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萬億的“新基建”,物聯網的身影“無處不在”

近來,以“數字基建”為支柱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升溫的速度超乎想象。

進入到 2020 年,“新基建” 前所未有地進入到高層的佈局之中。20天內,中央級別的政府會議4次直接或間接提及“新基建”,頻率可謂史無前例。

特別是在3 月 4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的會議上。

決策層強調,要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其中要加快 5G 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此次會議,極大地強調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也極大地豐富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內涵。

34萬億的“新基建”,物聯網的身影“無處不在”


何為新基建

新基建與“鐵公基”和房地產為代表的“傳統基建”時代有著本質不同,被賦予了新的科技內涵,雖然中央相關文件中還沒有給出關於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具體範圍。

但根據官媒蓋章,其主要包括7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

這7大領域並不在同一個層次,如果更進一步拆解,這7個領域可以劃分為3個層面:

34萬億的“新基建”,物聯網的身影“無處不在”

1、數字基建

數字基建是新基建的支柱,包括5G、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化基礎設施。它們是新時代的“電力”和“石油”,數字基建更多是輕資產、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發展模式。

2、以數字化為核心的全新基礎設施

數字基建是新基建的支柱,包括5G、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化基礎設施。它們是新時代的“電力”和“石油”,數字基建更多是輕資產、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發展模式。

這部分是由數字基建引發的全新配套設施,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及其應用領域配套設施(如光伏、生物質能、清潔供熱、垃圾發電、高端製造)、無人化配套設施(如無人機、無人配送物流系統、無人化防疫系統)、衛星太空基建等,以及這些領域對應的園區項目。

3、經過數字化改造的傳統基建及其新型細分領域

這部分是經過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的傳統基建設施,或者是為彌補某些傳統基建“短板”而生的新型細分領域。比如傳統基礎設施的信息智能改造領域(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園區、智慧農業、智慧警務、智慧消防等)、交通運輸短板領域(軌道交通、冷鏈物流等)、能源行業短板領域(核電、特高壓、充電樁、加氫站、鋰電創新、工業供汽等)、環保基建(汙水處理、垃圾處理等)、新舊動能轉換園區等。

可見,數字基建和傳統基建在第2層、第3層可能會有所重疊,是補充而不是互斥關係。

新型基礎設施,或許不一定是大規模投資的實體設施,能夠滲透到各行各業生產經營的各個角落、直接為生產經營帶來乘數級產出,也具有基礎設施的特徵。

34萬億的“新基建”,物聯網的身影“無處不在”

比如,一款廣泛使用的輕量級IoT物聯網終端操作系統、一種可供大量場景應用的AI算法,這些創新的數字經濟元素都能夠帶來產出的數倍增長。

新基建下,物聯網無處不在

這次新基建雖然沒有明確點出物聯網,但是物聯網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所不用”。物聯網在互聯網基礎上解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如大數據中心的數據採集、融合人工智能的AIoT、工業互聯設備和平臺的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等等。

僅從上述概括的領域就可以找出物聯網技術和設備所能應用的場景。所以,本次新基建物聯網雖然概念上弱化了,但是可以理解為細分到各大領域。

換種說法,可能更容易明白物聯網與新基建關係。舉例,如果將“鐵公基”包含的公路、鐵路、軌道交通看做是站點之間網絡的話,那5G、藍牙、LPWAN等就是連接物聯網設備之間,將數據互相傳輸的通道。由於新基建的數據採集和傳輸是必不可少的,那麼物聯網感知層、傳輸層、平臺層、應用層使用場景必不可少。

34萬億的“新基建”,物聯網的身影“無處不在”

由於篇幅有限,這裡以工業互聯網(IIOT)與智慧城市為例。

“新基建”加速下,工業互聯網再乘東風

“工業互聯網”在2012年被提出,2019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被列入新基建成為重點發展行業。

無疑,工業互聯網IIoT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34萬億的“新基建”,物聯網的身影“無處不在”

在新基建的概念領域,有些項目面向大眾消費需求端,比如充電樁和城際高鐵,有些項目則用於中間層能進行全行業綜合效率的提升,比如大數據中心、5G、人工智能等,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場景。

工業互聯網則是完全針對製造業,面向生產全環節中的人、機、物全互聯的基礎工程,它需要物聯網來解決感知、網絡來解決通訊、雲計算來解決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問題。

如果從工業互聯網的角度,將“數字基建”進行解析,包括各種核心工業軟件、底層的實時數據庫、工業物聯網終端設備、邊緣計算設備、工業物聯網平臺、工業人工智能應用……都是各個行業都會用到的數字化共性基礎設施。

34萬億的“新基建”,物聯網的身影“無處不在”

在“新基建”的結構上,將會催生出更多的創新服務和商業模式,不同行業間的溝通更加及時和準確,相應的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才能夠完全的發揮作用,加速不同系統和平臺之間的“跨界”整合。並且通過構建工業互聯網產業園,推動線上線下產業融合,彙集政府、企業、金融各類資源,實現資源促進產業發展和產業鏈健壯。

“新基建”加速下,智慧城市新起點

回到我們正在經歷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目睹了武漢封城的歷史一幕,看到了公共衛生醫療系統的“短暫崩潰”,我們明白正是超大規模的交通路網“助長”了這次病毒的肆虐。

34萬億的“新基建”,物聯網的身影“無處不在”

重大疫情暴露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還在初期階段,沒有達到十分精細化、實時化、智能化管理的程度。疫情的發生,讓政府、社會都認識到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性。

對於疫情來說,防控工作是公共衛生主導,但需要公安、城管、氣象等配合,而配合中可能是點對點的數據傳遞,時效性不強,因此智慧城市需要沉澱,把基礎搭建好,各項信息化應用和數據融合好,重點把問題找準,才能把智慧城市貫穿下來

而這一點正好與新基建的命題契合,即第一階段打牢基礎,第二階段物聯網、5G等技術支撐,第三橫向解決問題。隨著物聯網迅猛發展,基於環境、疫情,包括公共衛生與大型醫療設備的連接、健康醫療大數據的連接,也包括城市裡面以路燈為載體的基礎設施的連接,都成為可能。


34萬億的“新基建”,物聯網的身影“無處不在”

新基建的推動,能夠讓城市中的萬物互聯互通,構建起城市級數據中心,讓人工智能發揮更大的價值,讓交通、規劃、環保等各個部門打破數據孤島,更高效的地溝通、協同。

34萬億的“新基建”,物聯網的身影“無處不在”

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本質上是數字基建。

隨著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全球範圍的網絡連接終端數量大幅增加,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相融合,生成的數據呈現指數型增長,以這些新技術支撐的數字經濟,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