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失去“保护壳”!现在不买房会有何“后果”?

最近这一段时间,楼市再次热闹了起来,调控“松绑”的声音是不绝于耳。但是就在一片调控“松绑”的声音中,楼市表现却不尽人意。

据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2月份我国百强房企实现全口径销售金额是3243.3亿元,环比下降了43.8%,同比降低了37.9%。如果从2020年1月份和2月份两个月累计的销售金额来看,百强房企整体业绩规模同比下降了23.8%。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超80%的百强房企上个月单月和前两个月销售累计业绩,呈现同比双降。

显然,开发商一直呼喊的“救市”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而且就在最近一段时间,央行等“高层”也是不断的“表态”。

房地产失去“保护壳”!现在不买房会有何“后果”?

楼市失去“保护壳”,几大消息“当头棒喝”!

上个月19号,人民银行发布了去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这次报告中,央行再次强调了一点,就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个定位。

无独有偶 ,在上个月22号,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强调了一点,就是要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基础“因城施策”,落实好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市场平稳运行。

在央行多次指向房地产的报告中,我们几乎都可以见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个定位以及“长效”两个字。“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个定位,大家都知道指向的是炒房客以及投机者。

那么“长效”两个字又要如何解读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短时间内,不管是从调控基本思想层面,还是从具体措施层面看,都应该具有长效性质。

从央行频繁的“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调控“松绑”不过是一场“乌龙”罢了。

房地产失去“保护壳”!现在不买房会有何“后果”?

如果现在放弃买房,未来和有房者会有什么不同呢?会出现什么“后果”?三个字概括!

随着国内疫情往好的方向发展,全国各地有很多省市都复工复产了,其中包括售楼处、建筑工地……

虽然目前已经一些建筑工地以及售楼处逐步开放了,但是从各地网签数据来看,依然还不是特别理想,还是很难回到2019年的正常水准。

可以预见的是,房企在今年的日子可能会更加艰难。事实上,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房企的路走的就比较艰难。在国家各项宏观政策的干预下,全国各地有很多地区楼市都出现了降温的趋势。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溢价空间减小,房企能够赚取到的利润空间也减小了。

加上刚需观望的情绪越来越强烈,导致一些实力不足的房企都走上了倒闭破产之路。

房地产失去“保护壳”!现在不买房会有何“后果”?

前一段时间,贝壳研究院和和讯地产联合发起了一则调查—“疫情下的住房消费者预期调查”。调查发现,多数消费者预期后期价格将小幅度下降或者平稳,所以都推迟了购房者计划,其中70%的购房者购房计划推迟在6个月以内。

那么,购房者究竟是如何看待疫情后的房价走势呢?根据调查显示,其中43.9%的受访者认为房价会下幅度的下降,有27.6%的受访者认为房价会保持稳定。

对于房价下降的预期,可能来自于开发商有尽快降价促销回流资金的需要,从去年年底,有一部分城市新房存库上升,面临着去化难的问题。购房者期待未来降价的空间,所以会进入观望期,不会急着去买房。

事实上,目前,刚需购房者的观望情绪正在逐渐增加,甚至有些人决定不买房。如果现在不买房,未来和有房者会有何区别呢?

房地产失去“保护壳”!现在不买房会有何“后果”?

为何我国房价会上涨得那么高?为何在房价上涨时期,却还是有很多人去买房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在我国房子不仅仅只是“房子”。为何这样说呢?

这是因为在我国,房子的属性比较特殊,拥有多重属性,除了拥有居住属性之外,还拥有金融属性。房子具有金融属性就导致房子成了金融投资品,导致我国炒房客的数量不断增加。

实际上,房子除了金融属性之外,还具备其他的属性。在我国,房子可以说是一件“民生产品”,和教育、医疗、婚姻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联系。

所以,很多人就算花费“六个钱包”也要去买房。从这些层面来看,有房者和无房者其实区别就是在于“幸福感”这三个字。

但是有房子就一定会觉得幸福吗?未必吧!经过这次疫情,估计很多人都会重新“审视”存款的重要性,都会认为花费数百万去买一套房子,背负上承重的债务,还不如多存一点钱呢!

其实,就买房还是不买房,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如果是你,你会买房吗?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互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