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相比较,谁的思想境界更高?理由是什么?

醉墨客


大家好!我是银黧梦,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提起圣人,人们可能会肃然而有敬畏之感。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圣人是品德极高而又无事不通的人,仰之弥高。圣人也是有一颗平常心,圣人也是很容易亲近的平常人。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分别是什么?

孔子与孔子思想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1.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
  2. 孔圣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孔子思想:

  • “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的最直接表述,“克己复礼”,指克服私欲服务大众。“克己复礼为仁”与“仁者爱人”是一个意思的两种表述,代换进去,克己复礼就是爱。克制才能“中”,复礼指克己后的效果:自动恢复规范,自己进入规律,这就叫自律。从克己到自律,就是从内心反省到向外有效行动,这是必然的。“克己复礼为仁”是三步曲:克己,然后复礼,然后为仁。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行为自律,这样就是爱。爱是有所不为。
  • 孔子说“正名”,是正本清源的意思。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任何事情先要有指导思想才能进行。孔子向子路讲 了“正名”,接着解释:“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这话是说君子既然为世界命名并为自己命名,那么这名字必须是叫得出来的,自己说的必然做到,言行一致,不因言废行,也不因行废言,不轻易说话,话一出口就在行动。孔子讲 正名的更深层次意思是归正我们的思想,思想正,心里正,名就正了,言就顺了,事就成了。
  • “君子思不出其位”(这一句是曾子引孔子《易传》的话)。回到道德中廉耻,行为、信用等关键命题进行再阐述,最终带出另一句名言“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讲 品德比能力更重要。并点题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揭示了“道德是仁爱的完成”这一高尚主题,从而产生“不怨天,不尤人”的正确人生观。
  • “仁道四纲”。从“卫灵公问陈于孔”到“有杀身以成仁”,讲 反对暴力是仁者基本的操守。从“子贡问为仁”到“必察焉”,讲 仁者做人做事及管理之道。从“子曰人能弘道”到“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讲 仁者出仕之道。从“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到“故相师之道也”讲 仁者的师道。
  • 孔子的国家观:尊王道,礼乐自天子出。“仁爱国家观”主要讲 两个方面,一是“尊王道”,二是“礼乐自天子出”。尊王道的本质是遵天道,遵天道的意思是奉行上天的旨意,用《书经》上的话就是“天命诛之”(《周书·泰誓》),作天意代表,行天之功。
  • 仁道五义,仁的五种具体含义:恭、宽、信、敏、惠。“恭”,就是尊敬。起码的尊敬必须有,起码的礼仪必须会,起码的道理必须懂。起码的规矩要维持。“宽”就是宽容。“信”,就是讲信用。“敏”,就是勤奋,也包含敏捷的意思,做人有反应。“惠”,就是恩慈。恩不嫌小,惠不嫌少,好处当然是多多益善。
  • “君子四纲”。专门评点古今圣贤,烘托孔子“无可无不可”的做人态度。“君子第一纲:不施其亲。”即不要只对亲人好。天下都是亲人。——天下人皆可亲,无可无不可。“君子第二纲:不使人怨。”即平等待人。这话的意思是要用平等心待人。——天下人皆平等,无可无不可。“君子第三纲:不弃故旧。”即不忘老朋友。——天下人皆朋友,无可无不可。“君子第四纲:无求备于一人。”即不要妄想一个人什么都完备。谦虚地承认自己不是上帝,上帝就会到来。——天下人皆有份,无可无不可。
  • “仕学双纲”。孔子说:“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讲 很多人之所以没找到自己成功的窍门,在于亲自放弃。“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讲 执政者任用元老并且保持根本的礼乐制度,这样是好的。
  • “君子知命”是《论语》原来最后一章,显然是重中之重。不过一般人往往不读这一章,为什么呢?道理太深。《尧日》有三段,每一段都重要。第一段是孔子汇总《书经》大义,作天道总述。孔子引用了六段《书经》原文,分别出自《虞夏书》、《商书》、《周书》,是整部《书经》的精华。因为引用了六段《书经》的话,可称“书六言”。孔子说的君子有三个意思。一般情况下指士大夫,士大夫是要出仕做官的,做官有成叫君子。学而优则仕,不仕无义。有时君子又指隐君子,伯夷叔齐当然是君子。连伯夷叔齐都不是君子,世上就没有君子了。孔子深知隐君子之道,赞美避周的伯夷叔齐。同时又深知士大夫之道,赞美周公。两种君子孔子都做到了,两种君子之道在孔子身上奇妙的实现了和谐。
  • 仁义孝道,这是人的立身之本。说学习是快乐的,人生是快乐的,仁义是快乐的。快乐人生也要讲 仁义孝道,意思是人要约束自己,不然快乐不能持久。人生尽职责,尽义务,上升到服务他人的高度,快乐才是永久。后来孟子将这个观点提炼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可谓精当。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需要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总结:“儒家学派鼻祖”的孔子,可谓是稳坐中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领域的“头把交椅”。即使朝代更替、历史更新,孔子依然是大多时期的思想标杆。他被奉为“圣人”“至圣”“万世师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实我最喜欢他的中庸之道!

老子与老子思想

老子:李聃被尊为道教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唐朝追认李聃为李姓始祖。历史上对老子的身份确认并不详细,《史记》一书的《老子韩非列传》认为老子疑似有三个可能,分别是:李耳、老莱子及太史儋。

  • 一是老聃,担任东周的守藏史藏书室官员,在洛阳管理周室的藏书及档案。二是老莱子,因老聃与老莱子的出生地相同。三是太史儋,司马迁在其《史记》中曾怀疑太史儋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 李聃(生活于公元前6世纪初至5世纪初期),姬姓李氏名耳,字伯阳、外字聃,世人尊称为“老子”,华夏族,生于中夏东周末的某诸侯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于东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春秋时代思想家,隐居邢台广阳山。此人有著作被人们广泛奉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 李聃的学说后被庄周、杨朱等人发展,后人奉为道家学派之开教宗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统治理念,和庄子同样是道家的人物,或与太史儋并列,存世约有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

老子思想:不争;和谐;

  • 忍耐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中华民族向来尚忍,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取向,《道德经》中的忍耐思想意蕴深刻。
  • 老子的忍耐思想有道常无为、孔德不争、守柔曰强三个内涵,其中道常无为的表现为少私寡欲、知足知止;孔德不争的表现为谦下不争、以退为进;守柔曰强的表现为贵柔处弱、致虚守静。
  • 老子生活在诸侯纷争、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忍耐思想既是时代背景的产物,也是顺应“天道”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老子辩证思想下追求自然无为的要求。老子的忍耐思想是具有主体自觉性的忍,因而独具特点。
  • 老子的忍耐是以其思想核心——“道”为限度的,符合事物发展之道的,就可以忍而后发,不符合事物发展之道的,则决不能忍,而要以“道”来进行干预。故而,老子忍耐思想的特点是以“知常”为前提,以“真朴”为目的,以“无为”为实质。老子的忍耐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理论层面,既丰富了中国忍耐思想的哲学意蕴,又为更好地道德实践提供了参考,同时还能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力;
  • 现实层面,有助于价值迷失的个人在功利主义横行的社会中找到自我心灵方向,也有利于解决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摩擦,
  • 《老子》呈现出整体的和谐,不碍不害。道之存在即为道之生生这一过程,由道之生生化化所造就之世界的存在亦即为一过程,所以,道与世界一体,道与世界同在。
  • 对于物而言,道首先是内在的,每一物都是基于道的一种有,物从道这里获得了其存在的根基,而物亦因道成其为自身,所以道物一体。
  • 通过对自我的明朗而清晰自我真实意义的存在,而此一真实自我之于此一意义结构亦可以予以观照,并使之呈现于此一心灵,并为此一心灵所把握。,如此则可以与物的世界相沟通,从而领悟到物的真实意义,故而可以同时观照到物与我。

结语:老子能够洞察天地间流行不已之浩荡生机,可以明悟天地大道之生生不已,并且能够将此一自然天道化成于人文,以成就社会人。

我是银黧梦:

儒家道家思想,都是我所喜欢的。儒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传统中国人重家庭、重孝道、重信义,表现出儒家的素养;与此同时,普通中国人又崇尚自然,知足常乐,表现出道家的精神,最后形成了中国人性格中独有的特征—儒道互补。


我是银黧梦


这个问题好,我来回答。

孔子的思想可以看《易传》和《论语》,从《易传》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起源。老子可以看《道德经》。老子比孔子要高很多。

从本体论上看孔子和老子的高低

《易传》彖传•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始终,六位时乘,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姓名,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从这个彖词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万物始于天,由于天的云气流转,雨水布施,万物众生才会出现。

这是哲学思想中自然认识的最初阶段,算不上高级,一般文明都会有这种认知。

再看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一篇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这里老子的哲学思想易经超越常规的自然认知,“无”“有”是对绝对存在本体的认识,道是老子认识的绝对客观存在。

《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是在述说本体起源,这是先认识本体“道”,进一步认知起源,虽然他也不知道起源,但是现在的我们同样不知道起源,老子在那个时代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见老子思想之深刻

还有第六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章,都有对本体更进一步的认识,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了。

本体论上老子完胜孔子。

认识论上比较孔子和老子

孔子《易传•序卦传》:“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与《屯》,屯者……”从《序卦传》可以看出,老子的因果观,这是一种认识方法。

《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通篇开完就知道了,这是列举归纳法,这也是一种方法。

《论语》中孔子首推孝,由孝而推己及人,最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一种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的方法。但是孔子没交代他这些思想是怎么来的,搞得儒家一直到了明代大儒王守仁,才解决了学说的根源问题

老子的认识论《道德经》,第一章提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那具体怎么观呢?《道德经》四十章说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话太高级了,老子就用这么几个字,总结了逻辑学三大定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里面讲了对立统一定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讲了物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概念。黑格尔发现逻辑学三大定律在老子两千年之后了。可惜后人辜负了老子的贡献,拿《道德经》修仙,气人不你说,要是按照《道德经》的精华部分去做,中国可能早发展千年也说不定。

所以从认识论上看,老子完胜孔子,高一大截。

从治世的方法论上看

孔子想用“礼”让社会达到“仁”的状态。由孝引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进而造出“君子人格”,又造出“圣人”人格而给人以最终关怀。

这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转为封建社会是有进步意义的,很先进,但是也让秦一统六国之后,使中国的封建统治太强大,一直到清朝结束,儒家思想都作为封建统治的强大工具,让老百姓不能够进一步发展,导致最后落后于世界,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被侵略史。

儒家思想只可用于自身的人格塑造提升,不可用于治国,否则还得重蹈覆辙。不是全盘否定,是去粗取精

老子的治国方法论主要阐述,“为”,“无为”,“为无为”,“无不为”。这些主要说的是做事不要只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做,这么做就是“为”,这是违反客观规律的。“无为”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去做事,这样就不犯错,“不尚贤”、“绝智弃圣”等说都是这个意思。推崇大国小民,这些治国方式易经接近现在社会的治国水平了。

《道德经》第五章里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比现在所提倡的博爱,公平正义等范围还要大的爱,和公平。还有好多不一一列举,《道德经》的理念太超前于老子的时代,有些理念甚至超过现代社会。

所以从方法论,治世的水平上,老子完胜孔子。

总结

无论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哪一方面老子完胜孔子。但是孔子学说也有不少精华可以启迪现在的我们。


盛京杨员外


当然是老子!有真人不露相的说法,老子是在不得己的情况下才写出五千文,他的作品是伪装者很难利用的,这就是老子的高度,而且常人也难做到的,这也是上层境界的难度,老子的思想是高层次的。也可以说差不多是古今中外的顶端学问,怪不得人们常说老子为大!

人怕出名猪怕壮,老子的思想几千年以来为什么没有受到世人的大力推广呢?老子本身就不主张张扬炫耀,他的思想和文章早就控制了骗子们的利用心,所以那些帝王将相和欺世盗名的骗子们都用不上他的作品,只有真诚做人的人才能领悟到老子的伟大之处,老子主张真者无需名,一个真心干事的人,他是为了干好这件事情为主,不是为了求名。名者无真,一个以名誉为重的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求名而为的,这就是老子那穿梭时空的伟大眼光!我在这里只说了一点点老子的高明之处,因为他不愿出名,他只想干实事,所以,自古以来都没有得到当权者的推荐。

孔子曾经去拜访过老子为师的,孔子听过老子的教导之后,回家对学生说,今曰闻道,夕死可矣,崇拜得五体投地。孔子的学说是中层次的学问,实用性广,只要一个正常人都可以学到一点,就连盗贼也可利用仁义礼智信来骗人,当然,我们也不可能说孔子的学问是错的,只能说是中等级的,因为好使,历代的权利者们常常用它来骗取民众的信任,自己做的全是偷鸡摸狗之事。实在人用了孔子的思想就会成为君子,虚伪人用了就会求取功名,孔子的学说真的好做面具!所以很受欢迎,又实用。



知耻为荣


经过时间的检验,应该是老子的境界更高。直到今天老子都没有负面评价。孔子却毁誉参半。

能对中华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其杰出代表就是孔子和老子。

要说两个人随着境界高,我认为是老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代表,提倡修身养性,如果是年轻人,可以学下孔子。

老子是道家人物代表,提倡无为率真,遵循自然规律。

但到了一定年龄会发现,老子的思想才是大智慧。

老子的《道德经》详细阐述了世界自然发生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规律。成为后世道教修炼之时的精神之祖。

老子所说的自然就是按照人本来所具有的样子生活。

在老子看来,这种自然的状态就是小国寡民的状态。他说;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社会里,你当然会背离自己的自然状态。

因为你必须去遵循某些规则,你要遵循了某些规则,就会背离自己的意愿,就要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约束,制约里。

要实现自由的生活就要“绝圣弃智”,不要去设计各种各样巧诈的事情。

这种自然化的状态才是老子特别向往的。

孔子主张儒学,封建礼教禁锢了中国几千年,束缚了几千年。貌似孔子厉害,

其实他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孔子没有留下著作,《论语》是他弟子的作品,不足以最大程度体现孔子的思想。虽然这样,但孔子依旧是伟大的。

后来的历朝历代基本都信奉孔子,留下了规矩,因为他的儒学符合统治阶层的意愿。

在统治阶层看来,老子的思想太消极,不适合现实,也会逐渐失去对百姓的,约束管理。

儒家虽然影响了中国人的气质和品格,让中国人讲理谦让。

但事实上只是表面的,中国人骨子里还是道家的思想比较深。

都像儒家君臣父子,秦始皇就不会灭了。陈胜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

历来成王败寇,非常符合道家的一阴一阳。

老子是比较了解中国人的。他曾经婉转劝孔子,叫他不要瞎折腾,他那一套是行不通的。

以上回答将代表个人观点。


瑞君情感


孔子半部《论语》治天下,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

孔子与老子都是顶尖级的大神,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我们炎黄子孙两千多年,都是伟大的人物。谁的思想更高,这个很难定论,只能是相对而言的各自的思想侧重点不同。

孔子的思想言论,是有生活的具体细节,因材施教的就地发挥观点,这样的言论是比较生动的令人印象深刻。

老子的思想言论基本集中在《道德经》,儒家的一些经典中偶尔也有对老子在当时的观点的零星记载。他的思想言论不是像孔子般具体付诸于生活,而是抽象化的剥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以治国为例,《论语》中就有非常多的治国态度、策略、方案等等的具体,而老子对治国,就抛出一句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是非常抽象化的总结。

孔子注重现实生活,老子注重精神层次。

孔子教人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如何做到仁义礼智信,如何做学问,如何为人处世。老子注重人在精神层次的解脱,如何看到世间本来面目,如何发现宇宙规律,如何看待生死。

当然,孔子在精神层次也有论述,只是比较少,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孔子在精神层次的生死探讨与老子对宇宙规律的道可道非常道相比,他的思想言论多放在“事人”上。

以南怀瑾先生的一句话来总结吧: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醉墨客


老子和孔子都是站在中华文化的源头的两位巨人,无法简单分辨他们的境界孰高孰低。

老子乃贵族出身,世代为官,均为执掌文化礼仪的官员。按《史记·老子传》。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又载:“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中年以后,入洛阳城担任了“周守藏室之史”之职位。类似于后代掌管中央的奏章、档案、图书以及地方上报的材料的官员。

按后代学者研究,根据老子世代所持的职业推断,老子其实也是一名儒士,一名原始儒,一名非常博学的原始儒者。

孔子乃平民出身,最多算是一个没落贵族“从大夫”出身。从小受尽磨难,于磨难中历练出的至刚至强的性格与老子所提倡的“虚其心”、“弱其志”等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孔子还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希望建立的天下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据史料记载,孔子曾问道于老子,但孔子对老子的思想不完全认同。

学者何新曰:

老子主张,一切顺应天道,以天道为本。而孔子主张却是以人道为本,利用天道谋乎人事。

老子要求顺应自然与时势,而孔子则主张以人性的需要来为自然立法,以王道为国家立法。所有这些主张,老、孔之间是截然相反的。

而我本人以为,我们入世须用孔子之道,要有孔子努力进取的精神,如孔门高足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 气冲霄汉之志气。要有“知其不可而为之者”的决绝与勇气。但是,当我们在人海中拼累了,拼不下去的时候,我们可以抬起头仰望那个可以令我们自由翱翔的老子。我们可以暂时放下所谓的责任、义务、名利、富贵,虚荣那些身外之物,于心中默念:“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默念:“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让自己那颗疲惫的心得以有喘息的机会。缓过来了,想明白了,接着江湖再战!

所以,我们既需要孔子,也需要老子。二老的境界都是光耀千古的大境界,难分伯仲,也不必要分出伯仲,对于我们华夏子孙来说,两种思想就是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





华年1979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5000字,谈到了形而上的道学,谈到了形而下的德学,谈到了如何通过了解道学,反求诸己,修养身性,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让德性上身。

孔子的《论语》,因为有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论,里面好几次弟子提到,

孔子很少言论形而上的道学。

所以,一般都会认为老子的思想境界比孔子好太多,孔子千里迢迢找老子求道,经过老子的一方指点,孔子茅塞顿开,鄱然领悟,回去以后沉默三日不语,对弟子说,老子的思想,如神龙,翱翔虚空,无影无踪,让人难以捉摸,让我心神不定,老子究竟是人还是神?可见当时,老子出神入化的思想境界,对孔子心灵的震撼有多大。

春秋以前,道儒不分家,道家对孔子的高度认可,在《庄子》中处处可见,颜回做为孔子72得意门生中的尖子生,在《庄子》中,达到了坐忘的境界,孔子说这种境界就是融入于虚空,智慧通达八方了。孔子还谦虚的对颜回说,你可以在我前面带路了。

其实,作为后来人,想了解前人的思想境界,如果用文字能够辩驳清楚,就不会有中国的中医,就不会有中国的武术,就不会有儒释道的源远流长,我们只有潜下心来,细细研习前人的经典,反求诸己身,修养身性,感知古人智慧对身心的润泽,才可能有机会体验古人智慧的奥妙。

而孔老的思想境界,孰高孰低?老子不知道,孔子知道吗?虚空无界,谁来界定?


五岁菡宝诵读古典


如果你看过了孔子的弟子整理而成的《论语》,读过了老子自己撰写的《道德经》,谁高谁低,高下立现。

再看各种文献记载,包括孔子弟子的记述,孔子几次问道于老子,你就知道到底是谁的思想境界更高!老子讲道可,道非,道常,……众妙之门,玄之又玄,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为天道;孔子讲性善,性忍,中庸,是为人治,也就是人道(人治之道)。

再看历史,孔子是周游列国而四处碰壁,终生不得其志。是其弟子与再传弟子整理而成《论语》,而老子是被拦于函谷关,留下千古绝唱《道德经》,而后西出函谷。再看没有儒学的大秦帝国是纵横驰骋打的匈奴屁滚尿流闻风丧胆。汉朝是以道家立国,讲求无为而治,到武帝一举击溃匈奴,永绝后患。而后,启用董仲舒独尊儒术,再后来,再有游牧民族(号称蛮族)来犯,朝廷懵逼,大臣愚忠,亡国叛国,亡种灭种,再也没有了大汉族的血性与霸气!楚虽十户,可以灭秦的传奇历史被永久的尘封于记忆之中。

道法自然,中国思想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科技水品是蒸蒸日上一路领先。道法人治,中国是思想禁锢,中庸而圆滑,面善而心恶,科技水品是一路下滑,再无长进,百姓是血性尽失再无抵抗外族入侵之拔刀相向的勇气!

所以,道有道不足,儒有儒弊端,道为上,儒为下。然,其儒道只差,差之千里,不是一星半点。现如今都在提回归国学,而国学千万不敢囚困于儒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国学,法墨儒释道,兵家带杂家,一个不能少,兼容并蓄,去其糟粕存其精华,才是回归正道。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唯此,中华可兴,未来可期。


行云流水


十多年前我曾经在阿里巴巴论坛写过《孔子和老子告诉我们地道理都是一样的》,这是2006年的时候看《百家讲坛》孟宪实副教授讲《玄武门之变》写的感言。现在想来,也挺有意思的,因为十多年前写了很多这样的文字。

在这篇有感的文字中,我从李世民的寒武门之变中想到了齐国的小白(齐桓公),我记得看书看到他死的时候,他的儿子们闹的那个凶,直接把他爹凉那了。从这看来,统治者是没有亲情的。

我因此也说“难怪孔子要说仁!他所立的君子标准是给谁立的,最主要的还是给那些为了权利为了利益不顾骨肉亲情的上层统治者立的啊!”

以此,写了我的感言:

孔子不也是看到了这些,才大声的批判春秋无义战吗!他们上层统治者在那抹杀亲情,血腥争斗,可是最倒霉的却不是他们啊,而是老百姓啊!也难怪孔子的再传学生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不也正是看到了老百姓的苦难了吗!而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也正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闪光的伟大思想之一!

你再看看孔子教的学生,哪一个不是当时各国的显赫人物!子贡,一个人可以改变当时春秋各国之间的格局!可以说,他可是现在外交界的老祖宗,他的外交能力在当时可是没人能比的!这也是孔子为保鲁国,为什么不派莽撞的,一撸袖子就干的子路去,而是派了子贡去!而子贡不光是一个外交家,还是一个商人,他的财富要是搁到现在,可是和比尔·盖茨有一拼!想想,那是2500多年前啊!而孔子教导仁,告诉他怎样作一个君子,不是很具有巨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吗!而孔子身边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象子路,还有孟子的师爷——曾子,不都是这样的人物吗!象子路,虽然莽撞,但也是诚心正意,为了国家,作出了君子之死,这不也是孔子教育的结果吗!不要看,庄子为了调侃孔子,而编出的盗拓和孔子之间的虚构的对话!还有曾子和孔子的其他学生,主要以曾子为代表,继承了孔子的事业,传道人间,让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老百姓也能接受教育,这不也是孔子教育的结果吗!要知道,中国至古以来在世界上都是文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还有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看到了当时的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提出的,也是他为了要重建社会秩序而提出的!你再看看这句话是对谁说的,不是别人啊!正是当时的统治者啊!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孔老夫子的用心良苦啊!也可以看出他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是多么的煞费苦心!由此我也想到他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正是为了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作出的巨大努力,我想后世给他这个大成至圣先师的称号是名至实归!

然后,我又想到了老子:

老子也是看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乱象,才说出了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孝;国家昏乱,有忠臣的啊!他不也是看到了当时的社会臣弑君,子弑父,亲乱情迷,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以致民不聊生而说出的话吗!虽然话是狠了点,可是爱之深,责之切啊!从老子的字里行间里都能看出他对百姓的爱护还有对导致社会乱象的统治者的深刻批判和对他们能作出正确的举止所抱有的期盼和对社会安定的美好愿望!你象他提出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正是他对当时上层统治阶级所说的吗!这样的话还有很多!这样的话,对我们现在也还是有很大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我们不要光看到,他和孔子老是唱反调,其实你可以从老子中看到他和孔子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当时动乱的社会回归到正常的轨道!象他在十九章里说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不就是和孔子的观点是一样的吗!他也希望统治阶级带领老百姓把社会重新回归到正常的轨道!而他说的这些还有很多,不都是他美好的愿望吗!从这也可以看出,他反对的是假仁假义,他反对的是上层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私欲而置百姓于不顾,这不都可以看出他和孔子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吗!

只是统治阶级不照他们的教诲,在那里争来斗去,其导致的历史后遗症就是,上层统治阶级都犯有违背亲情伦理的毛病,象今天百家讲坛讲的唐朝的那些事,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其实哪个朝代又不是这样呢,从秦到清,这样的事还少吗!想想前几年的电视剧《雍正王朝》不正是上层统治阶级违背亲情,违背伦理的结束性展现吗!

在文章里我又想到了亲情还有老子和孔子的智慧:

这不都是因为亲情,使我们有了血缘,才让我们手拉手昂首走到了今天吗!而孔子和老子也正是要维护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亲情,才大声疾呼的!我想他们的大声疾呼,对于我们今天还是震聋发聩的!虽然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但我总觉得他们的声音还在我的耳边回响!情同此心,我想他们的声音也会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耳边回响的!因为我们由亲情连结的血缘,由血缘构成的我们中华民族理想的家园,是我们的根,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吸收着根系给我们营养,这是无私的,我想每一个感恩的中华儿女都会给提供给我们营养的根脉,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来滋养我们的根脉,来保护我们根脉,让她更加的有活力,更加的壮大!

孔子和老子两位伟大的先贤给予了他们当时的人们和后世的人们很多,也给予里今天的我们更多!其实老子和孔子的理念是一样的,都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而且老子比孔子追述的更远,这也是我们今天也要注重老子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他的智慧和孔子是齐量的,犹如我们中华文明的两个车轮,在伟大中华文化地无穷动力的驱动下,带领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也犹如我们地两条腿,在伟大中华文明智慧的引导下,大踏步的奋勇向前!也正是由于两位伟大的先贤传承祖先伟大的文明,才会让我们今天所要进行伟大的民族复兴有了源源不断的智慧源泉!激励着我们向前进!就象《易经》里在乾卦和坤卦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中你也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君子是他继承祖先的智慧,以让文化得以继续一贯的传承!从中我们更可以看到孔子和老子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伟大!你也可以在老子的《道德经》里看到《易经》对他的影响!象他书中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中就可以看出《易经》对他的影响!他们的继承祖先的文化精神也正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我想我们也要继承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精神,以让我们的国家,我们民族更加健康的向前发展,更加自信的让世界看到我们对世界的爱!

让我们努力的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让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早日到来!


挂在明堂射古今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孔子和老子相比较,谁的思想境界更高?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疑问,而且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老子比孔子的境界更高,我们不否定这个答案,但是我们作为两千多年之后的人,去评论两位文化源头上的巨人的好与坏,似乎有些不妥。

一来是因为时间太久,中间经历了两千多年前的时间,以现在的眼光去评价当时的对错,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再者说,儒家和道家对于文化思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两者都值得我们去敬畏和学习。

两个人代表着不同的派别,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成就,在不同的领域创造了不一样的精彩,如果我们在两个人之间做出比较,倒显出了自己的愚昧。

倒不如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两人思想的不同,在不同的文化之中,看到其中不同的精华。

孔子讲人道,老子讲天道

孔子创立的学派是儒学,讲的是仁义。

孔子说:“仁者爱人”。

孔子将仁义定为传统道德的最高标准,和礼智信合称为五常,这五常更是贯穿了儒学智慧的伦理价值体系的核心,目的是修养自身品德,遵循天下大道。

儒学中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就是君子行事,因为按义为本质,所以即便是看到了富贵,也不会失去道义去夺取,就好像这样一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小人则不然。

这就是儒学从仁义道德的规范去约束人的言行,用仁义的教条塑造一个好的人生的智慧。

而老子创立的道家,则是从“天道”的角度去诠释智慧。

《道德经》中的思想核心就是“无为”。

正所谓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就是以无为之心去作为,以无事之心去做事,以无味之心去品味,就是从根源修正人生,从内心本源看淡世俗之间的事情,淡化了自己对于物质的过度追求。

因为老子认为欲望是万恶之源,一个人生出欲望,就会企图通过卑劣的手段来满足欲望,填补自己欲望的深渊,这个时候丧失良知和道德的事情也就出现了。

所以一个人应该做的状态,就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就是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变化,而不是轻举妄为。

这种智慧抛开的就是自身妄为的状态,另一个角度上来看,老子也是站在了天道的角度去修养人生本性。

如果把儒学和道家思想做一个非常通俗的对比,道家思想就好像是食物,喂养了我们的身体,而儒家思想好像是衣服,遮盖了我们的羞耻。

因为道家的天道是从内在,也是从心性本源修正自己,而儒家的仁义道德,则是通过外在的标准来规范自己,让一个坏的人按照这一个标准走向好的方向。

从客观角度来说,儒家和道家完全是两种不同派别的智慧,从仁义道德的层面去看,儒家的贡献更大,而从哲学和天道的角度去看,道家的境界更深一些。

我们对于这些古老文化的最好态度,并不是在其中判断孰好孰坏,而是通过不一样的眼光和思维学习不同的智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将两者结合去学习,才是对于人生最好的修养,也是对于这些古老文化最好的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