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刁钻”家长,学会这两大沟通技巧,你不再受“委屈”

所有的玩笑话都有认真的成分,比如这句:这一届的家长真难带!说这句玩笑话的大多是幼儿园的老师。

不管你是中小学的老师,还是幼儿园的老师;不管你是新手老师,还是在教育行业混久的“老油条”。你都要面对一个终极考验,那就是“家长工作”

哪有什么“刁钻”家长,学会这两大沟通技巧,你不再受“委屈”

做幼师的时候,经常有同事跟我抱怨她班上的某某家长真“奇葩”,遇到家长发来的“质问”短信都不知道如何作答。

幼儿园里真的有那么多“奇葩”家长和“刁钻”家长吗?我觉得不是,那都是你没有做到换位思考和没做好本职工作的疏忽造成的困扰吧!

比如家长都会问:

为什么我的孩子回家总在找东西吃,是不是在幼儿园没吃饱?”

首先不要怪家长多心,如果是你自己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家有这种现象,你是不是也会存在这种担心?

其次幼师想想自己的工作是否到位了,保证孩子在幼儿园吃饱吃好是你的职责,你做到了吗?

假如这个孩子确实吃饭的环节存在问题,那你就有必要真诚道歉是自己照顾疏忽了,并告诉家长以后会多加注意孩子的吃饭情况,找到原因然后给予帮助和改善

假如这个孩子在幼儿园已经吃得很适量了,那么你就要消除家长的疑虑,用学龄儿童年龄特征来解答这方面的实例,给事实情况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哪有什么“刁钻”家长,学会这两大沟通技巧,你不再受“委屈”

你可以回答:因为孩子进入幼儿园后,都是按规定时间进餐,不会像在家里一样有额外的零食。

孩子回到家后即使不饿他也会找东西来吃,这是正常现象,家长不要担心,吃饭的时候我再多关注他一下。

你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再焦虑的家长心里也会好受一点了。所有的沟通都基于真诚和理解之上那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要用实际行动去做了。

你是老师,这就是你的职责。

所以,幼师与家长沟通的两大技巧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没有捷径与特殊秘方,就是换位思考和实在做事

去换位思考

虽然这个世界上不会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绝对有换位思考。幼师的换位思考就是把别人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

你既是老师也是妈妈,做老师所做,想妈妈所想。

不管家长提出什么问题,第一步应该是去想,假如我的孩子存在类似的情况,我一样也会不知所措或者气势冲冲找到孩子的老师。

这是每一个家长出于本能的担忧和保护欲,老师要学会倾听与理解

哪有什么“刁钻”家长,学会这两大沟通技巧,你不再受“委屈”

去踏实做事

踏实做事是解决家长问题的核心所在,家长看到你做的行动自然就会对你重建信任。

一个人能够把工作做好,也能把工作做坏。我认为把工作做好这第一种情况更能令人高兴,因为更适合人的天性。——罗丹

每一个幼师都说过,这份工作累并快乐着。这就是幼师的天性。

我经常劝我喜欢抱怨的同事说,你要是做的不开心你就放弃好了,没有人会指责你,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负责。

其实我的本意在于能坚持做幼师的一定都是真正喜欢孩子的,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哪怕是一个幼儿园的小老师。

你能去为孩子做的实事是什么?是让他吃饱、是让他睡好、是让他玩好、是让他学好……幼师就是这样平凡的职业,你能接受就去做好这些,不能接受就不要觉得在家长那里受了无尽委屈。

哪有什么“刁钻”家长,学会这两大沟通技巧,你不再受“委屈”

换位思考和踏实做事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任何一个家长工作中的问题,都是缺一不可的。

事例一:

家长问:为什么我的小孩总是受伤?为什么我的小孩总是被打?

幼师答:

  • (换位思考)某某妈妈,我很能理解你的担忧和心疼,随着小朋友对幼儿园环境的习惯,最近他们确实调皮了,我确实也有些着急担忧怕以后会真的伤到任何一个宝贝。
  • (踏实做事)我以后会尽量照顾宝贝,多关注关注他,您放心吧。小孩子在幼儿园过的是集体生活,一起玩耍的时候,难免发生争执吵闹。这是他们走入一个小集体以后必须经历的怎么和别人交往相处的过程。我以后多教教他们,加强班级常规管理
哪有什么“刁钻”家长,学会这两大沟通技巧,你不再受“委屈”

事例二

家长问:幼儿园怎么老是换老师?在你之前的老师为什么会离职啊?

幼师答:

  • (换位思考)您好,某某妈妈,我是新来的某某老师。很能理解您的心情,换老师对孩子的幼儿园生活确实多少会有点影响,您不要着急和担心,孩子适应新老师的能力比我们成人要强的。
  • (踏实做事)以前的老师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来了,但是我们已经做好了工作交接,我会多多照顾 您的宝宝,有什么事您尽管和我说。
哪有什么“刁钻”家长,学会这两大沟通技巧,你不再受“委屈”

太多的家长问题都是因为如今学前儿童教育的现状。

家长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宝宝的幼儿园,老师也要选择适合自己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工作。

没有“刁钻”的家长,也没有“委屈”的幼师,相互理解,做好家长和做好师者一样重要,你们说呢?

如果喜欢周周,认同周周对幼儿园孩子的教育理念欢迎留言交流,让我们一起做聪明的家长和理智的老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