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加快新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供應鏈復甦與智能創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王微)近期,中國出現了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的經濟增長和供應鏈運行產生了衝擊,但也倒逼生產、流通、消費等方面加快進行調整,促進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供應鏈加快創新,不僅為抗擊疫情提供了應急解決方案,而且為當前加快經濟恢復穩定提供了重要支撐,也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未來市場需求和創新的方向。這進一步凸顯了供應鏈促進各行業傳統運行模式和利益格局的調整,進而更大力度推動供應鏈加快創新,成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基礎和設施支撐。

  一、疫情倒逼供應鏈創新加快,凸顯供應鏈在經濟運行中的基礎性作用

  此次疫情的爆發和快速蔓延始於春節假期之前,對中國經濟增長和供應鏈的穩定運行帶來直接影響,出現了消費抑制、生產停擺、物流不暢、產品滯銷等一系列問題,也給上下游企業帶來了不小的經營困難,從生產到消費、從國內到國際,都出現了供應鏈斷鏈的巨大風險和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的衝擊及其帶來的風險挑戰,也激發了市場的創新熱情,湧現了一系列新需求、新業態、新模式,打破了傳統供應鏈的運行模式和上下游各環節的合作方式,快速整合並形成了新的供應鏈體系,給進一步驅動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供應鏈創新帶來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也帶來對互聯網、5G等新一代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大量需求。其主要表現:

  一是新型電商供應鏈支撐消費方式進一步線上化。在疫情初期,由於居家隔離等原因,廣大消費者謹慎選擇實體商業,將消費方式轉移到線上,而郵政、京東物流、順豐等供應鏈基礎較好的企業疫情期間一直保持正常運營,在特殊情況下實現了整體服務不斷網、時效有保證。據統計,1月20日至2月28日,僅京東就累計向全國消費者供應了2.2億件、超29萬噸的米麵糧油、肉蛋菜奶等生活用品,在保障疫情期間的民生供應的同時也減少了線下聚集購物的風險。同時,諸如京東到家、物美多點等企業打通平臺、商超與社區的“最後一公里”鏈路,不僅為“足不出戶”實現多樣化消費、實現網絡購物持續高速增長提供支持,而且進一步加快了線上、線下供應鏈的整合,為生鮮電商、社區電商等新型供應鏈的發展提供巨大空間。

  二是應用新技術的智能供應鏈快速湧現,為無接觸、智能化的供應鏈服務開闢了市場空間。特別是讓以5G、雲平臺為基礎的大量智能裝備如智能貨櫃、無人機送貨、無人車載人、智能醫護機器人(自動測溫、消毒、送藥看病)等,在物流和供應鏈服務中大顯身手。

  三是遠程辦公加速供應鏈恢復和整合。疫情期間及近期復產復工以來,很多企業紛紛轉向分散、靈活辦公,由此推動了依託互聯網、雲平臺的遠程辦公、視頻會議、在線交付等新工作方式大量應用,極大地加速了各類供應鏈企業在線恢復運行和加快資源整合,快速實現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與協調。例如有些物流企業,雖然目前公路運力和員工到崗率還不足50%,但通過對接供應鏈平臺,可以藉助遠程辦公、互聯網車貨匹配、對接智能倉等開展業務活動,實現了貨源、運力、倉儲、配送等系統整合和調度,總體業務量已回升超過70%。

  四是應急保供催生高時效、敏捷性供應鏈體系加快形成。疫情爆發和快速蔓延,形成了對防控物資、醫療物資及生活必需品等的大量應急和保供需求。京東等互聯網平臺企業,通過開放雲平臺和提供AI、大數據、雲計算、LoT等技術能力,搭建了疫情防控應急供應鏈服務平臺,促進了政府、生產、物流、醫院等多方的緊密合作與高效協調,形成了從疫情監測、生產、運輸到社區和醫院,全鏈條覆蓋的應急供應鏈體系。這不僅為戰勝疫情提供了極為有力的支撐保障,也為疫情後政府建設智慧型應急管理體系,為各類企業建設高時效、敏捷性的現代供應鏈體系,提供了新的標杆和解決方案。

  疫情是對中國經濟體系結構的一次大考。疫情期間出現供應鏈體系的調整、創新,特別是供應鏈體系加快上線、上雲,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未來市場需求和供應鏈創新的方向,進一步凸顯了供應鏈在滿足消費、保障市場供應、帶動生產、支撐創新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對各行業轉變傳統運行模式和加快利益格局調整的促進作用。可見,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供應鏈體系,正在成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基礎和運行保障。

  二、智能供應鏈體系建設是新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

  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數字化的大趨勢已經顯現,且不可逆轉。在此背景下,作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基礎的供應鏈體系,其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步伐也將不斷加快,不僅釋放出對新一代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大量需求,而且也將成為生產、消費、流通、服務等眾多市場主體健康運營的共性基礎設施,成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方面,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供應鏈創新發展,需要以寬帶、5G、服務器等底層支撐和大量5G、雲平臺、物聯網、服務器、移動終端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和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能力的支撐。例如疫情以來,大量企業對接京東雲等各大互聯網平臺,倒逼各大平臺企業紛紛擴容服務器,據估計,全國僅1、2月份的服務器訂單數量就超過60萬臺。

  另一方面,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供應鏈創新發展和高效運行,還需要大量新型應用工具、設施和裝備的支撐,包括各類供應鏈管理軟件、資源交易與匹配平臺、智能倉庫和貨櫃、自動化和網絡化的配送服務體系等,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上線上雲、便捷高效地開展業務和實現供應鏈分工合作,提供不可或缺的供應鏈生態和技術能力支撐。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供應鏈體系的建設,不僅帶動投資和一系列信息化技術基礎和設施的投資,加快構建供應鏈生態體系,帶動更多的企業,特別是大量中小企業上線上雲,有助於縮窄不同規模、不同行業企業之間數字鴻溝,進一步推動全社會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創新,繼而持續拉動更大範圍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形成國民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三、抓住機遇,進一步完善供應鏈創新的政策環境

  針對疫情的短期衝擊和倒逼創新發展的新趨勢,抓住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創新機遇,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在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著力促進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供應鏈整體體系建設和創新發展,為實現戰勝疫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提供新動能。

  一是注重預期引導和加強數字經濟解讀。要注意做好國內外信息公開和經濟數據解讀工作,組織媒體、國內外專家客觀、準確解讀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疫情期間各類創新的積極作用,以加快恢復全社會良好發展預期和更好引導全社會投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有效投資。以新一代新型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更多是由技術驅動和市場需求引導。因此,在發揮積極政府投入的引導作用的同時,要更好發揮各類企業、各類投資基金及投資者的作用,形成社會化、多元化的有效投資,投向5G、雲平臺、物聯網、服務器、超高清視頻終端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各類軟件等技術開發和應用能力建設。

  三是鼓勵供應鏈創新和支持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供應鏈整體體系建設。特別是基於互聯網的供應鏈新技術、新服務、新模式的發展,促進在線採購、車貨匹配、雲倉儲、供應鏈金融等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的普及應用,開展試點示範;加強供應鏈體系建設規劃,在全國規劃和佈局建設一批智慧物流園區、智能倉儲、智能貨櫃和供應鏈技術創新平臺,補齊供應鏈設施短板。對於投資供應鏈平臺建設和供應鏈企業增加的設備與技術投入給予專項補貼。鼓勵支持京東、順豐、騰訊、阿里等智能供應鏈及信息技術企業開放能力和資源,參與生態建設,加速生態融合。

  四是提升現代化監管能力,著力服務創新發展。加快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提高對遠程供應鏈組織方式、在線服務方式的政務服務能力和水平,縮短審批流程。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的“互聯網+監管”,推行以遠程監管、預警防控為特徵的非現場監管,探索多元化的社會共治模式,加強數據有序共享和信息安全保障,為供應鏈創新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