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6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究竟交出了一份怎样的年终答卷?

就在拼多多公布财报前两天,聚划算亮出了“百亿补贴”成绩单:


“一百天来,聚划算‘百亿补贴’累计访问量已超过了20亿次。截至3月底,累计上线了超过5000个品牌和30000种商家,涵盖数码3C、食品生鲜、服饰美妆、母婴保健等品类。”

成绩可以说非常出色!

3月11日,拼多多发布了201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

根据财报显示,拼多多实现营收301.42亿元,同比增长129.74%;归属母公司的净亏损为69.68亿元,同比增长32.343%。不过,如果按照非公认会计准则计算的话,那么拼多多全年的亏损额为42.66亿元,同比增长仅23.43%。

也就是说,高举着“百亿补贴”大旗的拼多多,并没有向外界预期的那样,发生巨额的亏损!

那么,拼多多交出的这份答卷,究竟怎么样呢?


1

距离“6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

仅一步之遥


事实上,除了营收之外,拼多多的财报还有诸多的看点。


冲刺“6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究竟交出了一份怎样的年终答卷?


先说用户数规模。

根据财报显示,拼多多的平均月活用户数为4.815亿,较上一年同期净增2.09亿,增幅为130.38%。其中,单季度新增用户数分别为1760万、7630万、6360万和5190万。

也就是说,极有可能从下一个季度开始,拼多多的广告语就需要改成“6亿元人都在用的拼多多”!

那么,拼多多的新增用户数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处在怎样的位置呢?

截至2019年12月,淘宝的平均月活用户数为8.24亿,同比新增1.25亿;京东的平均月活数为3.62亿,同比新增6000万。

换言之,拼多多的新增用户为淘宝的1.7倍、京东的3.5倍!


再说GMV。

根据财报显示,拼多多过去12个月的GMV为100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13%。

尽管与阿里巴巴和京东的5.727万亿和2万亿相比,仍差距甚远。但如果仅就增速来说,拼多多还是稍逊一筹。

因为,同样是万亿交易额的门槛,阿里巴巴用了14年而京东足足用了20年!


接着说研发支出和补贴。

根据财报显示,拼多多的研发费用为38.7亿元,同比增长为247%,研发费用与营收的占比高达12.8%。

无论是研发投入增速还是与营收的占比,拼多多都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

2019年中,拼多多祭出了“百亿补贴”的营销玩法。2019年第四季度拼多多的补贴额超过了50亿元,全年实际的补贴金额超过了100亿元。

不过,尽管投入的营销费用大幅增长,但公司的净亏损增幅却仅有32.343%。而且,这还是建立在研发费用大幅增长的背景下。


最后说账上资金。

截止2019年底,拼多多的现金、现金等价物以及限制性现金为333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约30亿元。

尽管拼多多通过发债补充了流动资金,但其资金负债率也只有67.59%。而且,具备短期债务的偿还能力。


2

拼多多增长背后的动力源泉

究竟是什么?

一直以来,我们都对拼多多充斥着各种偏见,认为其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即便说的客气一点,也认为其是低端产品的聚集地。


冲刺“6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究竟交出了一份怎样的年终答卷?

但事实是,果真如此吗?

诚然,在拼多多发展的初期,靠着大量“9.9包邮”甚至是“免费赠送”的方式,吸引了非常多的消费者参与。但是,拼多多从1亿用户增长到2亿用户,如今用户数突破5亿直奔6亿,再用传统的眼光看待拼多多显然不合适宜。

难道,将近占全国总人口一半的消费者都是傻子?

当然不是!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摈弃偏见,重新审视那个极有可能被低估的拼多多。

那么,拼多多强劲增长的背后,动力源泉究竟是什么?

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实现低端消费人群的占有。随后,向城市低端消费者的渗透。

就像拼多多创始人黄峥说的那样,“你永远不懂五环外消费人群的特征”。正是靠着这种战略判断,拼多多在京东和天猫“不屑”的眼光下,成功的抢占了下沉市场。

再后来,当天猫和京东意识到下沉市场的重要性时,分别推出“聚划算”和“京喜”予以反击,而且还同样打出“百亿补贴”的旗号。拼多多的应对方式是,一边巩固在下沉市场的优势,另一边则把目光瞄准城市的低端消费人群。

结果证明,拼多多成功的渗透进了“五环内”!

第二,“C2M模式”的成功,降低产品价格的同时为消费者带去“体验溢价”。

不妨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天猫和京东都热衷于频繁搞营销活动?难道仅仅是因为它们赚了太多的钱没处花吗?

NO!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两个平台背后的商家是品牌,而品牌如果想要获取品牌溢价,必然要求产品拥有更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但是拼多多不一样。

拼多多平台的背后是工厂,即“C2M模式”。这就意味着,由于减少了一层中间环节,因此产品的销售价格更低。

而且,拼多多通过集中订单的方式,精准化给到工厂订单,如此一来工厂必定愿意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价格。另外,由于省去了营销费用,因此产品的价格还可以更低。

那么,工厂有利可图吗?

当然有!

在过去,这些工厂大多是知名品牌商们的代工厂,不仅出厂价格低而且承担了更高的经营风险。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拼多多的成功,是“C2M模式”的胜利。而这个模式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大的模式,则需要归功于“世界工厂”的身份和“生产相对过剩”的背景。


3

“新消费”催生“新制造”

我们低估了拼多多

事实上,在过去很长时间,外界都被拼多多“带进了沟里”。

怎么理解?

因为所谓的“拼团模式”,其实只是一种营销套路,至始至终都不是拼多多崛起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当然,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获客成本。


冲刺“6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究竟交出了一份怎样的年终答卷?

时间回溯至2016年。

这一年,马云提出了“新消费”的概念。但是,在过去这几年时间里,整个社会都将关注的重点聚焦在“新消费”,而遗忘了“新制造”。

而这,恰恰成了拼多多的机会。

通过将流量资源倾斜到产业领域,进而培育诞生了一批我们曾经都没有听说过的自主品牌。与天猫、京东不同的是,拼多多在弱化品牌的影响力,通过大规模的订单和平台的背书能力,实现消费者与工厂的对接。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拼多多“百亿补贴”的背后,除了赤裸裸的让利消费者之外,其实还有一个目的:


就是告诉消费者,这些“百亿补贴”产品经过了拼多多平台认证的正品,消费者可以安心购买。


毫不客气的说,在舆论的偏见下,我们都低估了拼多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