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國學?(本文為整理,總結,非個人原創。)


中國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當代文化中的精華相融的學術精髓。

何謂國學?(本文為整理,總結,非個人原創。)


基本釋義

1.稱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學等。

2.古代指國家設立的學校,如太學、國子監。

詳細釋義

1.古代指國家設立的學校。

《周禮·春官·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宋書·臧燾徐廣傅隆傳贊》:“ 高祖 受命,議創國學。” 唐 韓愈 《竇公墓誌銘》:“教誨於國學也,嚴以有禮,扶善遏過。”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莊劚松》:“ 吉州 莊壽年 ,號 斸松 。 乾隆 初年,貢入國學。”參見“ 國子監 ”。

2.指我國固有的文化、學術。

魯迅 《花邊文學·考場三醜》:“於是使文人學士大嘆國學之衰落。” 胡適 《<國學季刊>發刊宣言》:“我們深信國學的將來,定能遠勝國學的過去。”參見“ 國故 ”。

何謂國學?(本文為整理,總結,非個人原創。)


國學概念產生後其意義內涵自然較複雜,包括傳統官方、民間各種學問、藝術、技藝等,但在狹義上,國學之範圍不脫經史子集四部,同時四部中又以經學為首。

何謂國學?(本文為整理,總結,非個人原創。)


宋明時易學繼陳摶而有邵雍,後朱熹採易圖講易,重在義理,此時理學產生,又者經歷隋唐,經學受到禪宗影響,又進入新的境界。再有太極、氣、理、性之說遍及人心,此時經學離孔子所治經已漸遠,至王陽明“心學”則更是採佛家大乘精義。清朝文字獄大興,考據樸學大興,乾嘉年間尤盛,納蘭《通志堂經解》之後,諸家整理經學文字勘定版本,並作正義箋疏,焦循、錢大昕、阮元等為冠。

近代俞樾兼通今古文,其弟子則又啟今古文之爭,又有南海先生康有為作《新學偽經考》,當時章太炎、劉師培諸人,遂爭演愈烈。通經學史,還須知道經學背後的政治因素,如漢代治經是士族壟斷仕途的方法,注經便是掌握話語權,乃造出儼然春秋貴族一般的世代簪纓之巨族,在晉以後士族遂成為超越皇權的勢力,至有“王馬共天下”之說。

今古文之爭更牽涉到很多政治因素,如王莽改制等,

總而言之,經學中問題錯綜複雜,而只有治經學後,才能遍及群書,治史、子、集部。例如,不通經學,不讀和學《爾雅》、《說文解字》訓詁音韻之類,就無法在文句上讀懂古書;

不懂《周易》象數乃至天文地理者,就無法讀懂史書中各種曆法天象災異記載,也讀不懂《史記》中《秦楚之際月表》之類,從而亦無法理解司馬遷“究天人之際”的理論體系。《易經》乃中國文化之根!

何謂國學?(本文為整理,總結,非個人原創。)


不讀五經,《易經》、《春秋》、《尚書》、《詩經》、《禮記》(《樂經》失傳),就無法理解子學中的很多理論來源。(孔子晚年整理六經,是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 孔子晚年很愛讀《周易》,翻來覆去地讀,使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斷了好幾次,後人稱“韋編三絕”!見於《史記·孔子世家》)。

何謂國學?(本文為整理,總結,非個人原創。)


史部的體系大致三種,一者紀傳,承襲《史記》體制,如《漢書》、《明史》者;一者紀年,承襲《春秋》體制,如《資治通鑑》者;又者紀事,承襲《通鑑紀事本末》,如《宋史紀事本末》等。而在章誠齋眼中,六經皆史(《周易》和史之關係可參考胡樸安《周易古史觀》),故史部實際也是繼承經學傳統,史筆即用春秋筆法,並採用經學中通三統、尊王攘夷、大一統、母以子貴等觀念,這是史部概況。

集部有楚辭、總集、別集等分類,主要收錄歷代文藝方面作品,這一部分由於歷代作家不斷更新填充而蔚為大觀,如宋人著書就有數萬卷,而在江陵焚書之後天下藏書不過才兩三萬卷。此部分與經學中的蒙學、小學(音韻訓詁等)多有關聯,如《佩文詩韻》等。

不解平仄及古音等就不能吟詩填詞作賦屬文,今人文章不濟,多半還是小學功底不夠紮實,對漢字本身感悟不深,又不能通其他幾門語言與漢語對比,更顯語言能力單薄。集部文章可作三不朽之“立言”者,也是文章精華處。

我們誦讀國學,首先要明白下面三個問題!

1、國學的基本定義是什麼?“國學”的現在涵義是“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的,所以國學無可爭議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學術”。

2、國學門類寬泛複雜,有無主從之分?國學是以先秦諸子百家為根基的,先秦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並無主從關係;如就各時期所起作用而論,諸子百家學說在各時期各相應領域都起著重要作用,所以諸子百家學說並無主從之分。

何謂國學?(本文為整理,總結,非個人原創。)

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並涵蓋後期各朝代的各類文化學術。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的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國學”之名,始之清末。其時歐美學術進入中國,號為“新學”、“西學”等,與之相對,人們便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稱為“舊學”、“中學”或“國學”等。國學也可以指中國古代學說。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們形成了道家思想、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等

何謂國學?(本文為整理,總結,非個人原創。)

這些思想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對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慢慢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

何謂國學?(本文為整理,總結,非個人原創。)

3.國學、經學≠儒學

近年來,談國學的人漸多,似乎不談國學不能稱為國人。可是,近些年談國學的人,一談國學就說儒家之學(簡稱儒學),以為除了儒學,就沒有國學;或是認為,只有儒學才是真正的國學。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徐灝注箋:“人之柔者曰儒,因以為學人之稱。"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因此古代通常以“儒”稱學者。如《字彙·人部》:“儒,學者之稱。”以“儒”稱謂儒家,只是古代的一種用法,如《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

也就是說,儒家學說是古代服務於帝王統治的教化學說,並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場而為老百姓服務的學說。因此,如果以儒家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看作古代專制主義或為古代專制主義服務的思想的代名詞。當然,並非全盤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說,如果將中國傳統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僅全盤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而且也將儒家文化中積極的因素給否定了。這顯然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本來面目,更不是當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旨所在。

國學,顧名思義,就是國家之學,也是國人之學。古代中國的國家觀念是不斷變化的,但無論怎麼變化,都可以稱之為中國或華夏。也就是說,國學應當是中國或華夏曆朝歷代學術文化之總稱。從歷史來說,國學不能侷限於儒家之學,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儒學只是與道、墨、法等諸家相併列之一家學說。

何謂國學?(本文為整理,總結,非個人原創。)


那我們現代家庭帶孩子誦讀國學,讀什麼?如何讀?請繼續關注,我將持續學習,堅持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