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慢慢来,比较快


牵着蜗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来,比较快

今日读到台湾作家张文亮博士写的一首诗《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牵着蜗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来,比较快

读完就记起之前的一桩事来。

那天傍晚娃上完舞蹈课,我收拾好东西,看见她正和另一个小姑娘在休息区搭乐高。我催她快点走,她说,妈妈,再给我5分钟行吗?马上就好了。

这5分钟对我来讲,像是一个世纪一样漫长。终于等到两个娃兴奋地跳着喊着“完成了!完成了!”。

我看看那个七扭八歪,她们所谓的“公主城堡”,心里非常怀疑搭出来那个东西是否真的那么有趣。

当时我认为自己已经给了孩子足够的不焦虑状态:你要求的,我给你时间做了。但自己的脑子里,依然无法摆脱自己设定的逻辑链条:回家晚了,吃饭就晚,之后作业,洗漱,都会一环套一环被耽误。导致晚睡,睡眠不足,既伤害身体,还影响第二天的状态。

但如今想想,她不过多玩了5分钟,难道我们连5分钟都“耽误”不起吗?


牵着蜗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来,比较快

知乎上曾有个高赞话题:你见过哪些父母“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

其中有一个回答令我印象深刻:

我学习能力差,学什么都很慢。

然而每次考试回家老妈一次都没有骂过我。她甚至说,没事儿,考的不错,下次不要错就好。

好几次,我很难过地问她,我是不是真的很笨。她说,“你知道嘛?锅越大,开水就越慢。他们的锅小,所以很快就开了。但是你的锅大,得慢慢开。你现在可能不如别人,但你以后会比别人做得更好!”


这位妈妈真是太有智慧了。的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就像种树一样,从幼苗的成长,会经历四季的变换,我们需要的是适当的时机去引导,鼓励,关心,而不是急着看结果。


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慢”的。


牵着蜗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来,比较快

教育是逐渐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过程。每位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个体,他们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因素。


豆瓣9.1高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芬兰那一集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每个国家国情不同,学校教育无法复制,但十分值得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予以借鉴。

其中一个片段令我触动很深。学校的老师向周轶君导演介绍,大家画画不是为了去竞争,而是去表达自我。


牵着蜗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来,比较快

每个人都可以画,在纸上自由地表达自己。学生们毕业之后很可能不记得学校里的知识,但是他们会记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对话,了解自己是谁很重要。

这番话让周导一下子忍不住红了眼眶,她说自己从小被评价做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但是在这里,发现学习和爱好,其实是为了生活本身。

有了这个连接世界的通道,你永远不会孤单,不会绝望。

牵着蜗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来,比较快

我自己小时候学琴,妈妈就告诉我,学琴不是为了比赛,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你自己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空间。现在想来,也就是与世界连接的通道。

工作之后,每当心情沮丧的时候,弹弹琴就真的会纾解很多。于是弹琴已经成为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只是一段用来整理自己心情的时光。


而我的孩子,未来仍不免要参加各种考试,去适应外在的标准,唯独期望她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通道。

那条通道可能是画画、可能是阅读,也可能是弹琴或者别的,用发乎内心的兴趣,去跟这个世界连接。在高兴的时候可以表达,在别人看不见的情绪幽暗处,更可以借由这个通道,照进一束光。


牵着蜗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来,比较快

教育是符合规律静待孩子成长的历程。生命是成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有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过度的光照、温度和营养会造成植物畸形生长一样,唯有静心、耐心地等待,适当地关心和关爱,用时间等待孩子成长。


就用最让父母头疼的关于“孩子磨蹭”这个话题作为例子。


当我们不断提醒孩子要“快快快”的时候,其实是在以成年人的节奏要求他们。

孩子是有自己的生理节律的。

大约2岁半,孩子对“时间”“先后”这些词才有了初步认识;

2岁半到3岁,孩子的时间观念飞速发展,能分清“过去”“现在”和“未来”;

4岁的孩子,能够描述出在幼儿园里干了些什么,但还不能具体说出在什么时间干了什么事,这一点孩子要到5岁才能做到;

6岁的孩子,开始喜欢听过去的故事。但对于类似于半小时、20分钟之内的时间到底有多长,他们没什么感觉;

7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分得清时间了,却是最磨蹭的时候,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面,还没有接受在特定时间做特定事情的节奏。

所以,磨蹭其实是孩子的必经阶段。只有当他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感受“时间”、感受按时做事情的规律,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牵着蜗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来,比较快

况且,有些别人眼里看起来的“磨蹭”并不是真的“慢”。

读书的时候,我有一位同学不管考什么,总要等到老师过来收卷了才肯交。

但是每次考试,他都在全班前三之列。高考的时候他没磨蹭,准时交卷,最后去了复旦大学。

这位同学从小做事就很磨蹭:吃饭也慢,起床也慢,做作业也慢。

有次问他考试的秘诀,他是这么说的:“慢慢想嘛,急着做题没用的。想想老师为什么这么出题,再做同样的题不就快了嘛。”


还看到过一个小故事:有位爸爸去接儿子放学,在学校门口等了半个小时还没见人。心里已经火冒三丈了:“这孩子,怎么连放个学都这么磨叽!”

他围着校园兜了一圈,终于在学校一个小工地上发现了儿子:

他正在全神贯注观察工人打桩。

见到爸爸来了,这孩子兴奋地说:“爸,我发现了打桩机工作的原理!”


我们经常会催促孩子做事,是因为我们总是认为:孩子拖拖拉拉,学东西慢,怎么跟别人竞争?

其实我们都错了。

有时候也许孩子真的做得很慢。但正因为慢慢思考,才能让他了解得更加深刻一点。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慢,其实才是最快的方法。“磨蹭”其实能够很有效率。那些会思考的孩子,真的都挺”磨蹭”的。


牵着蜗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来,比较快

教育是父母与孩子共同走过的一段生命旅程。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并实现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父母共同走过的一段相互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生命历程。


父母与孩子之间并不是支配关系,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获得了成长。


还是年前,带娃去吃饭,看到有好多人排队要取号,就说算了,要不叫个外卖送到家吧。孩子说,来都来了,不是说20分钟就有座位吗?

我一愣,是啊,每天都在赶时间,到底在赶什么?那真是值得赶的时间吗?

孩子边看人家做印度飞饼边喃喃地说:都好久没带我来看了。

然后就这样,从一坨坨面团,到切好的飞饼装盘,她就目不转睛地看着,毫不厌倦。

是的,确实好久没带她来了,大概是因为等待的这些时间,我能把我孩子打造成天才少女。否则,我怎么会连这点时间都没有呢?

而我忽然发现,3岁多还需要我们抱着才能看人做印度飞饼的女儿,如今已经能自己站着看了。


正如《他乡的童年》日本那集里秋田院长所说,孩子是父母的大人。

教育不仅是娃的事,它是关于“人”的定义,是生活的一切。最好的教育,是成年人不要停止成长。


牵着蜗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来,比较快

有次,和女儿在阳台,她指着楼下小区里那个池子说,妈妈,你看,那里有一条特别大的红鲤鱼,但它不经常出现,是不是太重了,总是沉在下面?

说罢,我俩一块站在原地,透过玻璃往下看去。这大约足足耗去了我五分钟,平静而又心甘情愿地耗去了平时看来不值得,也耗不起的五分钟。

虽然我依然没有找到那条很大的红鲤鱼,但我清楚地知道,在过去数不清的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当我站在阳台,洗洗晒晒,忙作一团时,我发现自己居然从未关心那个池子里有些什么。


牵着蜗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来,比较快

梁静茹唱过一首歌《慢慢来,比较快》:

让葡萄慢慢晕开 ,酿成芳香再醒来

让时间慢慢晕开, 让挫败沉淀下来

人生是延长比赛, 急不来总有障碍


牵着蜗牛去散步 | 家庭教育:慢慢来,比较快

的确,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家庭教育真的需要慢慢来。当然,慢下来的是心,而不是停滞的不作为。如此,或许孩子会回报给你一个快进版的结果,也或许并没有。但无论如何,你都会收获一个越来越独立,自信,爱思考,有主见,以及拥有积极向上良好心态的健康孩子。


我是@肉包子绵小花,御姐外壳包裹着一颗萝莉的心,藏在真善美的文字小世界里等你发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