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失去“保護殼”!現在不買房會有何“後果”?

最近這一段時間,樓市再次熱鬧了起來,調控“鬆綁”的聲音是不絕於耳。但是就在一片調控“鬆綁”的聲音中,樓市表現卻不盡人意。

據克而瑞地產研究中心公佈的數據顯示,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2月份我國百強房企實現全口徑銷售金額是3243.3億元,環比下降了43.8%,同比降低了37.9%。如果從2020年1月份和2月份兩個月累計的銷售金額來看,百強房企整體業績規模同比下降了23.8%。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超80%的百強房企上個月單月和前兩個月銷售累計業績,呈現同比雙降。

顯然,開發商一直呼喊的“救市”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而且就在最近一段時間,央行等“高層”也是不斷的“表態”。

房地產失去“保護殼”!現在不買房會有何“後果”?

樓市失去“保護殼”,幾大消息“當頭棒喝”!

上個月19號,人民銀行發佈了去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在這次報告中,央行再次強調了一點,就是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個定位。

無獨有偶 ,在上個月22號,中國人民銀行再次強調了一點,就是要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和穩定性,基礎“因城施策”,落實好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促進市場平穩運行。

在央行多次指向房地產的報告中,我們幾乎都可以見到“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個定位以及“長效”兩個字。“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個定位,大家都知道指向的是炒房客以及投機者。

那麼“長效”兩個字又要如何解讀呢?其實很簡單,就是短時間內,不管是從調控基本思想層面,還是從具體措施層面看,都應該具有長效性質。

從央行頻繁的“動作”中,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調控“鬆綁”不過是一場“烏龍”罷了。

房地產失去“保護殼”!現在不買房會有何“後果”?

如果現在放棄買房,未來和有房者會有什麼不同呢?會出現什麼“後果”?三個字概括!

隨著國內疫情往好的方向發展,全國各地有很多省市都復工復產了,其中包括售樓處、建築工地……

雖然目前已經一些建築工地以及售樓處逐步開放了,但是從各地網籤數據來看,依然還不是特別理想,還是很難回到2019年的正常水準。

可以預見的是,房企在今年的日子可能會更加艱難。事實上,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房企的路走的就比較艱難。在國家各項宏觀政策的干預下,全國各地有很多地區樓市都出現了降溫的趨勢。隨著房地產市場的溢價空間減小,房企能夠賺取到的利潤空間也減小了。

加上剛需觀望的情緒越來越強烈,導致一些實力不足的房企都走上了倒閉破產之路。

房地產失去“保護殼”!現在不買房會有何“後果”?

前一段時間,貝殼研究院和和訊地產聯合發起了一則調查—“疫情下的住房消費者預期調查”。調查發現,多數消費者預期後期價格將小幅度下降或者平穩,所以都推遲了購房者計劃,其中70%的購房者購房計劃推遲在6個月以內。

那麼,購房者究竟是如何看待疫情後的房價走勢呢?根據調查顯示,其中43.9%的受訪者認為房價會下幅度的下降,有27.6%的受訪者認為房價會保持穩定。

對於房價下降的預期,可能來自於開發商有儘快降價促銷回流資金的需要,從去年年底,有一部分城市新房存庫上升,面臨著去化難的問題。購房者期待未來降價的空間,所以會進入觀望期,不會急著去買房。

事實上,目前,剛需購房者的觀望情緒正在逐漸增加,甚至有些人決定不買房。如果現在不買房,未來和有房者會有何區別呢?

房地產失去“保護殼”!現在不買房會有何“後果”?

為何我國房價會上漲得那麼高?為何在房價上漲時期,卻還是有很多人去買房呢?其實很簡單,因為在我國房子不僅僅只是“房子”。為何這樣說呢?

這是因為在我國,房子的屬性比較特殊,擁有多重屬性,除了擁有居住屬性之外,還擁有金融屬性。房子具有金融屬性就導致房子成了金融投資品,導致我國炒房客的數量不斷增加。

實際上,房子除了金融屬性之外,還具備其他的屬性。在我國,房子可以說是一件“民生產品”,和教育、醫療、婚姻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聯繫。

所以,很多人就算花費“六個錢包”也要去買房。從這些層面來看,有房者和無房者其實區別就是在於“幸福感”這三個字。

但是有房子就一定會覺得幸福嗎?未必吧!經過這次疫情,估計很多人都會重新“審視”存款的重要性,都會認為花費數百萬去買一套房子,揹負上承重的債務,還不如多存一點錢呢!

其實,就買房還是不買房,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看法!如果是你,你會買房嗎?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