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戶——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斷及治療


養殖戶——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斷及治療

豬傳染性胃腸炎在各類豬場中均有發生,主要危害哺乳仔豬,臨床上以嘔吐、腹瀉和脫水為主要特徵,嚴重影響豬場的經濟效益。本文對豬傳染性胃腸炎疾病流行特點進行了簡答介紹,在此基礎上從臨床症狀、病理變化和診斷方法闡述了該病診斷要點,最後從預防與治療兩方面提出了治療措施,以供參考。

一、流行特點

豬傳染性胃腸炎能夠在不同品種、不同年齡的豬身上傳染髮病,其中攜帶病毒的豬和已經發病的豬是本病兩大傳染源,傳染渠道多種多樣包括鼻分泌物、乳汁、嘔吐物、糞便中的病毒能夠通過空氣、飲水、飼料等途徑侵害豬群,也能夠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直接傳染。該病具有很快的傳播速度,一般情況下,仔豬(10日齡內)的疾病感染死亡率極高。成年豬、育肥豬和已經斷奶的豬相對病情症狀和死亡率更低,以流行性和散發性為疫情特點,全年任何季節都可能出現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情,不過整體分析來看發病最對的季節為產仔季節、早春和冬季。

二、臨床症狀

根據病豬的具體臨床表現可以對豬傳染性胃腸炎疾病進行合理的初步診斷。此病只有15小時左右的短暫潛伏期,一旦感染病原體將迅速傳播開來,日齡在15日以下的仔豬感染傳染性胃腸炎病菌後,通常在18小時左右便會開始嘔吐,隨後發生糊狀腹瀉和水樣腹瀉,腹瀉程度比較嚴重,排出伴有凝乳塊的黃色糞便,具有惡臭氣味,仔豬脫水愈加明顯,身體很快消瘦,多在2~7天內死亡,通常有高達100%的致死率。日齡介於15天~21天的仔豬相對來說死亡率稍低一些,病豬在感染傳染性胃腸炎病菌後,通常在48小時後開始腹瀉,伴有的噴射狀的水瀉表現,排出褐色或者灰色糞便,部分病豬存在嘔吐行為,一般病豬發病6天左右會停止腹瀉,雖然體重減輕,不過死亡情況不多,日後很大可能變作僵豬或者發育不良。患病仔豬與母豬由於接觸密切導致母豬感染時,母豬的症狀主要是體溫升高、停止泌乳、腹瀉、食慾不振、嘔吐,部分母豬在哺乳期間並無以上病症或症狀不明顯。

養殖戶——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斷及治療


三、病理變化

剖檢傳染性胃腸炎病死豬有以下幾方面的病理變化發現:整體存在明顯脫水問題,在胃底粘膜出上有輕度充血現象,大量凝乳塊充滿病死豬胃器官內,有灰白液體、黃綠液體和氣泡存在將腸道內,腸壁變薄,主要表現為急性腸炎的病理變化。卡他性炎症在直腸與胃上隨處可見,炎症程度不一,病豬腸壁部分失去彈性,管壁變薄,多有氣性膨脹或者透明狀態,有透明、黃色、泡沫狀的內容物充滿腸內。剪開病死豬空腸後使用生理鹽水對內容物進行細緻沖洗,在玻璃平皿上平鋪空腸,取生理鹽水少量加入其上,透過低倍鏡進行樣本觀察,以上皮細胞脫落、壞死、變性和絨毛萎縮、變短為主要診斷依據。

四、診斷方法

首先可以結合15日齡內仔豬基本100%死亡率和發病典型特徵做出疾病初步診斷。為了進一步確診,可採用血清學法和病原學法,得到病變情況為確診依據。通常白痢常出現在10日~30日齡範圍的仔豬上,黃痢則只能出現在新出生仔豬上。

養殖戶——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斷及治療

1、預防方法

首先,考慮到此病為傳染病的一種,因此做好疾病疫苗接種十分必要,是預防豬傳染性胃腸炎的主要方法,具體的操作有以下兩種。其一,將胃腸炎弱毒凍幹注射於懷孕母豬,母豬分娩後可以通過餵奶增強仔豬免疫力,降低疾病發生可能性。其二,及時對豬群進行二聯滅活疫苗的接種工作,按照標準用量規範接種程序和劑量,確保注射藥量與豬體重相協調。

其次,做好疾病檢疫工作,不能直接統一飼養管理場內豬群和新引進豬種,要按照2~3星期的新豬種隔離飼養要求,避免有病豬或者攜帶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的豬感染場內豬群,想要統一圈養必須要在觀察隔離明確健康後才能夠進行。

再次,堅持科學飼養管理模式,制定嚴格精細的飼養管理制度,要求所有外來人員和飼養人員必須在場內整體穿戴工作服(消毒過),注意日常消毒和清潔衛生工作,對飲用水、圈舍、器具、飼料進行有效消毒,儘可能將疾病的生存和傳播途徑全部切斷。

最後,加強控制混合感染,很多養殖場在發生傳染性胃腸炎病疫情後都相繼出現混合感染現象,此病的病原體與其他細菌性疾病病原體一旦混合感染,加劇了病情嚴重性和發展速度,死亡率提升。所以,必須要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通常使用的方法為給仔豬添加抗生素類藥物。

治療豬傳染性胃腸炎病目前來看還沒有特效藥,常用的方法如下:首先養殖人員要採取2~3天的停止病豬餵食措施,將適量口服補液鹽在這一時期給病豬喂服進去。按照每天兩次,每次2~4毫升的用量,配合使用聚肌胞干擾素誘導劑進行治療。此外,將速痢停液通過肌肉注射方式進行治療也可以得到一定效果,採取飲服高錳酸鉀溶液、注射硫酸慶大黴素注射液與中藥治療相配合的中西醫治療措施,也可以起到增強療效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