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山西右玉: 從“不毛之地”到“金山銀山”

在一片廣袤而貧瘠了數百年、水源缺乏、環境惡劣的荒山野地上,僅僅依靠人力與簡陋的工具,在幾十年裡建起一片林水相間的綠洲,這聽起來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中國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的人們做到了。幾百年來,這個與毛烏素沙漠毗鄰的古戰場滿目荒蕪、風沙肆虐,“殺虎口” 大門內外到處殘留著馬革裹屍的蒼涼味道。而今天,展現在港澳媒體參訪團面前的右玉,卻舉目是生機盎然的樹林和隨處可以入畫的美景。

文|本刊記者 洪洋

【紫荊雜誌】山西右玉:  從“不毛之地”到“金山銀山”

1950年至今,右玉縣民眾在近70年裡年復一年全員植樹造林

古之蒼涼雄關 今之塞上綠洲

右玉,古稱“善無”,地處山西最北端的大風口處,地廣人稀,土地沙化嚴重。明朝中期,戍守駐軍為便於哨兵瞭望、防備外來敵兵突襲,每逢秋季右玉周邊便被放火焚山,燒掉妨礙觀測的樹木;加之大肆的墾荒破壞植被,右玉慢慢成為不毛之地。

到新中國成立前,右玉森林覆蓋率僅0.3%,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嚴重。時有民謠,“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白天點油燈,黑夜土堵門。在家一身土,出門不見人。”74歲的王德功老人是右玉原副縣長、政協主席,也是右玉本地人。他介紹說,在解放前夕,右玉縣城已經到了面臨著被沙漠吞噬的地步,這裡的人們只有一個樸素的願望:生存。曾有到此飽受其苦的外國專家斷言,這裡不適宜人類居住,建議舉縣搬遷。但即便如此,當地的百姓依然不捨這片土地。

為改善生存環境,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年,右玉全縣響應號召,植樹造林,向沙漠宣戰。這是幾百年來,右玉第一次由官員帶領、全員參與的改變當地環境行動。在這史無前例的“改天換地”奮鬥中,右玉縣的領導幹部始終衝在最前面。從第一任縣委書記到今天的第二十任縣委書記,一棒一棒接力,初心不改。縣領導和基層官員以身作則,帶領全縣人民植苗種樹,幾十年如一日。張榮懷是第一任縣委書記,由他開始,植樹造林成為右玉人生活的一部分,並在此後70年如一日地“愚公移山”。右玉人經歷過數千棵種苗在一場大風後全部被連根拔起的痛苦,也曾無奈地眼睜睜看著樹苗因缺少水源而慢慢枯萎,但是沒有人止步不前,依然堅持“右玉要想富,就得風沙住。要想風沙住,就得多栽樹”。就這樣,右玉10萬人民在1,9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通過曠日持久的努力,令森林覆蓋率從0.3%大幅提高到54%,數百年的不毛之地成為“塞上江南”。

【紫荊雜誌】山西右玉:  從“不毛之地”到“金山銀山”

右玉縣右衛老城曾經寸草不生、土地沙漠化嚴重

不求政績的“政績觀”

從少有人知的不毛之地,到綠樹成蔭、水流清澈的沃野,右玉詮釋了“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績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右玉的生態環境改善起來絕非短期內能夠見效。每任縣委書記在任期內所能取得的種樹“政績”,可想而知並不明顯,右玉曆任縣委書記以及各級幹部也非常清楚這一點。但是,一旦確定了正確的方向,“功成不必在我”,他們不求個人政績,但求右玉未來變為綠洲。這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每任縣委書記都要把自己對改善右玉生態環境的實踐和思考記在筆記本上,供下一任書記參考,目的就是希望一任能夠接著一任幹,並少走彎路。

吳秀玲是現任右玉縣委書記,她表示,“右玉精神”即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艱苦奮鬥迎難而上”“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集中體現,右玉將繼續堅持綠色生態建設,用實際行動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她希望右玉通過推廣生態旅遊,為當地民眾創造更好的生活,早日令右玉人民實現全面小康。

右玉恢復到幾百年前的綠洲狀態,是一棵棵樹種出來的。“正可謂‘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右玉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始終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功在長遠的實幹精神,在於始終堅持為人民謀利益的政績觀。”

【紫荊雜誌】山西右玉:  從“不毛之地”到“金山銀山”

如今的右玉蒼頭河溼地公園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走西口》是著名的山西民歌,在幾代人中口口相傳: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難留/提起哥哥你走西口/哎小妹妹淚常流……這個“西口”就是今天的右玉地區,“走西口”就是離開西口。曾經的“哥哥”迫於生計不得不丟下戀人“走西口”,背井離鄉源於此地的貧瘠。

而如今的“西口”早已煥然一新。眼前的右玉,擁有迤邐的綠色山巒、享譽全國的“右玉羊肉”、特點鮮明的黃土丘陵、四季迥異的自然風光、渾厚雄偉的長城古堡……不僅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遊客,還吸引了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前來寫生。在中央美院等機構的幫助下,縣文聯主席郭虎決定將一座舊糧站改造成油畫寫生基地,取名“右衛藝術糧倉”,並舉辦油畫寫生季。

2017年,右玉全縣實現旅遊收入達20.89億元人民幣。2018年8月,右玉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右玉縣林業技術人員趙守忠通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在樹木的種植和品種方面因地制宜,成果顯著,他表示,多年的植樹造林,不僅改良了環境和土壤,也為當地村民的脫貧致富起到了直接推動作用。“植樹模範”李雲生就自豪而樸實地介紹了植樹造林後自家的“農家樂”:“我家那裡的夏天非常舒服,天氣涼快,空氣質量很好,晚上看著滿天的星星,聽著鳥蟲的叫聲,還有風吹松樹的聲音,感覺特別好,吃的東西也很好。”

【紫荊雜誌】山西右玉:  從“不毛之地”到“金山銀山”

如今層林盡染的右玉

右玉縣生產沙棘,當地沙棘研究所所長曹滿從一畢業就致力於沙棘研究,他為港澳記者介紹沙棘的功效時充滿了對沙棘的鍾愛和敬重:沙棘不畏惡劣的生存環境、不懼寒暑,植根很深,不僅有利於水土的保持,同時富含維生素E,對人體健康有著積極效果,是大自然的餽贈,當地的沙棘研究開發通過現代科技的輔助,取得了很好的市場反饋,未來將造福更多的人。

王德功老人在人生感言中寫道:“個人自有個人路,鍥而不捨朝前走”。這片“塞上綠洲”今天的成績證明,“右玉精神”不是一句虛無的獨白,也非一句用以標榜的口號,而是一份淳樸和堅韌共鑄的力量,是對“鍥而不捨”意志的完美詮釋。

文章發表於《紫荊》雜誌2019年1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