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十三):壬申之亂-天武天皇登基,遷都回奈良

日本研究(十三):壬申之亂-天武天皇登基,遷都回奈良


公元668年,在大化改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中大兄皇子即位,成為日本第38代天皇天智天皇。天智天皇即位後,因為膝下兒子無一成器,所以就破格立曾大力幫助自己登基的胞弟大海人皇子為皇太子,並將四個女兒嫁給他,以示拉攏。但在一次宴會時,大海人皇子酒醉後用長矛刺穿地板,這引起了天智天皇的極度不滿,也讓兄弟二人從此產生嫌隙。

公元671年,天智天皇在沒有任何徵兆的前提下,突然宣佈任命自己的兒子大友皇子為太政大臣。太政大臣是除天皇之外的最高官職,助天皇總理朝政,地位相當於大化改新前的皇太子攝政。所以,這實際上是向全國人民昭示:大友皇子才是正統的皇儲,大海人皇子將不再繼承皇位。

天智天皇為保障自己兒子順利登基,甚至還吸收了一些對革新不滿的守舊勢力,這些人當政後,不斷唆使大友皇子打擊、孤立大海人皇子。而大海人皇子則因為大化改新的另一個重要人物——藤原鐮足的去世,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政治地位一落千丈。

同年10月,天智天皇病重,他派人招來大海人皇子,答應給其皇位。大海人皇子深知這不是長的本意,若自己答應,以自己目前的處境,只怕活不到即位那天,所以就謝絕,奏請皇后即位,大友皇子輔政,自己毅然引退,移居吉野,坐觀其變。

果然,大友皇子不甘心屈居輔政位置,與其屬進密謀篡權,他們趁天智天皇彌留之際,迫使其認定大友皇子為皇位合法繼承人。天智天皇剛一過世,尚在服喪期間的大友皇子就迫不及待地即位,即弘文天皇。弘文天皇一登基,就把矛頭指向了正在古野韜光養晦的大海人皇子,他以築山陵為名,在京畿招兵買馬,準備一舉拔掉這個眼中釘、肉中刺。

日本研究(十三):壬申之亂-天武天皇登基,遷都回奈良


公元672年6月,得知消息的大海人皇子決定先發制人,他先遣家臣村國男依、和珥部君乎、身毛廣等急赴美濃,聯繫各地郡司,要他們發兵,佔據軍事要塞。然後他本人親率部眾二十餘人,經伊賀、伊勢前往美濃、尾張。

大海人皇子學識淵博、才能出眾,早年輔助天智天皇平息內亂,推行政治改革,在國內很有威信。而弘文天皇任用守舊派為執政大臣,倒行逆施,引起很多人的不滿。所以大海人皇子一路走來,不斷有人投靠,隊伍迅速擴充至數萬人。朝中大臣聽說後十分害怕,有的收拾包袱準備逃往中國,有的則打算藏到深林中。

大敵當前,群臣各作鳥獸散,讓弘文天皇氣憤不已,也失去了迎戰的先機。而大海人皇子則兵分兩路,分別由紀臣阿閉麻呂與村國男依統領,直逼首都近江國和大和國。弘文天皇向東國和吉備(當時的日本國名,後來被分為備前、備中、備後、美作四國)、筑紫(九州)派出使者,要求支援,但派往東國的使者被大海人皇子一方的部隊截住,而古備和筑紫則選擇了觀戰。弘文天皇只集中了附近幾國的兵力。

戰爭初期,弘文天皇在近江戰場一度佔據上風,響應大海人皇子起兵的大伴吹負因為孤軍作戰,幾度出兵都不敵敗走,但隨著戰爭全面爆發,由紀臣阿閉麻呂指揮的來自美濃的援軍到達,近江戰場的形勢就此逆轉。

弘文天皇想襲擊美濃,迫使大海人皇子回救,但由於指揮混亂,部隊停滯不前,延誤戰機。雙方於橫河一帶交火,大海人皇子一方連戰連勝,最後雙方都各自集結兵力在瀨田橋展開決戰。戰爭十分慘烈,史書記載:“旗幟蔽野,埃塵連天,鉦鼓之聲聞數十里,列弩亂髮,矢下如雨。”


日本研究(十三):壬申之亂-天武天皇登基,遷都回奈良


這場大戰以大海人皇子的勝利而告終,弘文天皇見大勢已去,於第二天自殺。至此,為時兩個月的內亂結束。因為事情發生在壬申年,故史稱“壬申之亂”。“壬申之亂”後的第二年,大海人皇子登基,即天武天皇。天武天皇把都城遷回奈良,繼續推進革新的事業。


日本研究(十三):壬申之亂-天武天皇登基,遷都回奈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