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為何主張優先發展導彈?

街角在-等待


1956年制訂了十二年規劃,其中飛機和導彈,到底先研製哪一款?兩難相權取其易。

在當時來說都不容易,尤其飛機,就更不容易,材料就是一個大問題,而且飛機作為載人工具,本身要求可靠和安全,材料需要重複使用,需要更多時間積累。

爭論大,需要有人站出來拍板,最終的結果都知道,錢學森錢老,作為國防工業研製的帶頭人,面對重大研製方向,勇於承擔責任,更為少走彎路,率先提出了先發展導彈的建議,由此揭開了我國發展導彈的歷史。

當一切成為歷史,回過頭來再說這件事,網友們關注一樣事,我們是否如錢老決心,少走了彎路呢?從我們發展的成就來說,看來是對了。

導彈材料本身不比飛機複雜,解決了制導難題,一切皆可迎刃而解,實事上也正是這樣。現在的爭論,似乎搞導彈順理成章,然在當時,想釐定技術迷霧並非簡單,導彈就那麼好搞嗎?

作為航空和航天理論專家,工程實踐的著名專家,錢老不僅是理論大家,也是工程實踐的踐行者,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的話於當時決策具有重大輔助的作用,也見他受重用的程度。

當年有兩座借蘇聯幫助建立起來的工廠,而導彈則完全處於一窮二白的技術狀態,因是偏向於研製飛機者,倒不在少數。可是,我們要自已投入飛機研製,又是另外一回事,而導彈不然,難題不少,相對來說,要比飛機容易,不只是相對容易,而且也當年國防急需的。

導彈搞起來,與火箭相輔相成,有力推動了航天事業的進步。


魂舞大漠


這是綜合考慮了中國當時的工業基礎以及長遠效果做出的建議。

導彈是一次性的,而飛機是要反覆使的。所以部件的質量要求和可靠性要求是有差距的。比如殲擊機,殲七的機體壽命就是3000-4000小時,發動機的壽命900小時。期間要多次起降,飛特技,空戰中就更多了,5-6G的大過載是家常便飯。而導彈保養期間只要保證那一次使用不出問題就OK了。所以,你說是搞導彈容易還是搞飛機容易?

而且,研究和試驗導彈的花銷也比飛機低。以風洞舉例,東風5導彈的直徑3.35米,殲七的翼展7.15米,殲六的翼展更大9.2米,殲八為9.34米。七十年代國內最大的跨超音速風洞不過0.6米,勉強能給東風導彈吹風,但是給殲八吹風那就不夠看了。保持與東風5同比例甚至更大比例尺吹風的飛機模型至少要1.2米風洞才能容納,而成本4倍於0.6米風洞的1.2米跨超音速風洞要到80年代才能投入使用。這就是為什麼殲八、殲九發展得如此步履維艱甚至中途下馬的重要原因。所以,當著急打仗的時候,是馬上能用的傢伙好呢?還是要繼續等個十年八載還說不準的東西好呢?

最後,導彈的突防效果好,至今沒有特別有效的對抗手段。美國的愛國者導彈在海灣戰爭被吹得天花亂墜,後來不是被狠狠打臉了嗎?打臉的案例甚至來自關係最鐵的以色列。而對付飛機的辦法手段要比導彈多多了,導彈、戰鬥機、高炮等等不一而足。美國空軍的裝備和作戰能力全世界都知道,和這個對手打空戰是它最樂意的。所以,開片當然不能選擇敵人最擅長的兵器。至少要選擇與敵人差距最小的兵器吧?而突防能力強的彈道導彈則是連美國都沒有足夠把握防禦的武器。這一點不光中國看出來了,朝鮮、伊朗這些國家也一樣看出來了。

所以,錢先生的主張是高瞻遠矚。


asiavikin


  要優先搞火箭工程  1956年春,國家搞12年科技發展規劃。關於發展火箭與飛機的問題,許多人認為,重點應放在飛機上:因為當時蘇聯的洲際導彈都還沒有研製成功,而我國尚無飛機制造工業。  歸國不久的錢學森,力排眾議,反覆論證,在他的努力下,終於將大家陌生的“噴氣和火箭技術”,列入12項重點項目最前面的4項,得到了優先發展。  1957年,錢學森又說:我有這個預感,因為我們的制度能使意志高度集中統一,這比自由化的美國更適合搞火箭工程。  由於半個世紀前的正確決策,使得今天中國的航天事業能夠居於世界前列。  航天人不要懼怕失敗  1992年3月22日,中國研製的“長二捆”運載火箭發射另一顆“澳星”時意外受挫。  錢學森說:不要以為受到挫折便是壞事,不要以為鮮花、掌聲、讚揚是科學家的生活。科學家往往與千萬次的失敗結為伴侶。依我看,從事航天科技事業最不懼怕的應當是失敗。這種失敗首先是同火箭結構上的複雜性分不開的。要使得火箭的可靠性達到99.9999%,也就是說,抽取100萬個零件,不可靠的不能多於一個。航天事業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成功時常與失敗相伴,輝煌與挫折相隨,這就是航天人應當面對的現實  抗議科技界的“老頭子制”  80年代,錢學森熱情支持山西張沁文,協助他研究並寫成了《農業系統工程》文稿。稿子發表時,錢學森反覆堅持將自己的名字署在張沁文後面。錢學森說:發明權主要是你;以你我年齡而論,你應居第一線;我對於我們國家現在流行於科技界的“老頭子制”頗為反感!用這個機會表示一下,也是抗議這一不合理的東西。  我決不會忘記,是您啟示我  1993年5月3日葛庭燧(1913-2000)教授80壽辰,錢學森在賀信中說:“我決不會忘記,是您啟示我早日從美歸國,為新中國服務。”  這是怎麼回事?  1949年4月5月,南京上海相繼解放。錢學森收到芝加哥大學研究員、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葛庭燧來信,信中說:“以吾兄在學術上造詣之深及在國際上之聲譽,如肯毅然回國,則將影響一切中國留美人士,造成早日返國致力建設之風氣,其造福新中國者誠無限量。弟深感個人之造詣及學術地位,較之整個民族國家之爭生存運動,實屬無限渺小。弟雖不敏,甚願追隨吾兄之後,返國服務。”  之後,就發生了本文頭一段的故事。


小蘭愛跳舞


打不出去的原子彈就是廢但只有你能指哪打哪的武器才能說了算。所以優先發展遠程導彈才是王道。錢老不是5個王牌師,是整個美國。


帕不怕


這個怎麼說呢,矛與盾是永恆的發展路徑,相生相剋,沒有盡頭,所以優先不優先都是一樣的,有矛就會有盾,有導彈很快也就有了反導系統,有盾後矛就會升級,弓箭變子彈炮彈導彈,然後盾也會跟著升級,所以說一句話說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高一丈道就比魔要更高一尺。循環不止,生生不息,直至無窮無盡。


勝炫主


飛機怕導彈,航空母艦怕導彈!

坦克,,,城市發電站,,,衛星,,

通通都是在導彈打擊範圍!

導彈是武器之王!

追趕國外軍事力量之捷徑!

🙏🙏🙏🙏


空相淨悟居士


1956年1月25日,毛澤東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說:“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後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5天之後,在政協二屆二次全體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明確提出了“向現代科學技術大進軍”的號召,並要求國家計劃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和有關部門制訂新中國第一個遠大規劃——《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簡稱12年規劃)。

錢學森(圖片來源 網絡)

1956年3月,錢學森擔任了“12年規劃”綜合組組長,並和任新民、沈元、王弼等人一起,主持參與了其中第37項任務《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的制訂。

錢學森等在這項科學技術任務的說明書中指出:“噴氣火箭技術是現代國防事業的兩個主要方面,一方面是噴氣式的飛機,一方面是導彈。沒有這兩種技術,就沒有現代的航空,就沒有現代的國防。”

但是,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是優先發展飛機,還是優先發展導彈呢?當時曾有過一段較長時間的“飛機與導彈”的爭論。錢學森態度鮮明的主張優先發展導彈。

錢學森是沿著美國航空航天曆史軌跡走過來的人,他深諳世界各國的發展道路都是先有航空,後有航天,他自己也曾說過:“從航空的歷史來看,導彈是五十多年來飛機發展的自然結果。”那麼,錢學森為什麼會有優先搞導彈的想法呢?

首先,從當時的國情來看,他認為短期內不可能在發展飛機上取得快速突破。

東北之行使錢學森加深了對國情的瞭解。飛機的難點在於材料,而材料問題在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的我國,是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的問題;飛機要上人,所以對飛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可重複使用性,都有很高的要求,而每一個“性”都要攻關很長時間;飛機還涉及複雜的飛行員訓練、地勤空勤等龐大的維護保障系統,均非一日之功,更需要很長時間的經驗積累。

其次,從戰略博弈的角度分析,發展導彈是戰略取勝的捷徑。

要想在十多年的短時間內接近或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必須抓住主要矛盾,從有利的方向上取得突破。中國當時的首要任務是如何不捱打,然後是如何還擊敵人。從這個角度看,無論是防禦還是還擊,導彈都有優勢。錢學森認為,從技術上看,導彈技術並不比飛機更難,研製進度會快得多,況且導彈的使用是一次性的,相對飛機要容易解決得多,發展導彈技術唯一要解決的難題是制導問題,但這在短期可以突破。

錢學森又分析,從國防的未來發展來看,導彈結合核武器是必然之路。錢學森在與國家高層領導的接觸中,敏銳地感覺到中國正在發展原子彈。他以一個火箭科學家的職業敏感,意識到要搞原子彈就離不開導彈,原子彈要真正形成戰鬥力和威懾力,必定需要導彈作為運載工具,二者必定會“兩彈結合”。

歸國時的錢學森,已經是集航空和航天科技理論、戰略規劃、工程實踐和科學管理於一身的著名科學家。他曾親身參加美國第一枚氣象火箭“女兵下士”和美國軍方第一枚原始型導彈“下士”的研製工作。他在火箭、導彈技術的總體,動力、制導、氣動力、結構、計算機和質量控制等各個專業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因此,錢學森對中國該不該優先發展火箭、導彈技術,能不能獨立發展火箭、導彈技術的判斷,是有科學依據和清醒的估計的。在這個可能改變中國命運的關鍵歷史時刻,敢不敢挑戰世界航空、航天發展的金科玉律?中國能不能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錢學森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能!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們不走美國發展的道路,也不走蘇聯的道路,而要走我們自己的道路,我們可以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中國人民完全有能力,自力更生製造出自己的導彈。”

錢學森是個不太愛講話的人,但是一旦他講話,就具有相當強的穿透力和感染力。他在美國名校的講臺上練就了邏輯嚴謹、條理清晰、重點突出的三大本領,又和導師馮·卡門一起遊說過美國國防項目的投資人,懂得如何作科普宣傳。所以,在“12年規劃”會上經過一次又一次地進行討論和說服,他這一具有真知灼見的分析和意見,終於被大家接受。

於是,這一重大戰略決策就此確定。在國家12年遠景規劃中,“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被列入了57項重點之一,並有了以下明確的表述。

實現該項任務的途徑:“必須儘快建立包括研究、設計和試製的綜合性的導彈研究機構,並逐步建立飛機方面的各個研究機構。”

實現該任務的進度:“1963年至1967年在本國研究工作的指導下,獨立進行設計和製造國防上需要的、達到當時先進性能指標的導彈。”

實現該任務的組織措施:“在國防部的航空工業委員會下成立導彈研究院,該院自1956年起開始建設,1960年建成。”

這一決策的預見性和深遠影響,在以後的歲月裡越發顯現。錢學森善於根據國家的總體部署和要求,通過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來引領國防科技發展的能力,奠定了他作為戰略科學家的非凡地位。


口水雜談


導彈是戰爭中中遠程打擊的最先進的運載工作。在現代戰爭中,傳統的作戰方式逐漸被導彈的精確打擊所取代。從美國的南聯盟和海彎戰爭中可以看到。導彈是現代戰爭最有效的遠程進攻性武器之一。也是遠程作戰的最佳手段。錢學森為我國的國防建設作出了極出的貢獻。我國的東風系列導彈,紅旗系列導彈為我國的戰略打擊力量和防卸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我國的各型導彈無論從數量到質量是世界上第梯隊的。有的甚至是領先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