:

讓葡萄慢慢暈開 ,釀成芳香再醒來

讓時間慢慢暈開, 讓挫敗沉澱下來

人生是延長比賽, 急不來總有障礙


牽著蝸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來,比較快

的確,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家庭教育真的需要慢慢來。當然,慢下來的是心,而不是停滯的不作為。如此,或許孩子會回報給你一個快進版的結果,也或許並沒有。但無論如何,你都會收穫一個越來越獨立,自信,愛思考,有主見,以及擁有積極向上良好心態的健康孩子。


我是@肉包子綿小花,御姐外殼包裹著一顆蘿莉的心,藏在真善美的文字小世界裡等你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