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別稱

我國古代稱謂上很講究,有尊稱、謙稱、還有其他的別稱,那麼尊稱都有哪些?謙稱又是什麼呢?

(1)尊稱

稱君、公、子、父、先生等。子、父是對男子的美稱。長輩、老師、有德者或有學問者稱為先生。

稱陛下、賢。稱別人的親屬時常加“令”,如令尊指對方的父親,令堂、令慈指對方的母親,令妻、令室、令閫指對方的妻子,令郞指對方的兒子,令愛、令媛指對方的女兒。平輩間常用“賢”,如賢兄等,也可用以稱呼晚輩,如賢婿、賢侄等。

稱官爵。如:三閭大夫(屈原),陳思王(曹植),李學士(李白),杜工部、杜拾遺(杜甫),王右丞(王維),白太傅(白居易)等。有些以做官地稱呼,如孔北海(孔融),王江寧(王昌齡),岑嘉州(岑參),柳柳州(柳宗元),韋蘇州(韋應物)等。

稱地望。魏晉至唐,某姓常以某地為最貴,成為地望或郡望,可用於尊稱,也可用於自稱。如:韓愈自稱韓昌黎。

(2)謙稱

君王自稱多用孤、寡、不穀、予一人。孀居太后可自稱哀家。

一般人自稱多用鄙人,類似的還有愚、蒙、某、小子、不才、小生、在下等。學生對老師自稱學生、門生、晚生。

對他人稱自己的親屬。稱妻子常加“拙”“賤”,如拙妻、拙荊、賤內等;稱兒子常用犬子、小犬;稱女兒常用小女;稱尊長家人多加“家”,如家父、家嚴、家母、家兄、家姊等;稱卑幼親屬可加“舍”,如舍弟、舍侄等。

(3)其他別稱

父母稱高堂、椿萱、雙親。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

兄弟稱昆仲、堂棣、手足。女婿稱東床、東坦、嬌客。

父母死後稱呼上加“先”字,父死後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後稱先母、先慈、先妣。同輩人死後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喪偶,夫死稱妻為寡、孀,妻死稱為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