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同样在各路诸侯还没有被灭的情况下项羽不能称帝,刘邦却可以?

永远爱你亲爱的灿灿


秦朝末年,人民无法忍受暴秦苛政,陈胜吴广率先起义,导致天下大乱,六国贵族纷纷起兵称王。

如果以鸿门宴为第一个时间节点,项羽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他之所以失败是有如下几个主要原因。

  1. 妇人之仁,不辨真伪。项羽在鸿门宴上,上天赐给他称帝的机会他却放走了刘邦,听不进谋士的一再劝告,却能听进去刘邦等人的阿谀奉承,如果就地杀了刘邦,收编了他的兵马,再去收拾其他诸侯王就非常容易了,连四年楚汉相争都免去了。
  2. 匹夫之勇,刚愎自用。项羽两阵交战百战百胜,攻城略地的本事天下无敌,但是所攻取的城池总是安排不好防守,他不按军功封赏分配,只按自己喜好安排职务。导致城池反复丢失,害得他亲自带兵来回奔波,四处救火。一开战就会有兵损,铁人也经不起这么折腾。况且,他一次只能救一个地方。
  3. 沉湎酒色,宠爱虞姬。年少得志的项羽没有忧患意识,不思进取,行军打仗还带着虞姬。天下还没有平定的时候,将军处境是危机四伏的,过早地迷恋温柔乡,是注定要失败的,刘邦入咸阳开始也被皇宫的美女迷恋住了,后来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清醒地从女人堆里拔出脚来,从而避免了失败。
  4. 不会弯腰,不得人心。项羽不懂得去四处搜罗人才来助他成就大业的基本道理,也不肯虚心请教别人,连身边仅有的几个人才也都离他而去,任用一些无能的亲信来和刘邦的智囊团争天下,毫无胜算。

再来说刘邦的取胜之道。

  1. 长期计划,逐个消灭。刘邦老奸巨猾,从一开始就听取谋士意见,采用了先联合所有人消灭最大的对手项羽,然后再逐个清除其他诸侯的长期策略,稳步的向前推进,最终建立汉朝称帝,称帝之后再拔掉身边势力大的手下。
  2. 用人不疑,推心置腹。对谋士的意见能言听计从,拜韩信为大将军之后,把兵权交给他让他自由发挥,大后方的军需筹备让萧何全权代理,准确用人的措施使他的内部管理井井有条,外部扩张也能顺利发展。
  3. 约法三章,收买民心。老百姓长期遭受暴秦的剥削,心里期望的是太平安乐,刘邦每到一个地方都知道约束兵士,抚慰人民,所以他得到了百姓的拥护认同,能够长期稳定占据城池。
  4. 内政外交,人才济济。外交策略有陈平、张良,内部管理有萧何、吕雉,攻城略地有韩信,对待其他割据一方的诸侯也极力拉拢,联合了所有人的力量一起对付项羽,所以仅用了四年就平定了楚军。

非想


秦朝末年,诸侯并起,推翻暴秦的统治。在这其中,刘邦在巨鹿之战中消灭秦国主力,功劳最大,为诸侯之首。因此,在秦朝灭亡以后,分封各路诸侯的任务就就交到了项羽的身上。

然而,项羽在分封完诸侯以后,并没有选择称帝,而是采取了分封制。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项羽已经分封完诸侯了,那还怎么称帝呢?然而这两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在刘邦取得胜利以后,也是有许多诸侯存在的,比如燕王臧荼、赵王张敖以及长沙王吴芮等。可是刘邦照样称帝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刘邦和项羽做出了如此不同的选择呢?

项羽分封诸侯时的情况,不容许他称帝

秦始皇灭六国以后,大部分六国贵族后裔都流落成了平民。然而这些人虽然是平民,但是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当秦朝末年群雄起义的时候,这群人也是抗秦的主力。

但是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六国后裔,就是因为他们有六个国家。他们各自代表了自己国家的立场,并不是谁的下属,也不会甘于屈居人下。正如战国时期的格局一样,哪怕当时秦国最强大,但是秦国也不敢公然对抗山东六国。

这里也是一样的道理。项羽确实是这些诸侯之中最强大的,但是其他诸侯们合在一起的力量并不见得比项羽少。因此,项羽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称帝的。而其余诸侯也不会尊项羽为皇帝。

另一方面,项羽此人性格上有着缺陷。项羽分封之时,并不是根据功劳来分封诸侯的,而是根据自己的喜恶来分封诸侯的。这就导致很对人都对项羽十分不满。这也是为什么项羽分封完诸侯以后,各地就接二连三的爆发叛乱。

总而言之一句话,项羽只是用拳头打服众人的,而不是以德服人的。因此,此时的项羽还没有称帝的资格。

刘邦分封诸侯时的情况,容许他称帝

刘邦分封诸侯时的情况就不同了。

首先,项羽分封诸侯以后,爆发了数次的叛乱。而在这些叛乱之中,整个天下的格局渐渐明朗,不再像之前那么浑浊,并逐渐形成了以刘邦为核心的汉军集团和以项羽为核心的楚军集团。

也就是说,随着战争的进行,那些原来不甘心屈居人下的诸侯纷纷开始站队,开始以下属自居了。这是一种趋势,一种有人可以称帝了的趋势。

其次,刘邦的品行比项羽好多了。刘邦入主关中以后,约法三章,深得民心。反观项羽,火烧咸阳,大火三月不灭。且他坑杀了数十万秦军,早已遭到天下人的唾弃。

因此,与项羽相比,刘邦明显更适合做皇帝。

最后,刘邦十分大方。这种大方体现在韩信和彭越上面。垓下之战,虽说刘邦有一点受到胁迫的意味在里面,但是刘邦这种挥手就封王的举动依旧是十分打动人心的。至于项羽,韩信对其的评价是妇人之仁,也就是说项羽宁愿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

同样是做下属,你是愿意跟随一个大方的老板呢,还是跟随一个小气的老板呢?

结束语

同样是诸侯尚存,为什么刘邦可以称帝,项羽却不可以?

项羽的性格注定了他只能做一个英雄,而不是一个皇帝。哪怕他当时真的称帝了,我想他也无法管理好诺大的一个国家。


品茗论史


刘邦可以称帝,而项羽不能是因为当时的天下形势不同导致的。

刘邦称帝在消灭了项羽之后,对于当时的地方诸侯势力有绝对优势,凭借压倒性的实力称帝。楚王韩信、梁王彭越过去都是刘邦的小弟,凭借着战功而被封为诸侯王;淮南王英布、韩王信和赵王张耳都依靠刘邦的势力才得成为一方诸侯;其他的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本来实力就不强,只能选择臣服于刘邦。

在刘邦称帝后,先是兵不血刃的剪除了彭越和韩信两人,武力消灭了英布和臧荼的势力,都是刘邦能够称帝的实力体现。

而项羽灭亡秦王朝之后,虽然项羽也是实力雄厚,当时天下有一定实力的诸侯王们都不服项羽,项羽没有刘邦那样的实力去完全消灭这些诸侯势力。项羽主要有三个主要对手:日后项羽的老对手刘邦是一个,齐地的田荣也是一个,赵国的陈余也是一个。

这三个对手项羽一个都消灭不了,田荣虽然被项羽杀死、齐国也被打爆,但是田荣的兄弟田横集结力量继续和项羽对着干,项羽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在打田荣的时候,刘邦和陈余迅速的发展壮大,这葫芦还没摁下又立马起了瓢刘邦,在拿下来关中之后更是直接偷了项羽的老家——彭城。就这条件,项羽最多也就只能做个西楚霸王,要是选择称帝的话天下会有更多的诸侯不服气。

除了刘邦和项羽实力有巨大的不同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义帝楚怀王熊心的问题,项羽毕竟名义上还算是义帝的臣子。而刘邦的称帝的时候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当时义帝已经死了,刘邦可以名正言顺的当皇帝。

项羽不能称帝的原因还有两条:

其一:

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群雄并起,项梁为首的起义军是其中势力最为雄厚的一支。公元前208年,陈胜被杀。6月,项梁召集众将领商议,听从了范增的建议,拥立楚王的后代熊心为楚怀王。

才过了3个月,项梁战死,众将群龙无首,熊心开始亲政。

公元206年10月,秦朝亡国,楚怀王自然是名副其实的皇帝。正因为如此,项羽尊怀王为“义帝”,分封天下诸侯,自号“西楚霸王”。

其二:

楚怀王手下的义军首领的位置,毫无争议的属于项梁。项羽、刘邦等人都只是项梁旗下的将领而已。

项梁死时,项羽的勇武尚未表现出来,所以项羽在起义军中并非一言九鼎。

公元前207年,楚怀王安排刘邦带领一路大军讨伐秦国,宋玉带领另一路大军北上援助齐国,项羽甚至连一路统帅都没有捞到。

金子始终都会发光,项羽正是在这场战役中,诛杀宋玉,击破秦军,展现出霸王之资。

可惜的是,刘邦已经在此前一个月攻破了咸阳,此时的秦朝已经灭亡。

项羽确实名动诸侯,但他才建立起来的威势更多个人的勇武。如果强行废除楚怀王,自立为帝,相信没有人会心服口服。

项羽并非不想称帝。

公元前206年,项羽迫使义帝迁都,还暗地里命令英布暗杀了义帝。所以,项羽不称帝并非鼠目寸光,而是天意如此。

刘邦之所以建立霸业,是因为目光长远吗?答案同样也是否定的。

很多人赞美刘邦,认为刘邦懂得隐忍之道:"烧毁栈道",在关中默默的积攒力量,最终反扑成功建功立业。

但翻看史书,公元前206年4月,刘邦"烧毁栈道"。11月,刘邦出兵攻打三秦。短短半年时间,积攒的哪门子力量嘛!

楚汉争霸,为什么刘邦能反败为胜呢?同样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刘邦占据了一个理字

项羽安排人杀害义帝,天下皆知。刘邦正好以此为借口,召集诸侯征讨项羽。

其二:项羽引起了公愤

项羽虽然勇武无双,但成名太快。他虽然分封天下,但考虑并不完善,没过多久,各诸侯国就战火四起。项羽左攻右伐,早已引发各种不满。

楚汉争霸,刘邦获胜,这种说法并不恰当,正确的说法是:项羽被刘邦带领的诸侯们穷殴致死。



当代曹植


刘邦已得民心与天下,故可称帝。项羽未得民心与天下,故不可称帝。

▲汉高祖刘邦(影视作品)


先说项羽为何不称帝

一、伦理上不能称帝

项羽最初是跟随项梁在会稽郡起事反秦的。在项梁起事时,陈胜建立了楚政权,武臣建立了赵政权,周文拥护的魏政权,田儋建立了齐政权,韩广建立的燕政权。各反王各自为战,互不相属。

后来,项梁又吸收了前来投靠的刘邦、陈婴、英布等兵马,势力得到壮大。在范增的建议下,项梁拥立楚国后裔芈心为楚怀王,以便得到更广泛的支持。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项羽是楚怀王臣子,称帝也得是楚怀王而不是项羽。

项羽(影视作品)

二、实力不允许

秦国大将章邯连败陈胜、周文等部,又打败项梁部,项梁战死。章邯携胜进军赵国,并拿下邯郸。赵王与张耳逃往巨鹿,并向天下诸侯发出求援。

当时,楚怀王派遣宋义带领大军救援赵国,项羽做为宋义副将。但宋义隔岸观火,拒绝救援赵国。同时其他几路诸侯军也因秦军勇猛,不敢靠前。项羽斩杀宋义,带领楚军背水一战,打败章邯。各诸侯军见项羽勇猛过人,都以项羽为首领,组成讨秦联盟,听从项羽调派。

但这只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军队联盟,各诸侯王还是对自己军队拥有绝对领导权。在打败秦国后,各诸侯王基本都是回到自己的地盘,各自为政。从隶属上看,各诸侯王都是独立的,项羽没有绝对领导的权力。项羽自己也和他们一样,只能是个楚霸王,不可能称帝。

各诸侯国

三、民心不支持

项羽分封天下时,将好的土地分给自己部下,贫瘠之地分给讨厌防备之人,使一部分诸侯王怀恨在心。

同时,项羽竟杀死了楚怀王,落下一个不忠不义之名,天下欲除项羽而替代者大有人在。

再说刘邦称帝

公元前202年,各诸侯王上书刘邦,请求把汉王刘邦尊称为皇帝。二月,汉王刘邦就在汜水北边宣布称帝,并把王后吕氏改称为皇后。

诸侯王皆上疏请尊汉王为皇帝。二月甲午,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更王后曰皇后。——《资治通鉴》

刘邦称帝时与项羽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刘邦称帝时,已经打败了关中三国,又派韩信灭了赵、魏、燕、齐等诸侯国,最后又完败项羽的楚国。可以说,此时的刘邦已经是天下绝对的霸主,拥有强大的势力,此时不称帝,更待何时。

同时,刘邦在当初攻入关中时,与民约法三章,秋毫不犯,深得人心。对待下属又能任任人唯贤,听之任之。反观项羽,残暴无情,疑心下属,必然众叛亲离。

所以,刘邦具备了称帝的条件,做皇上水到渠成。


史无眠


首先你要清楚,他不是不能,而是没有选择成就帝业,他成就的是霸业,他想做西楚霸王。作为六国中楚国的后裔,他对于分封制有着良好的感觉,一声令下,诸侯拜服,单说这点,他已经做到了,西楚霸王,分封各路诸侯王,按照他的预想那些诸侯王都按照他分的地盘去到每一个地方天下也进入了短暂的和平,而他也可以回到原本他楚国的地方,修养生息。之后之所以再打起来,还是因为分封不当,有些人跟着打秦国却分不到地盘分不到地盘,或者觉得太小了,因此心生不满,天下又陷入了混战。从刘邦称帝后的举措可以看出,刘邦老奸巨猾,刚开始跟项羽成就霸业没啥两样只是有个皇帝的名头,跟项羽不一样的是,他采用分封制与郡县制共存,中央掌握十五个郡,其他土地分封个诸侯王的方法,这是帮他打败项羽的奖励。之后逐个击败异性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王,这样天下的土地都是他姓刘的。


有鹿从渠求鹿梦


首先刘邦会拉拢人才话说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登基后,天下初定,刘邦于洛阳南宫大宴群臣,饮酒正酣时,刘邦便捋须令所有诸侯、臣子直言不讳地说出汉何以得天下,楚何以失天下的原因。当时高起、王陵二人曾言,高祖刘邦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他肯用功名利禄等物质刺激臣子替他卖命,最终人心合一,无往而不胜!比方大将黔布由楚降汉时,刘邦见到他很不客气,甚至毫不礼遇。这令黔布悔恨交加,以为自己选择错误,可是等回家一看,惊讶的发现自己的府邸和饮食几乎与刘邦同等,因此大喜过望,从此甘心为刘邦卖命。诸如此例还有很多,这是拉拢贪图物欲享受等人的待遇。



历史烂番茄


因为项羽与刘邦虽然同样面对一堆诸侯,但由于各自面对形势的不同和采用分封手段不同,加上两位人物性格的不同造成项羽当时不能称帝,而后来刘邦却成功称帝。

秦末天下局势

自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有识之士纷纷举起反秦义旗,经过一番大浪淘沙,形成了以项羽,刘邦等人为代表的义军势力,而项羽凭借破釜沉舟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迫降秦名将章邯,奠定了反秦义军领袖的地位。后来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成为西楚霸王,但最后却被刘邦逆袭称帝。

那么先来说说项羽为什么不能称帝。

项羽不能称帝是为局势所限,分封诸侯王是其缓兵之计

首先项羽是有称帝的雄心的,但迫于当时的形式,只能先实行分封,而项羽在分封中有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但他还是低估了刘邦等诸侯王的能量,致使功亏一篑。那么为什么说项羽有称帝雄心呢,我们可以从史料的记载中寻找证据。

,早年项羽在望见秦始皇座驾时,曾说到“彼可取而代也”,可见年轻时的项羽就胸怀大志,其志可不单单在于推翻秦朝,取而代之才是他的终极目标。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史记》

,在鸿门宴之后,范增曾叹道“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可以从亚父口中管窥到当时的项羽集团志在天下。

,项羽在分封诸侯不久后,开始着手处理绊脚石,杀掉了义帝楚怀王,野心开始显现。

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史记》

那么项羽为什么要采用分封这种迂回的战术呢,而不是直接称帝呢。

分封是当时形势下的无奈之举,逐个击破才是后手,未称帝只是时机未到,然而由于项羽大失人心,计划破灭

我们都知道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但由于各种原因,大失人心,一句“天下苦秦久矣”是当时起义诸侯的口头禅,虽然说是久矣其实也没太久,而正因为秦朝短命,六国痕迹深刻,而起义主力大多正是六国后人,而他们也是凭借此身份招兵买马,扩张实力,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形势。因此他们反秦只是前提,割据才是他们的目的。

而当时的项羽当然清楚这一局面,如果贸然称帝,必然会成为天下公敌,因此他采用了逐步瓦解的分封策略,其分封的中心思想就在于“尽王诸将善地,徙故王王恶地”。但也正是因为这一做法还是太过明显,还是引起了诸侯王的强烈不满。

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史记》

而最后的胜利者刘邦同样也采用了分封,可见分封是当时局势下的不二选择,那么为何刘邦能称帝。其原因在于刘邦比之项羽有几大优势。

刘邦能成功称帝在于其分封到位,深得人心

刘邦分封到位

虽然同样是分封,但刘邦与项羽的手法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项羽分封偏向性明显,而刘邦则不然,虽然有时也是出于无奈,但却是实打实的分封。而在满足了诸侯王的需求后,刘邦称帝的阻碍显然就小的多。

刘邦深得人心

刘邦比之项羽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刘邦人缘好,不管是天下百姓还是各路诸侯,刘邦的风评一直不错,“有长者之风”是他的标签,而这也是为何楚怀王让刘邦去关中的原因,而这可能与刘邦出身不高,接地气有关。

而反观项羽,出身高贵,虽然英雄盖世,但同时也就傲慢残忍,而项羽关中之行的所作所为更是冷了天下人的心。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

项羽成就刘邦

项羽虽然是楚汉争霸中的失败者,但平心而论,其武勇千古无二,各路诸侯当然也领略过他的风采,巨鹿之战,彭城之战是多么的震撼人心,而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敌手,却被刘邦打败了,这也极大的提高了刘邦的影响力,加之刘邦善于用人,手下能人辈出,那么这样的人称帝自然是能被接受的。

总结:综上所述,虽然项羽与刘邦对诸侯都采取了分封的手段,但由于项羽分封太过不均,在逐个击破之前引发诸侯王反叛,未能称帝,而刘邦因为分封到位,加之人缘极佳,深得人心,所以最后能成功登顶。


临石观海


在秦朝末年的时候,由于秦二世的倒行逆施,很多人们想要起来反抗。陈胜吴广第一个打起了义旗,随后各地豪杰都开始相应,反秦势力揭竿而起。到了起义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实力最强的起义势力就是刘邦和项羽,其中项羽在军队数量上,诸侯威望上都要超过刘邦。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出身贵族世家,在巨鹿之战的时候,项羽力挽狂澜,击败了秦国的主力部队,在诸侯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

在项羽击败秦军主力的同时,刘邦也开始了对秦国本土的进攻。因为秦国的主力已经被项羽消灭,刘邦轻易就击败了秦国,占领了秦国的地盘。在这期间,刘邦想要在秦国自立为王,结果被项羽的军队击败,随后就爆发了鸿门宴的故事。鸿门宴之后,项羽已经掌握了天下的控制权,却没有选择称帝,反而是重新分封诸侯,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项羽的这个选择呢?

项羽的这个选择和当时的天下局势有很大的关系,考虑到多方因素,项羽不称帝是最正确的选择。当时项羽的军队虽然有四十万人,可是这些人都是属于不同的势力,在反抗秦国的时候,这些人才临时拼凑到一起的,假如项羽称帝,就等于大家一起种菜,你自己收菜,其他人肯定会不满意。一旦引起这些人的不满意,大家都会联合起来打项羽。不仅项羽是这样,刘邦也是一样,刘邦最初称帝的时候也把大量的土地给了诸侯们,最后才让诸侯们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后来刘邦通过逐步的各个击破,才真正的实现了统一。

项羽实行分封制的时候,一些人已经实际上称王了,这些地方项羽不可能一句话就能收回来。项羽真正掌握的地方只有秦国的地盘和楚国的地盘,其中楚国还分为了多股势力,项羽哪一方都不能得罪,只能划分出来土地给他们。在巨鹿之战项羽杀死了几十万秦国的士兵,秦国人恨透了项羽,项羽不能在秦国自己称王,只能把秦国给了三个秦国将领。

对于刘邦的处理上,项羽把这个刺头放到了西南边远地区,然后有让三个秦王防御着刘邦,形成了对刘邦的防御网络。这样项羽形成了自己占据中部地区和南部地区,附庸占据了关中地区,并且依靠着附庸压制刘邦的优势战略格局。这种格局中,很多诸侯都获得了独立权利,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哪怕是这样费尽心机,项羽分封尚且不能协调好各方的矛盾,最后还是出现了大问题。在项羽分封结束后,各种不满意的声音就发出来了,魏国和赵国方面,张耳和陈余相互攻击,齐国各地打成一片,彭越因为没有被分封心存不满,随时想要给项羽拼个你死我活。秦国的老百姓不满意三秦王的统治,刘邦准备出兵进攻项羽,各种矛盾都凸现出来。

在刘邦出兵平定三秦,带领军队进攻项羽的时候,其他的诸侯竟然都不出来帮助项羽,反而和刘邦一起偷袭项羽。就连项羽刚刚封的英布,这种受尽了项羽恩惠的人,也推脱自己身体不好,拒绝了项羽的邀请。这些诸侯还都是受了项羽恩惠的人,刚刚得了好处,翻脸就不认人,假如项羽真的把他们的地盘收回来,愤怒的诸侯们肯定联合一起攻击项羽。项羽实行分封制度确实没有错,在处理刘邦的问题上也比较正确,项羽真正错误的是没有处理好诸侯们之间的关系。



唯一的知新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

项羽不能称帝的原因

项梁起兵反秦,利用谶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而得天下响应,不得不立楚国皇室后裔为主,随立楚怀王孙熊心为义帝,并成为天下共主,项羽承继项梁的余威而立,挟义帝之名而封反秦义军“诸侯”——为将,为王,并封自己为霸王。

帝为天下共主,霸王虽挟义帝之名封王天下,并阴诛义帝。霸王分封不公进而造成汉王出汉入关中,齐赵反霸王的混乱局面,没有形成共主,因此霸王无法称帝。

刘邦以拥立义帝为共主,以义帝之决“先入关中为王”获得民望和诸侯认可。霸王意欲为王而迫义帝,义帝坚持前决惹翻霸王,霸王强封天下汉王。齐赵反霸王,汉王顺势重新入住关中评定诸王而王天下——终成天下共主,称帝。


识柔


刘邦称帝在消灭了项羽之后,对于当时的地方诸侯势力有绝对优势,凭借压倒性的实力称帝。楚王韩信、梁王彭越过去都是刘邦的小弟,凭借着战功而被封为诸侯王;淮南王英布、韩王信和赵王张耳都依靠刘邦的势力才得成为一方诸侯;其他的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本来实力就不强,只能选择臣服于刘邦。

在刘邦称帝后,先是兵不血刃的剪除了彭越和韩信两人,武力消灭了英布和臧荼的势力,都是刘邦能够称帝的实力体现。

而项羽灭亡秦王朝之后,虽然项羽也是实力雄厚,当时天下有一定实力的诸侯王们都不服项羽,项羽没有刘邦那样的实力去完全消灭这些诸侯势力。项羽主要有三个主要对手:日后项羽的老对手刘邦是一个,齐地的田荣也是一个,赵国的陈余也是一个。

这三个对手项羽一个都消灭不了,田荣虽然被项羽杀死、齐国也被打爆,但是田荣的兄弟田横集结力量继续和项羽对着干,项羽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在打田荣的时候,刘邦和陈余迅速的发展壮大,这葫芦还没摁下又立马起了瓢刘邦,在拿下来关中之后更是直接偷了项羽的老家——彭城。就这条件,项羽最多也就只能做个西楚霸王,要是选择称帝的话天下会有更多的诸侯不服气。

除了刘邦和项羽实力有巨大的不同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义帝楚怀王熊心的问题,项羽毕竟名义上还算是义帝的臣子。而刘邦的称帝的时候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当时义帝已经死了,刘邦可以名正言顺的当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