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的歷史記錄官——訪八魚石墓群博物館

渭南日報 記者 李歡 文\\圖

在大荔縣八魚村的八魚石墓博物館裡,原配董恭人沒能和丈夫合葬,儘管丈夫的墓中有三個墓室。她本人的墓穴就在丈夫的近旁,卻又是個雙洞墓室。最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個雙洞墓室的一半,居然是空的……

以清代李氏望族石墓群為核心建設的八魚石墓博物館,坐落於大荔縣八魚村。該石墓群於2001年被考古人員發現,總面積300多畝,大型石墓多達22座。目前已清理挖掘了11座,供遊客參觀的有5座,是迄今為止在陝西境內發現規模最大、等級較高的大型清代石墓葬群。

無言的歷史記錄官——訪八魚石墓群博物館

石墓群外觀

無言的歷史記錄官——訪八魚石墓群博物館

董夫人墓室一角

目前可供遊客參觀的5座墓的主人分別是1號墓墓主李懷瑾(1790-1848)、2號墓墓主李樹德(1804一1877)、3號墓墓主李天培(1830-1875)、4號墓墓主李懷珍原配夫人董夫人(1825-1867)、5號墓墓主李懷珍(1807-1862)。

正如前文所說,4號與5號墓的主人是一對結髮夫妻,卻沒有合葬在一起。難道是他們感情不好?原來,李懷珍因子孫匱乏,共娶了八位夫人,分別是董恭人、楊恭人、王恭人、牛氏、董氏、王氏、楊氏、朱氏。直到他46歲時,朱氏才為他生下一子,名李樹敏。樹敏9歲時,李懷珍去世。董夫人便以主母的身份統攬家務,與朱氏共同撫養樹敏長大。據推斷,期間楊、王兩位恭人去世,因為她們有著和原配董夫人一樣的封號,因此有資格給丈夫陪葬。而4號的雙洞墓室,極有可能是樹敏為養母董恭人和生母朱氏所建,而朱氏卻“未得下葬”,因此一個墓室空著。據《李樹敏墓誌銘》記載,他28歲早逝,母親朱氏尚在。而朱氏在百年之後,為何不願去兒子為她和董恭人修建的奢華之所,卻是重新選擇了墓地,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無言的歷史記錄官——訪八魚石墓群博物館

園區拴馬樁

無言的歷史記錄官——訪八魚石墓群博物館

博物館正門

再來看看墓穴本身。

4號墓的整體風格與其他幾座墓室完全不同。其他墓主人均為男性,因各自的身份、經歷、喜好及時代特徵等,墓穴內雕刻內容略有差異,但整體風格都威嚴大氣,兩側的石窗也方方正正。4號墓的石窗則巧妙地雕刻成了圓形,搭配著下面的幾層石臺,完全是梳妝檯的造型,與墓主的女性身份特別搭調。其間幾副楹聯也頗有趣味。

中庭楹聯曰“萱草堂前風月冷,芙蓉城裡夢魂香”,橫額為“別有天地”;南墓室,就是空著的那個墓室,楹聯為“鬱郁泉臺埋白玉,深深庭院隔紅塵”,橫額為“夢一場”;北墓室楹聯為“別有洞天堪小隱,新成廬舍樂長眠”,橫額“此間樂”。好一個此間樂,好一個夢一場。這些楹聯讀時興味盎然,讀完又有一股淡淡的惆悵與傷感瀰漫在心頭,讓人生出一股人生無常的慨嘆來。

據出土墓誌記載,李氏望族最早可追溯到乾隆時期,大約延續了300多年。陵墓全部選用大青石構建,每座石墓中,都雕刻有大量的書法、繪畫等裝飾圖案,共達400幅之多。其雕刻手法和精湛嫻熟的技藝,讓如今許多石雕師傅歎為觀止。這不僅說明墓主人李氏在當地的社會地位和文化修養,也反映出明清年間同州商貿繁榮、文化生活燦爛多姿的盛況,同時為研究清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官僚制度,乃至當時社會葬俗文化,特別是書法繪畫和石雕石刻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無言的歷史記錄官——訪八魚石墓群博物館

石墓結構模型

無言的歷史記錄官——訪八魚石墓群博物館

博物館內雕塑

只可惜石墓群多次被破壞,甚至有村民以建房為名,將一座古墓徹底拆除,而村裡人對這種到村外“財東”墓取石頭已經習以為常。直到在2001年,陝西文物研究院對石墓群搶救性發掘,才將這裡保護了起來。2014年,八魚石墓群博物館建成。2015年,八魚石墓群博物館成為國家AAA級景區。

農耕文明戀土情結由來已久。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類的起源,不也是女媧捏土造出來的嗎?生命從泥土中來,死後又回到泥土中去,正合萬物生死輪迴的自然之道,所以中國人才會那麼重視自己的墓穴,那麼執迷於“入土為安”。於是,墓便承擔了歷史記載的功能,成為很好的記錄官。歲月無聲,唯石能言。時光流轉不息,石墓群仍在無聲地訴說著一個家族的興衰,記錄著時代的縮影。

無言的歷史記錄官——訪八魚石墓群博物館

塌陷的墓室一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