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文帝采用贾谊版推恩令,那么七国之乱就不会发生了

引子

时间追溯到汉景帝二年寒冬的某一天,当天气温很低,一辆马车急匆匆的向沛郡吴王府奔驰而去,街上的行人纷纷躲避,一些行动缓慢的老人差点被带倒,人们好奇的看着这辆马车,不一会儿,马车就到了吴王府,从里面出来一位身着朝廷大员官服的人,来到吴王府邸门口,口气颇为急切的对门童说,赶紧去见吴王,并对门童说朝廷有旨意给吴王,很快,门童就引见这位官员来到吴王面前,这位朝廷大员和吴王简单寒暄了几句,接着就把圣旨拿出来,并宣读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尔吴王刘濞,图谋不轨,阴谋联系其他诸王犯上作乱,着削夺豫章郡、会稽郡,以示惩戒,钦此”。此时的吴王刘濞早已有所准备,心里念叨,这一天终于来了,对于汉景帝的削藩,他早有耳闻,他也提前和其他不满朝廷的诸王已经联络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今天正好是个机会,造你刘启的反了,皇帝轮着做,吴王下令斩杀这位朝廷官员,并派出得力干将前去其他诸侯国商议举事事宜,准备一起起兵,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串通好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公开反叛,以 “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七国之乱”。

战争是残酷的,西汉初年好不容易得来的和平,短短几十年光阴又被打破了,老百姓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的汉景帝也许在想,如果早点采用贾谊的建议,也不至于刀光火起,生灵涂炭了。

如果汉文帝采用贾谊版推恩令,那么七国之乱就不会发生了

七国之乱缘起于刘邦的“郡国制”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何为郡国制,这种制度指的是在地方管理上承袭秦朝的郡县制,与此同时又分封一些诸侯和皇子到各个封国,郡国两制并行。

封国其实采用的就是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周武王伐纣,成功取代了殷商,夺得天下后,又开始论功行赏,为了巩固新生的奴隶制政权,周天子将有血统的王族后裔、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这种分封制在周王室威望鼎盛的时期,确实起到了拱卫王室,拓展疆域的作用,然而随着周王室的地位日益衰微,各诸侯国强盛的时候,这种分封制的弊端日益显现,诸侯国开始不服周天子的约束,周礼崩坏,社会开始分崩离析,各诸侯国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

如果汉文帝采用贾谊版推恩令,那么七国之乱就不会发生了

为了消除分封制的弊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地方管理上实行郡县制,将天下分成三十六郡,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朝廷任命,这就使得朝廷能够高效的直接管理地方,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然而这种郡县制也有弊端,那就是只重视地方的稳定,而忽视了地方的发展,尤其表现在军事防御方面,地方上的积贫积弱,任何外来力量的功击都可能造成军队一溃千里,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由于地方军事力量的薄弱,使得中央势单力薄,起义队伍一旦此起彼伏出现,就能够轻松攻城略池。

如果汉文帝采用贾谊版推恩令,那么七国之乱就不会发生了

刘邦剧照

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以后,鉴于秦朝孤立而二世灭亡,而西周分封制又造成地方强而中央弱,于是在地方政权方面采取了郡县与封国两制并存并行。 刘邦除在楚汉战争期间分封了异姓王之外,又大封他的子弟为王,这些诸侯王在封国内权力很大,可以任命御史大夫以下的官员,并在军权、财权方面也有自治权,中央不能随便过问,简直就是国中之国,这种郡国制在西汉初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王国在自己的地盘上能够因地制宜,制定适合自己王国的发展策略,这些举措在恢复发展本地经济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推动了整个西汉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这种郡国制的弊端也在凸显,刘邦在位期间,各地诸侯王年纪尚浅,羽翼未丰,不敢造次,随着年纪的增长,一些实力雄厚的诸侯王开始割据一方,不听中央的调令。

汉文帝时代郡国制弊端深化,贾谊提出削藩对策《治安策》

到了汉文帝时代,西汉国力尚属恢复期,汉文帝继续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这对于西汉经济是有促进作用的,然而客观上也做大了各封国的整体实力,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中央集权和地方各自为政的矛盾大有越演越烈之势。

如果汉文帝采用贾谊版推恩令,那么七国之乱就不会发生了

汉文帝剧照

此外汉文帝是以汉高祖庶子的身份继承皇位,这就在继位是否得正这个问题上与刘氏宗室内部产生了尖锐的矛盾,首先叛乱的就是济北王刘兴居,此人和他的哥哥刘章在清算吕家势力中立有大功,当时朝中重臣周勃曾许诺事成之后将赵、梁两个大国分封他们兄弟,然而汉文帝上台之后,改而将城阳、济北两个小郡分给他们,刘兴居兄弟俩对此长期愤愤不平,文帝三年起先反叛,开启同姓王国武装反抗汉廷的先例,汉文帝派军队镇压,叛军很快土崩瓦解。

文帝六年,汉文帝的亲弟弟淮南王刘长骄纵跋扈,不服中央法令,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但尚未成行,就被朝廷察觉,文帝罢去他的王位,将他发配蜀郡。

如果汉文帝采用贾谊版推恩令,那么七国之乱就不会发生了

汉文帝剧照

两次的叛乱虽未造成大的影响,然而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实行郡国制的后果越来越严峻了,如果不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中央和地方的分庭抗礼会越演越烈,远在梁国任太傅的贾谊上书《治安策》,针对诸王尾大不掉态势,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其具体办法就是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将土地分成若干份,诸侯王的子弟后代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此举重要点就在于可以把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封国拆分为几个小国,以此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达到“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的目的,也就是说诸侯的实力弱小了,便于皇帝使唤他们,诸侯国地盘变小了,就不敢产生非分之想。

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与后来的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如出一辙,“推恩令”的许多思想也源于贾谊的这条建议,只不过是在贾谊建议上进行了改进和加工。

如果汉文帝采用贾谊版推恩令,那么七国之乱就不会发生了

贾谊剧照

文帝十分欣赏贾谊的《治安策》,但是并没有具体实施,原因其一在于汉文帝自身的性格,他是一位宽容平和,仁厚低调的皇帝,他的一切措施都要求以稳定为前提,在刚刚平定两次诸侯王叛乱后,他不愿意过多的得罪更多的藩王们,造成再次内乱。其二当时的北匈奴频频进犯中原,掠夺汉民,威胁长安,当时的北方游牧民族始终是西汉的心腹之患。基于这两点原因,汉文帝在位时期对待诸王主要采取姑息纵容的政策,这一政策使得中央集权和地方政权矛盾没有得到缓和,各诸侯国继续做大,一些诸侯王在自己国内随意调拨军队,甚至私铸钱币,积聚财富。

如果汉文帝采用贾谊版推恩令,那么七国之乱就不会发生了

贾谊剧照

汉景帝采取晁错的削藩,激化了中央和王国的矛盾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已经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削藩势在必行,可是如何削藩呢?汉景帝上台不久,年轻气盛,想要急于解决这一问题,他没有采取贾谊缓进图之的削藩策略,而是采纳了晁错的建议,给削藩下了一剂猛药,以朝廷的名义强行进行削藩,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引起其他诸侯王的不满,人人自危,为求自保,由吴王刘濞牵头,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发动叛乱,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汉景帝获得了绝对胜利,事后,汉景帝对削藩进行了反思,终于采纳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计划,先后分封了诸皇子为诸侯王,并取消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至此,中央集权得到大大加强,诸侯王的力量大大削弱。

如果汉文帝采用贾谊版推恩令,那么七国之乱就不会发生了

汉景帝剧照

结尾

早在文帝时代,如果全盘采纳了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种渐进式削藩可以不动声色的把诸侯国的土地层层分封,削弱诸侯的实力,最大程度上避免流血发生。


参考文献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班固《汉书·文帝纪》

《汉书·卷四·文帝纪第四》

王新国《贾谊评传》

《汉书·贾谊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