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做為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天台山好像只是在小說中聽過,現實中在哪裡有什麼名都不知道。知道這個山和去這個山,全是因為西湖龍井。


去了才知道,這個山簡直特別特別有名......然後我又問了些人,但好多都沒聽過。好奇怪啊。查了一下,這個天台山並不是十大名山之中。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據說,天台山產茶的歷史略早於四明,其人工植茶的歷史也為江南一帶最早,是名副其實的茶鄉肇始之地,被稱為“江南茶祖”,素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之美譽。

據說,天台山有可能是西湖龍井茶樹真正的發源地。

據說,天台山是日本、韓國茶葉栽培及茶道文化的源頭。

據說,茶聖陸羽曾親至天台山考察。

據說,這還是活佛濟公的故里......李白也來遊過,還有明代大旅遊家徐霞客,三上天台山呢。

很多地方,如果你不去,哪怕離得很近。你也會和很多傳說相錯過的。說起來,沒有到天台山前,我只知道那裡有個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宗派——天台宗。卻不知道原來,那裡竟然還是中國最早產茶地之一,更是有葛仙茶圃,而且還是智藏獻茶並且為隋煬帝治疾的地方。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看看介紹,多漂亮啊?

天台山風景區坐落在浙江省東中部天台縣境內的天台山,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頂對三辰,當牛女之分,上應臺宿,故名天台”,是浙江省東部名山,東連寧海、三門,西接磐安,南鄰仙居、臨海,北界新昌,綿亙浙江東海之濱。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說了一堆廢話,接下來講講本文要講的哪些內容:

西湖龍井肯定是要講的,龍井畢竟是一切喝綠茶的基礎。講龍井的已經很多了,如果和人家一樣的,我不講......要講的就是不一樣的。靜等——揭秘。

既然要扒西湖龍井,那就從西湖龍井的起源扒起吧。

西湖龍井茶樹是否來源天台山?由什麼人引種?這個問題,一直是很有爭議。

目前說的最多的,以下這種:

據說,西湖龍井茶樹種起源浙江天台山

據說,由南北朝大詩人謝靈運從天台山引種過來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然後就有人會問,謝靈運一生一貫喜歡遊山玩水,為什麼偏偏就選擇了天台山?而且,在此之前,大概8000年以前就有,從杭州跨湖橋出土的茶籽、茶釜及相關考古發現。怎麼解釋?

所以,我們基本可以排除西湖龍井茶樹源於天台山的解釋,但是,蘇東坡坡到杭州考證西湖茶樹後寫下的《送南屏謙師》,乃謝靈運在下天竺譯經時從天台攜來。

對於這種說法,其實也不正確的。首先,我們應該都知道龍井茶得名於龍井,也就是現在的龍井村,我們都知道,古代的茶葉大多以地方命名。龍井原名龍泓,傳說晉代葛洪曾在此煉丹。其次,葛洪的爺爺,葛玄是祖孫曾在天台山華頂修煉,並在華頂歸雲洞口植茶,曰“葛玄茗圃”。而比謝靈運早出生100年出生的葛洪,有沒有可能早就先於謝靈運將天台茶引種到龍井村?

所以第二種也可以排除?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那麼,到底是不是由謝靈運從天台山引種呢?關於這個問題先留一下,我們先來說說,龍井的開山茶鼻祖——辯才。

對於辯才,歷史上記載很不明確。百度百科辯才詞條中,只有這樣介紹:

辯才法師,俗名徐無象,浙江臨安於潛人,皇恩賜紫衣,並加賜法號“辯才”。北宋元豐二年,辯才從上天竺退居龍井村壽聖院,在獅峰山麓開山種茶,品茗誦經,以茶學文。

宋神宗為什麼會找上他?辯才為什麼十歲就開始出家為僧?而又為什麼六十八歲開始隱居?之前辯才師承了誰?到底去了哪些地方?遇到了些什麼人?學到了什麼東西?憑什麼成為龍井種茶第一人?

這一切,都成了謎。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天竺山(壽聖院)——曾經墳冢荒丘的蠻荒之地,為什麼因為辯才的到來變得熱鬧非凡?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古時,用這兩句話來說天竺山特別合適。一座五百米不到的小山,古代卻十分出名。就是因為有茶,各官僚貴族不提,那些大和尚也不講,我們只說在天竺山待過的名士文豪,邗溝居士蘇東坡、邗溝居士秦觀、茶聖陸羽在這山待過。葛洪在那練過丹,不過好像是失敗了。甚至,名傳千年的龍泓亭上點龍茶亦和這山有關係。

說說這山的從前吧。山上有個名剎,叫天竺寺,又叫天竺佛國,光聽名字就知道這寺廟和印度有關係了。是的,這裡,曾經是辯才的住持道行,而更早的時候,1600多年前,西印度天竺僧慧理雲遊入浙,來到了這裡,因為他,這山這寺才有雲巢之名吧...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為什麼來到這裡呢?因為古時有說法,慧理登天竺山(當時叫武林山)時,見有一峰,嘆道:“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時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故山名“天竺”。

天竺寺原為專佛經翻譯的靈隱分院,直至唐永泰年間(765 766)才由朝廷賜額成為獨立的佛寺,包括上、中、下三天竺。由於靈隱寺與天竺寺的僧眾對茶的需求,就如《茶經》中所載,兩寺開始了植茶、製茶的歷史,而寺僧的精心培育和管理,使得靈隱、天竺產茶一直延續了優秀的品質,成為杭州西湖龍井的源頭,與西湖的水、山間的佛寺一起發展、發揚,傳承延續下來。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接上回

除了天竺佛教的傳承之外,到底是什麼因為讓辯才成為龍井種茶第一人呢?

我們先看看辯才的履歷:

第一、辯才十歲的時候,父母親把他送到西菩山明智寺出家為僧,師從僧人法雨禪師。辯才天資聰穎,好學精進,博學強記。

第二、辯才十八歲離開西菩山明智寺,來到杭州上天竺寺,師從慈雲法師,學習天台教義,深得慈雲真傳,學行並進。慈雲圓寂後,又師從明智韶師,學《摩訶止觀》。在名師指點下,辯才道行漸高,行化東南,在吳越一帶很有名望。

第三、辯才法師二十五歲的時候,宋神宗聞其德行,特恩賜紫衣袈裟,並賜法號“辯才”。此後,他代韶師講法長達十五年之久,住持大悲寶閣院前後又長達十年之久。

第四、嘉佑末年(1063),辯才作為第三代祖師,在上天竺住持法席長達17年之久,上天竺也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叢林。

第五、元豐二年(1079),年屆古稀的辯才法師從上天竺退居南山龍井壽聖院。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再回頭看,辯才八十歲隱居龍井村壽聖院。

辯才主持法席的17年裡,也不是一帆風順,出過些意外,原因來自於朝廷的黨爭,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因為大文豪蘇東坡和辯才相交莫逆,在蘇東坡的政敵呂惠卿當政時,遭到杭州僧人文捷的排擠,一度被迫離開上天竺,回於潛老家西菩寺去暫住了一段時間。多行不義必自累,後因文捷和尚違規佛門戒律,替權貴預卜功名仕途斂財,與眾僧反目。討伐呼聲直達京廷。第二年呂惠卿又下了臺,文捷免職被逐,辯才又被詔回上天竺。

辯才回到天竺後,見已面目全非。一些佛門戒律已被文捷踐踏殆盡。他對僧徒說:“我筋力衰疲,勞於接應,不如找個僻靜庵地,以度餘年。”又說:“天竺之南山,山深而木茂,泉甘而石峻,我願去那邊終老。”僧徒們見無法挽留,就在龍井村覓得壽聖院敝屋數間,經眾人出資出力,很快就將破舊的壽聖院修繕一新,寺院得到振興,辯才退居於此後,信徒名士又接踵而至,這個原來盡是墳冢荒丘的蠻荒之地又熱鬧非凡,辯才在龍井壽聖院度過了他人生最後的十年。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辯才發現龍井之地泉若甘露,雲霧繚繞,土地肥綿,氣候溫潤,是植茶葉的好地方。於是他組織僧徒們在龍井壽聖院後面的山上廣墾荒地,開闢茶園。

講到這,估計大家都明白了。除了天竺佛教傳承之外,到底誰才是龍井茶真正的開山鼻祖?這個問題估計所有的習茶之人都苦苦思考過好久,要是我說,龍井茶的鼻祖,是佛教傳承,會不會有人罵我?前面文章中講過了,特別是唐之後,很多道門經典亦是靠佛門保存了下來...所以你罵我也沒用,因為就是個和尚隱居龍井村,恰巧種了茶,如此而已。

也許大家會發現,事情就是這麼簡單,只是後人複雜化了,再把各種傳說強拉著,就讓人思維進入了牛角尖,越想越雲裡霧裡。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再說個故事:

北宋元豐七年(1084) 六月初一,曾兩任杭州知州、晚年定居杭州的,到壽聖院拜訪辯才。辯才在龍泓亭烹小龍團茶款待趙抃,兩人品茶吟詩,相談甚歡。

那麼,龍泓亭上點的“龍茶”是哪種茶?

接下來會相對比較枯燥無味,而且有點長。

小龍團茶是怎麼來的?小龍團茶是“龍井茶”嗎?“龍泓亭上點龍茶”“幾度龍泓瀹貢茶”,你看的明白嗎?什麼是龍茶?什麼是貢茶?為什麼在龍井之地龍泓亭上,用龍井之水瀹點龍茶,而不是“龍井茶”?這一問,帶領大家一起,去追尋遠古的小龍團茶的起源。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說到小龍團茶的起源,目前流行的也是有幾個版本,第一個出自莊昭選注的《茶詩三百首》下,原文是這樣說的:

“點,即泡茶。龍茶,即龍井茶。”

第二種出自歐陽修《歸田錄》曰:

“茶之品,莫貴於龍鳳。慶曆中, 蔡君謨為福建路轉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每因南郊致齋,中書、樞密院各賜一餅,四人分之,宮人往往鏤金花於其上,蓋其貴重如此。”

另外還有,北宋學者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說:

“建茶盛於江南,近歲製作尤精,龍鳳團茶最為上品,一斤八餅。 慶曆中, 蔡君謨為福建轉運使,始造小團以充歲貢,一斤二十餅,所謂上品龍茶者也。”

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百度。而我,是相信第二種的。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那麼,小龍團會不會是寺院自制的貢茶?可稱為龍井茶的前身?其實不然

先列出來幾條:

第一、建茶以外未見其它茶區製造過小龍團茶

第二、皇家貢品不能隨意仿製

第三、辯才是能夠得到小龍團茶的

第四、當時杭州另有貢茶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接下來,分開來細說。

1、建茶以外未見其它茶區製造過小龍團茶

除蔡襄督造的福建貢茶小龍團茶外,我還沒看到其它地方也出小龍團茶。因此,趙抃詩中的小龍團、龍茶並非寺院所產,而是宋代享有盛譽的朝廷貢茶福建小龍團茶。辯才詩中的貢茶,則泛指多種貢茶。

小龍團茶是蔡襄任福建路轉運使時,為皇家督造的貢品,以後成了建茶的專利,未見其它茶區製造過。宋代有多種名人詩文寫到“小龍團茶”、“龍茶”或“小龍茶”,指的均為福建貢茶小龍團茶。

2、皇家貢品不能隨意仿製

古代由於嚴格的封建皇權等級制度,凡是與皇家沾邊的事物,不論朝廷命官,還是布衣百姓,都會肅然起敬,迴避還來不及,那裡敢隨便亂稱貢品。小龍團茶的專用圖案,宮人附上的裝飾金花等等,都是皇家的專利符號,沒有特許,是不能隨便亂用的,遠比今天的商標、專利管制嚴格。如果隨意“傍貢品”,小則對皇上不恭,大則是欺君之罪。絕不是像今天這樣,隨便什麼特產,都可隨意編造傳說故事。

當時辯才住持的上天竺寺未見貢茶記載,僅在趙抃詩中出現,就說由該寺出產,是沒有說服力的,更不要說製造過小龍團茶了。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3、然而,故事並未結束。按照這個邏輯推想,辯才招待趙抃的“龍茶”,亦應是龍團貢茶。那麼,應該有人會問,辯才何以能得到當時皇帝及其權臣和親貴才能享用到的龍團貢茶?

先寫專業的高大上的裝一裝。

首先,貢茶在宋代,經常用來作皇帝賞賜之用

比如:蘇軾被下放到杭州任知州時,有一天朝中一名使者突然來杭,悄悄對蘇軾說:“我離開京師前向官家辭行,官家帶我到一個櫃子旁,從櫃裡取出一包東西,悄悄對我說,把這個賜予蘇軾,不得讓任何人知道。” 蘇軾接過這包東西打開一看,原來是一斤貢茶,封口題字還是御筆呢。

這樣就確定了

說到這個還得再重複一下前文提到的:高僧是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尊重的特殊群體,上至帝皇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想聽他說法、超度、做佛事,辯才曾擔任上、下二天竺寺的住持,門徒逾萬人。因精通佛典經論,道行高潔,御賜紫袈裟及“辨才大師”稱號,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耀,也說明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皇親國戚請他說法、做佛事,賞賜小龍團茶等各種貢品是完全可能的。

然後再說,辯才與各大文豪關係不一般,交情深厚。尤其是與兩度出仕杭州的大學士蘇東坡交情深厚。關於這些也不講太多了,因為幾乎都能百度到的。然後就成了目前大家看到的:辯才作為一代高僧,朝廷或名臣鉅公將所得貢茶與人分享,也是情理之中,再用這一上好名茶招待神交之友趙抃,自不在話下。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4、最後,當時杭州另有貢茶

南宋《鹹淳臨安志》記載當時的貢茶有:

“歲貢,見舊志載,錢塘寶雲庵產者名“寶雲茶”,下天竺香林洞產者名“香林茶”,上天竺白雲峰產者名“白雲茶”。由此可見,西湖所產茶雖有入貢,如白雲茶、香林茶、寶雲茶等 ,但歷史文獻上那時並無出現“龍井茶”。

當然,“龍井茶”雖然未曾“出席”這場西湖茶話,但辯才以龍井之水點茶,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不容置疑。至今“龍井茶”的沖泡,若要盡顯其真,泡出至味,仍然離不開當地的山泉,如龍井水、虎跑泉等。所以,從這層意義上說,辯才趙抃之會,也給後來的“龍井茶”嶄露頭角來了一個極好的“前奏”。宋時龍井寺是否有茶,至今尚無定論。然而,我們把趙抃與辯才在“龍泓亭上點龍茶”這段佳話作為西湖龍井茶史的緣起,卻是那麼的自然!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這篇文章寫得又亂又雜,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得下去。哪怕有一人有所得,也不枉偶這麼懶的人寫這麼多了。這叫機緣吧?總結一下:

現在關於龍井茶的歷史發展的討論很多,很多人傾向用傳說故事給茶葉添加神秘色彩。我想說的是:

從歷史文獻記載看,“龍井”或“龍井茶”的出現,是相當晚的。當然,我們拎出來用時間說話,可能更好理解:

比如,唐宋時期的龍井茶,並非稱為龍井茶。稱為天竺茶、靈隱茶。

比如,宋朝稱為寶雲茶、白雲茶、香林茶。

比如,龍井和元朝基本上可以說沒有一毛錢關係。

比如,在明代中後期,以“龍井”指稱或代稱當地出產的茶,開始見之於杭州鄉邦文獻。

所以,大家應該都明白了,龍井茶是成名在先,得名在後。無論是龍井的傳說故事,還是,都有關於龍井發展歷程的記載,而這些內容網絡上很多了,就簡單提一下,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百度。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接著,細說。

第一、唐末到宋初這段時間,西湖群山、尤其是天竺、靈隱等寺院周邊,產茶歷史悠久,但是還沒有龍井茶之名。

拿出古書秘籍——《茶經》

翻開你就看到了,明明白白寫著:

“杭州臨安、於潛二縣生天目山,與舒州同;錢塘生天竺、靈隱二寺”

是的,這是對杭州西湖產茶的最早描述。杭州所屬的臨安、於潛二縣茶葉主要產於天目山,當然,認真再讀一遍,你就會發現,原來當時杭州與安徽舒城所產的茶葉在品質上居然相同,而在杭州錢塘只有天竺和靈隱二寺所產茶葉品質較好。

既然西湖茶在唐代已有文字記載,那同時也就告訴我們,西湖茶在唐代以前就已出現。但究竟出現在唐前的哪個朝代,陸羽也沒能告訴我們。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第二、直到宋代,西湖產茶比唐代已有諸多發展。

南宋《淳祜臨安志》寫著:

“上天竺山後,最高處謂之白雲峰,於是寺僧建堂其下,謂之‘白雲堂”山中出茶,因謂之‘白雲茶’。”

“下天竺巖下,石洞深窈,可通往來,名日‘香林洞’。

慈雲法師有詩‘天竺出草茶,因號香林茶”其洞與香桂林相近。”此外,西湖北山寶雲山也產茶,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說:“寶雲茶、香林茶、白雲茶,又寶嚴院垂雲亭亦產。”

由此可見,

1、茶區擴大了,從西湖之西山伸展到了北山。

2、所產之茶各有其名,或日“白雲”、“香林”,或稱“寶雲”、“垂雲”。

3、品質提高了。

宋《圖經》雲:“杭州之茶,唯此(指寶雲茶)與香林、白雲所產入貢,餘不與焉。”西湖之茶至宋代已成為朝廷貢品。

4、西湖茶以“草茶”蜚聲全國,在宋代上下崇尚經蒸碾緊壓而成的團餅之時,不入時尚潮流的西湖“草茶”竟然入貢,這是開風氣之先的。這也表明了龍井茶葉採、制方法的獨特,品質的優異。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第三、到了元代

“元四大家”之_的虞集與好友鄧文原等游龍井,品嚐了用龍井泉水烹煎的雨前龍井新茶,留下了《次鄧文原游龍井》詩:“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同來二三子,三口因不忍漱。”這是最早明確記述品飲龍井茶的文字。

第四、龍井茶的出名是在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罷造龍團”、“葉茶上供”這一茶葉採製變革的措施,一改宋元時上貢團餅茶的舊制和朝野飲茶的習慣,把“葉茶”(龍井“草茶”)作為唯一貢茶,催生西湖龍井茶在明時迅速崛起。明時原侷限於龍井一地,茶園不過十數畝,由於求索者眾,供不應求,龍井四周山民與寺僧都種起了茶樹,到明萬曆年問,“北山西溪,俱充龍井”(高濂,《遵八生箋•飲饌服食箋》“茶泉類”)。明萬曆年間(1573—1620)《錢江縣誌》載:“老龍井其地產茶為兩山絕品。”自此,龍井茶開始有了自己的美名,香林茶、寶雲茶也便銷聲匿跡了。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第五、清代是龍井茶的鼎盛時期。

由於清高宗乾隆的厚愛,龍井茶不僅入貢,還成為朝廷對大臣的恩賜品,“杭州龍井新茶,初以採自穀雨前後為貴,後則於清明節前採者入貢,為頭綱。頒賜時,人得少許,細僅如芒,瀹之,微有香,而未能辨其味也”(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巡遊,四次到西湖茶區觀茶、品茗、賦詩、作歌,更提升了龍井茶的聲譽。

第六、民國初期

據1932年《農聲》第160期刊載的一份調查資料介紹,當時龍井茶產區已形成南山、北山、中路三區。南山區包含龍井、滿覺隴、翁家山、虎跑、理安寺等二十二處,有茶園1100畝、茶戶一百三十戶;北山區包含銅佛寺、上寧橋、金祝牌樓三處,有茶園30畝、茶戶十五戶;中路包含獅子峰、雲棲、靈隱、天竺、桃源嶺等二十二處,有茶園1220畝、茶戶七十戶。三區合計有茶園2350畝、茶戶二百一十五戶。

1931年,龍井茶產量已達七百三十餘擔。產量高的年份在八九百擔之間。又因龍井茶各個產區的小氣候環境和炒制技藝的差異,茶葉品質各具特色,國民政府農商部應商家申請,准予龍井茶以“獅”、“龍”、“雲”、“虎”四個字號為商標註冊。當時這四個字號內的龍井茶都稱“本山茶”。相鄰地區採製的稱為“四鄉龍井”。

但由於國民政府腐敗,導致西湖茶區大批茶園荒蕪,茶農過著民不聊生的生活。當時流傳著“茶園荒荒產量低,重重剝削透不過氣,手採龍井肚中飢,一斤明茶一斤米,賣賣出眼淚”(流傳於西湖鄉)、“大清寶地在山灣,每天早上挑一擔,一隻窠(米)袋一隻籃,賣了回來趕中飯”(流傳於龍塢鄉)等俗語,生動地描述了當時茶農的生活情狀。

你所不知道的“龍井”——從前身、引種、龍團茶說起

最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茶農們都有了自己的土地,龍井茶迎來了春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