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進了玄嶽門,性命交與神;出了玄嶽門,還是陽間人”

中國建築自然和諧的文化精神


《周易》中曾經說:“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說的是:天地好比建築的門戶,而建築門戶又猶如天地。由此可見,中國建築文化起源之早,而且從一開始便與自然互為依存,互為推進。


《周易》即為道家經典,那便以武當山玄嶽門為例,簡述中國古代建築的文化精神。


武當山:“進了玄嶽門,性命交與神;出了玄嶽門,還是陽間人”


武當山山門——“進一步成神,退一步為人”


武當山之名源於先秦,又名太和山。北通秦嶺,南接巴山,連綿起伏,縱橫400多公里。從整體規劃佈局來看,武當山古建築群在朝向、距離、體量、色彩等方面強調與環境相互協調映襯。


萬千文字,不及山中一景,有機會道友可以前往一觀。明代文學家袁中道在《遊太和記》中的評價,直擊武當山“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大都自然勝者,窮於點綴;人工極者,失其天趣,故野意之與濃麗,往不能相兼。惟此山骨色相和,神彩互發,清不槁,麗不俗,人言五嶽不甚伯仲,良有以也。”


武當山:“進了玄嶽門,性命交與神;出了玄嶽門,還是陽間人”


“玄嶽門"是進武當山的第一重大門,全以石鑿的榫卯構成。石鑿榫卯的製造工藝比木質榫卯更為複雜和費時費力,這也體現了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武當山:“進了玄嶽門,性命交與神;出了玄嶽門,還是陽間人”


按照道教的規矩,從山門起,就是人與神的分界。向前走便是進入了仙山武當,古代有“進了玄嶽門,性命交與神;出了玄嶽門,還是陽間人”的說法。


武當山:“進了玄嶽門,性命交與神;出了玄嶽門,還是陽間人”


武當山佈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同時,玄武門這裡還是人與天、地的分界線。按照以玄嶽門為界的說法,從古均州到玄嶽門為60華里,此為"人”間。


玄嶽門到武當南巖為40華里,這一段則為“地”的空間。寓意“人”在“地”的空間修煉,其間的建築全部按真武大帝修煉的傳說而建。


武當山:“進了玄嶽門,性命交與神;出了玄嶽門,還是陽間人”


再從南巖到金頂為20華里,則為“天”的境界。同時,這裡則是真武大帝坐鎮天下,賜福萬民的仙境。


天、地、人以1:2:3的比例,對應道教始祖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


武當山:“進了玄嶽門,性命交與神;出了玄嶽門,還是陽間人”


武當山“天人合一”的建築審美


武當山在處理自然與人工的關係問題上,深入貫徹了“道法自然,天人和諧”的主張,達到了自然與人工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效果。


武當山:“進了玄嶽門,性命交與神;出了玄嶽門,還是陽間人”


而這也是非常值得現代社會在發展中去努力繼承和學習的。



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