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皇帝”石敬瑭的“干爹”是谁?死后又为何被做成一道菜?

“儿皇帝”石敬瑭的“干爹”是谁?死后又为何被做成一道菜?

公元947年,45岁的耶律德光在撤离中原途中染上一种热疾,走到栾城杀胡林时,口吐鲜血,一命呜呼。

辽太祖耶律德光何许人也,我们或许不知道他,但一定知道他的"干儿子"石敬瑭。

天显十一年(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称子、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对后唐。 耶律德光遂亲率5万骑兵,在晋阳城下击败后唐军,册立石敬塘为后晋皇帝。

耶律德光成功利用中原内斗得以染指中原,灭后唐后把燕云十六州收入囊中,并以此为跳板南下中原。

“儿皇帝”石敬瑭的“干爹”是谁?死后又为何被做成一道菜?

石敬塘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继位,向耶律德光提出了"称孙不称臣"的要求,耶律德光大怒,以此为借口又发兵南侵中原,很快就灭了后晋,成功入主中原。

但是契丹的暴政让中原的百姓忍无可忍,各路军阀明里暗里同契丹军对抗,耶律德光陷入中原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耶律德光不得不退回北方。

辽太祖耶律德光虽然没能坐中原皇帝,但对契丹的壮大和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儿皇帝”石敬瑭的“干爹”是谁?死后又为何被做成一道菜?

政治上借鉴汉制

辽太宗对于辽朝的贡献较大的要数对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了。辽太宗将后晋的一整套汉族官制带到了辽国,加上原来阿保机时期确立的官制,终于使辽的官制在部分汉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

北面官制,即辽朝契丹族的官制,官吏用契丹族,掌握辽朝的一切军政事务,也是辽朝的最高权力机关。之所以称为北面官,是因为契丹族有崇拜太阳的习俗,喜欢向东,而且以左为上。北面朝官中,南北枢密院是辽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掌管军政和民政,北面朝官中还有北南枢密院中丞司,掌管纠察检举百官。

“儿皇帝”石敬瑭的“干爹”是谁?死后又为何被做成一道菜?

南面官制,在辽太宗得到十六州之后,进一步完善了汉族的官制,仿效唐朝的官制,设立三省六部等一整套治理机构。以此来招徕汉族人,管理汉族人的事务。南面官主要由汉人来担任,契丹人也有在南面官中任职的,他们被称为汉官,也穿汉服。南面官由于办公的营帐在辽国王大帐的南面,所以称为南面官。

在地方官制当中,辽朝也是两套制度并存,就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用部族制,而汉人和渤海人则使用唐朝时用的州县制。

“儿皇帝”石敬瑭的“干爹”是谁?死后又为何被做成一道菜?

经济上注重农业发展

辽太宗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不但支持汉族人在汉族地区发展农业,在草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他也让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为保护农业生产,防止没有重农习惯的契丹族人有意无意的破坏,辽太宗下令禁止随从们随意践踏庄稼,行军时也命令部队绕开农田。农业的发达对辽国多种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辽的国力。

命丧杀胡林

耶律德光最惋惜的是没能在中原立稳脚跟,更悲催的是在返回途中还染上热疾,太医让他远离女色,他却将太医臭骂了一通:"你们都是不学无术,我得了热病,正要女色泄火,怎么能远离女色呢!"

“儿皇帝”石敬瑭的“干爹”是谁?死后又为何被做成一道菜?

行至杀胡林病逝后,已获报耶律德光病危的述律太后传来懿旨:"生要见人,死要见尸。"这可难坏了伴驾的文武大臣,当时正是炎夏,保存尸体谈何容易。

正在文武大臣和太医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位御厨出了个主意:干脆把皇帝做成"羓"吧。

"羓"到底是什么呢?

北方游牧民族多喜食牛羊肉,有时候杀了一只牛或羊后,一时又吃不掉,碰上夏天,牧民就把牛羊的内脏掏空,用盐卤上,就成了不会腐烂的"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腊肉"。

这个主意一出,虽然有把皇帝当牲畜处理的意思,但无奈之下,文武大臣和太医们也只好照厨师的意见办,不过既然是用皇帝尸体做成的"羓",就不是一般的"羓",而是"帝羓",耶律德光也成为历史上唯一被做成一道菜的皇帝。

“儿皇帝”石敬瑭的“干爹”是谁?死后又为何被做成一道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