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刺“6億人都在用的拼多多”,究竟交出了一份怎樣的年終答卷?

就在拼多多公佈財報前兩天,聚划算亮出了“百億補貼”成績單:


“一百天來,聚划算‘百億補貼’累計訪問量已超過了20億次。截至3月底,累計上線了超過5000個品牌和30000種商家,涵蓋數碼3C、食品生鮮、服飾美妝、母嬰保健等品類。”

成績可以說非常出色!

3月11日,拼多多發佈了201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

根據財報顯示,拼多多實現營收301.42億元,同比增長129.74%;歸屬母公司的淨虧損為69.68億元,同比增長32.343%。不過,如果按照非公認會計准則計算的話,那麼拼多多全年的虧損額為42.66億元,同比增長僅23.43%。

也就是說,高舉著“百億補貼”大旗的拼多多,並沒有向外界預期的那樣,發生鉅額的虧損!

那麼,拼多多交出的這份答卷,究竟怎麼樣呢?


1

距離“6億人都在用的拼多多”

僅一步之遙


事實上,除了營收之外,拼多多的財報還有諸多的看點。


衝刺“6億人都在用的拼多多”,究竟交出了一份怎樣的年終答卷?


先說用戶數規模。

根據財報顯示,拼多多的平均月活用戶數為4.815億,較上一年同期淨增2.09億,增幅為130.38%。其中,單季度新增用戶數分別為1760萬、7630萬、6360萬和5190萬。

也就是說,極有可能從下一個季度開始,拼多多的廣告語就需要改成“6億元人都在用的拼多多”!

那麼,拼多多的新增用戶數相對於競爭對手來說,處在怎樣的位置呢?

截至2019年12月,淘寶的平均月活用戶數為8.24億,同比新增1.25億;京東的平均月活數為3.62億,同比新增6000萬。

換言之,拼多多的新增用戶為淘寶的1.7倍、京東的3.5倍!


再說GMV。

根據財報顯示,拼多多過去12個月的GMV為1006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113%。

儘管與阿里巴巴和京東的5.727萬億和2萬億相比,仍差距甚遠。但如果僅就增速來說,拼多多還是稍遜一籌。

因為,同樣是萬億交易額的門檻,阿里巴巴用了14年而京東足足用了20年!


接著說研發支出和補貼。

根據財報顯示,拼多多的研發費用為38.7億元,同比增長為247%,研發費用與營收的佔比高達12.8%。

無論是研發投入增速還是與營收的佔比,拼多多都遙遙領先於競爭對手!

2019年中,拼多多祭出了“百億補貼”的營銷玩法。2019年第四季度拼多多的補貼額超過了50億元,全年實際的補貼金額超過了100億元。

不過,儘管投入的營銷費用大幅增長,但公司的淨虧損增幅卻僅有32.343%。而且,這還是建立在研發費用大幅增長的背景下。


最後說賬上資金。

截止2019年底,拼多多的現金、現金等價物以及限制性現金為333億元,比上一年增加了約30億元。

儘管拼多多通過發債補充了流動資金,但其資金負債率也只有67.59%。而且,具備短期債務的償還能力。


2

拼多多增長背後的動力源泉

究竟是什麼?

一直以來,我們都對拼多多充斥著各種偏見,認為其是“假冒偽劣”的代名詞。即便說的客氣一點,也認為其是低端產品的聚集地。


衝刺“6億人都在用的拼多多”,究竟交出了一份怎樣的年終答卷?

但事實是,果真如此嗎?

誠然,在拼多多發展的初期,靠著大量“9.9包郵”甚至是“免費贈送”的方式,吸引了非常多的消費者參與。但是,拼多多從1億用戶增長到2億用戶,如今用戶數突破5億直奔6億,再用傳統的眼光看待拼多多顯然不合適宜。

難道,將近佔全國總人口一半的消費者都是傻子?

當然不是!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擯棄偏見,重新審視那個極有可能被低估的拼多多。

那麼,拼多多強勁增長的背後,動力源泉究竟是什麼?

在我看來,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實現低端消費人群的佔有。隨後,向城市低端消費者的滲透。

就像拼多多創始人黃崢說的那樣,“你永遠不懂五環外消費人群的特徵”。正是靠著這種戰略判斷,拼多多在京東和天貓“不屑”的眼光下,成功的搶佔了下沉市場。

再後來,當天貓和京東意識到下沉市場的重要性時,分別推出“聚划算”和“京喜”予以反擊,而且還同樣打出“百億補貼”的旗號。拼多多的應對方式是,一邊鞏固在下沉市場的優勢,另一邊則把目光瞄準城市的低端消費人群。

結果證明,拼多多成功的滲透進了“五環內”!

第二,“C2M模式”的成功,降低產品價格的同時為消費者帶去“體驗溢價”。

不妨讓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麼天貓和京東都熱衷於頻繁搞營銷活動?難道僅僅是因為它們賺了太多的錢沒處花嗎?

NO!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這兩個平臺背後的商家是品牌,而品牌如果想要獲取品牌溢價,必然要求產品擁有更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但是拼多多不一樣。

拼多多平臺的背後是工廠,即“C2M模式”。這就意味著,由於減少了一層中間環節,因此產品的銷售價格更低。

而且,拼多多通過集中訂單的方式,精準化給到工廠訂單,如此一來工廠必定願意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價格。另外,由於省去了營銷費用,因此產品的價格還可以更低。

那麼,工廠有利可圖嗎?

當然有!

在過去,這些工廠大多是知名品牌商們的代工廠,不僅出廠價格低而且承擔了更高的經營風險。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拼多多的成功,是“C2M模式”的勝利。而這個模式之所以能夠發揮如此大的模式,則需要歸功於“世界工廠”的身份和“生產相對過剩”的背景。


3

“新消費”催生“新制造”

我們低估了拼多多

事實上,在過去很長時間,外界都被拼多多“帶進了溝裡”。

怎麼理解?

因為所謂的“拼團模式”,其實只是一種營銷套路,至始至終都不是拼多多崛起的最為重要的手段。當然,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獲客成本。


衝刺“6億人都在用的拼多多”,究竟交出了一份怎樣的年終答卷?

時間回溯至2016年。

這一年,馬雲提出了“新消費”的概念。但是,在過去這幾年時間裡,整個社會都將關注的重點聚焦在“新消費”,而遺忘了“新制造”。

而這,恰恰成了拼多多的機會。

通過將流量資源傾斜到產業領域,進而培育誕生了一批我們曾經都沒有聽說過的自主品牌。與天貓、京東不同的是,拼多多在弱化品牌的影響力,通過大規模的訂單和平臺的背書能力,實現消費者與工廠的對接。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拼多多“百億補貼”的背後,除了赤裸裸的讓利消費者之外,其實還有一個目的:


就是告訴消費者,這些“百億補貼”產品經過了拼多多平臺認證的正品,消費者可以安心購買。


毫不客氣的說,在輿論的偏見下,我們都低估了拼多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