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多少人


張愛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多少人

1

閒來無事,翻看《花城》。

讀到朱婧的小說《先生,先生》。心裡一下子被觸動起來。這是個典型的出名早的女子。她20歲不到就已經獲得新概念作文大獎,並且在《萌芽》、《青年文學》上發表了作品數十萬字。葉兆言先生曾親自為其短篇集作序,視若璞玉,寄以厚望。

十餘年過去,我們從博客時代來到了自媒體全盛時代。這期間,我們和太多的人相遇,也和太多的人走失。她算是我弄丟的一個人。彷彿人間蒸發,再無消息。只知,她如我一樣進入了一所大學。許是,備課教書,成家立業,生兒育女,忙忙碌碌吧——生活本身就夠繁重。從此,沒有在任何平臺上見過她的名字,也沒有讀過她的隻言片語。

這一天,卻知道,她一直沒有放棄文字——一個真正熱愛文字的人,是不可能放棄的——並且,她一直潛伏在文字的深淵裡,慢慢地遨遊!

年輕成名是好事,但也容易敗事。太多年輕成名的人從此“沉醉不知歸路”,“不知今夕何夕”。

可她,從未如此。她悄然地抹去了那昔日的光環,如蛟龍潛水,越來越深,最後再慢慢浮出。


張愛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多少人


2

想起張愛玲的那句經典名言“出名要趁早”。

不管讀沒讀過張愛玲,不管喜不喜歡張愛玲,這句話你總歸還是知曉的。

在追求自我的路上,眾多年輕女子將此奉為聖經。她們奔走相告:“出名要趁早”啊!

她們將張愛玲奉為宗師,竭盡所能往“年輕”、“出名”兩個詞去擠。這兩個詞,彷彿巨大的光環,有著迷人的魔力,吸引著她們去追趕。

誠然,有些人追趕上了。

比如我曾經的一名學生。作為醫學生來說,她的文筆在學生時代就令人讚賞。

後來,她被編輯大人相中,歡喜雀躍地出了人生第一本書。雖然文筆略顯稚嫩,可是字裡行間溢著才華。

她本可以在這條路上更好地走下去。然而,她卻從此變成了蝸牛,走到哪兒都揹著“出過書”的殼兒。人們也對她刮目相看。她在這讚賞和追捧的目光裡,日益飄飄然,再也寫不出好作品。

於是,乾脆心一橫,好好包裝一番,打造出一個精美的人設,做起了生意來。

寫作與做生意,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讓我遺憾的只是,失去了一個有才華的人。

張愛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多少人


3

在追逐“出名趁早”的路上,很多人挖空心思尋找著捷徑。

只因,“年輕”二字留給她們的時光太短暫。也因這光芒太耀眼。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追逐那麼亮的光芒,這對很多人來說真的太難。

很多人拔苗助長,終於達成願望。從此,卻再無生長的氣力,舉步不前,甚至等待著慢慢枯萎。

更多的人,在盛名之下,缺乏了該有的定力,甚至失去了珍貴的自知之明。慢慢地,這份靠捷徑得來的“名”,就成了熾熱的火焰,極容易把自己灼傷。

所謂“出名要趁早”,原來並不適用於每一個人。

它當然是適用於張愛玲本人的。

可是世間有幾個人能跟張愛玲媲美呢?太多渴望年少成名的人,並無這種實力,更沒有應有的定力。

三歲時能背誦唐詩。七歲時寫了第一部小說,一個家庭悲劇。八歲那年,嘗試過一篇類似烏托邦的小說,題名《快樂村》。九歲時,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裡演奏。彈奏鋼琴時,想象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豔的衣帽攜手舞蹈。那時候寫文章,已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

於是,在1944年9月,張愛玲24歲的一天,她寫了這段話:

以前我一直這樣想著:等我的書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個報攤上去看看,我要我最喜歡的藍綠的封面給報攤子上開一扇夜藍的小窗戶,人們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熱鬧。我要問報販,裝出不相干的樣子:“銷路還好嗎?——太貴了,這麼貴,真還有人買嗎?”呵,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最初在校刊上登兩篇文章,也是發了瘋似地高興著,自己讀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都像是第一次見到。就現在已經沒那麼容易興奮了。所以更加要催:快,快,遲了來不及了,來不及了!

張愛玲的“出名要趁早”,藏著一種心底的虛榮,才華的自信,和對時間的緊迫與珍視。


張愛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多少人


4

想起大學問家黃侃。他說,30歲前不發文,50歲前不著書。追求的是潛心讀書,慢慢修煉和打磨。這等“慢功夫”是他最為看重的。而今,已越來越被人遺忘。

又想起麥家。他在談及自己的成功秘訣時說,緩慢就是我的捷徑。用11年時間寫作一部書,17次被退稿,仍不言棄,不斷推翻、重寫、修改,“被打鐵一樣打好了”。他說自己就像坐船去倫敦一樣傻,但是,“我們做事需要一些傻氣,人太聰明瞭,經常愛鑽空子,有時候連狗洞都會去鑽。”

在《解密》、《暗算》、《風聲》之後,麥家也曾走過一段時間的“快”路,但好在“人生海海,錯了可以重來”,他終究再次踏上了“慢”的征程。

比起“快”,“慢”要難得多。

因為它需要抵擋住更多的誘惑,需要永葆心中那份堅持。

張愛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多少人

5

出名早與不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一切水到渠成。

而最最佩服的是那些趁早出名的人,還比你努力。

他們才是真正懂得“快”與“慢”辯證法的人。他們把這份降臨的榮光視為繭,把自己變為低調的毛毛蟲。匍匐不動,吸取營養,積蓄力量,是為了有一天能褪去那厚厚的繭,產生真正的蛻變。而終有一天,他們會成長為美麗的蝴蝶,成熟、優雅地在天空翩翩飛舞。

對他們來說,“快”的是行動,“慢”的是內心。

內心才是最難把持的。

借用麥家的一句話說:燈泡裡的鎢絲在對你們說,我只能驅散你們眼裡的黑暗,心裡面的黑暗只能靠自己驅散。


張愛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多少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